武汉历史遗迹(最新编写-修订版)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5647163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4.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历史遗迹(最新编写-修订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武汉历史遗迹(最新编写-修订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历史遗迹(最新编写-修订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汉革命历史遗迹,-美丽的江城,武汉得名,武汉有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其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武昌和汉阳筑城起始于同一时期,约有1800年历史。 汉口,汉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同步发展

2、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汉水在历史上改道不下8次)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仅有500多年的历史。汉阳、汉口很早就筑有城墙,分别被当作过县治之所在。,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81年。,汉口后来迅速成为一座新兴商埠,名声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武昌和汉阳,明末清初,汉口已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居民填溢商贾辐楼,

3、为楚中第一繁盛处”。颇能反映其盛况。清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重大事件概要,三国时期,武汉是魏、蜀、吴三方鏖战地。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汉口正式开埠对外通商,至1889年英、德、俄、法、日5国先后在汉口开辟租界。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创办近代工厂,兴建新式学堂,修筑铁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辛亥革命首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1921年夏,董必武、陈潭秋作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武汉江岸车站成为罢工总指挥部所在地,2月7日

4、罢工失败后,林祥谦、施洋等工人运动领袖在汉就义。1926年12月,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1927年2月7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办,由毛泽东主持,恽代英、瞿秋白、李立三等都曾来校执教。1927年2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2月南京沦陷后,武汉曾一度成为全面抗战的指挥中心,国民政府在武汉周围组织了规模巨大的武汉保卫战。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武汉光复,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历史人物,先古以来,孙权江夏筑城、岳飞屯兵武昌、崔颢黄鹤楼题诗等先贤足迹至今千古传诵。明末抗击后金统帅熊廷

5、弼修江堤,造福人民。特别是进入近代史后,辛亥首义地武汉,产生了刘静庵、黄兴、孙武、蒋翊武等一批革命志士;张之洞治鄂兴办工厂,开创了中国乃至东亚领先的现代工业先河;特定的土壤,培育了大批文化名人,本世纪三大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都不止一次到过武汉,在史书上留下光辉篇章。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1894年、1912年两度来汉,对辛亥首义的武汉给予了武汉一呼,天下响应,民国开创,武汉实为首功的高度评价。在他编制的建国方略等巨著中,曾为武汉专门作出建设规划。伟大领袖毛泽东曾在武昌农讲所、八七会址、东湖梅园等留下历史性脚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等诗词手迹,炳蔚江城;17次在汉畅游长

6、江的实践更深深地激励着武汉人民奋勇前进。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巨轮加速前进,1992年初南巡首站抵达武汉,发表了发展是硬道理著名论断,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又一个春天。,辛亥革命纪念馆是依托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即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俗称之为红楼。 红楼原为清朝政府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局址,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建成。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帜下集结起来的湖北革命党人,蓄势既久,为天下先,勇敢地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并一举光复武昌。次日在此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推举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

7、华民国。随即,辛亥革命领袖之一黄兴赶赴武昌,出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领导了英勇悲壮的抗击南下清军的阳夏保卫战。武昌义声赢得全国响应,260余年的清朝统治顿时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终结。武昌因此被誉为“首义之区”,红楼则被尊崇为“民国之门”。,八七会议会址,位于汉口鄱阳街139号,为一幢西式三层楼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7年7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的汪精卫叛变革命,实行“宁汉合流”,革命处在危急关头。中共中央于8月7日在此召开紧急会议,由瞿秋白主持,李维汉为执行主席,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强调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这次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销其领导职务,选出

8、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湘鄂赣粤四省举行秋收起义,并号召全党全国人民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现旧址保存完好,1978年被辟为纪念馆。1980年,邓小平为纪念馆题写了“八七会议会址”的门匾。纪念馆如实再现了“八七会议”及其前后的历史。二楼按当年举行会议的原样进行复原陈列。一楼辟为陈列室,展出了会议通过的告全党党员书等重要文件的复印件和全部会议参加者的照片及其生平简介。,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红巷13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倡议并主持的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校舍由四栋砖木结构的房屋组成。是武汉市

9、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学宫式建筑,当初为张之洞创办的武昌北路小学堂,1927年改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距农讲所200米远的都府堤41号,是毛泽东1927年主持农讲所工作并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旧居,也是毛泽东、杨开慧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光辉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82年武昌农讲所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多年来,武昌农讲所、毛泽东旧居已接待国内外观众2000多万人次,成为观众游览瞻仰的胜地,学习研究党史、中国大革命史特别是农民运动史的课堂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农讲所,中

10、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年月日至月日在当时革命的中心武汉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有陈独秀、瞿秋白、蔡和森、李维汉、毛泽东、张国焘、李立三等人,代表全国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罗易、鲍罗廷、维经斯基等也出席了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半个月,武汉汪精卫集团日趋反动,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召开的。 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纠正陈独秀的机会主义错误,并决定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大门上方“受降堂”牌匾三个大字苍劲有力;大门右侧铭刻“国民政府第六战区受降堂旧址”,印证着她辉煌的历史和武汉人民的荣耀。

11、“就是在这里,记录了60年前让国人激动的一幕:日本第六方面军在此向中国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签名投降。”中山公园管理处副主任柯昌伟介绍。武汉受降堂占地355平方米,始建于1942年,原名大众会堂,后称提襟馆、来甘馆、张公祠。,武汉受降堂是这次穿越湖北抗日战场万里行采访活动的终点,她让我们深切感受历史荣耀、分享抗战胜利喜悦的同时,谆谆告诫我们: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尽,可永远不能忘记历史!,原是武昌古城的中和门,位于武昌城内区首义路起义街,是武昌古城九大城门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城门。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营起义后,迅速控制中和门,参加起义的南湖马炮营得以从此门入城,在城头架炮轰击湖广总督府,

12、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其他起义部队的战斗。城门高7.1米,宽5米。城门上有重檐歇山顶城楼,朱柱青瓦,斗拱飞檐。 1981年略依旧制重修,城楼高11.3米,穿斗重檐歇山顶式两层建筑,朱楹华确,颇为壮丽。檐下环以朱红廊柱30根。半圆形城门高5米,城门上方新嵌长方形石额,刻“起义门”三字,为叶剑英元帅亲笔手书。登上城楼,远眺洪山,丛林蓊蔚,禅院清幽;近览紫阳湖公园,亭台错落,柳丝飘拂,别有一番韵味。,武汉国名政府旧址,武汉国民政府即南洋大楼,位于汉口中山大道六渡桥下首、民众乐园旁边,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1996年11月20日,该馆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楼由爱国华侨简氏兄弟于1917年兴建。整个大楼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顶层中央有尖顶塔楼,两边有圆柱顶,共有六层,系水泥钢筋结构,十分坚固。1927年1月1日至9月20日成为武汉国民政府办公处,在这里,国民政府作出了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决定。,谢谢大家的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