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片段教学(最新编写-修订版)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5646382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0.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片段教学(最新编写-修订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片段教学(最新编写-修订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片段教学(最新编写-修订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数学片段教学初中数学片段教学 两个“同底数幂的乘法”课例片段的比较分析 我区初中数学进入新课程已是第三个年头, 为了使新课程理念更好地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我区组织了青年教师优 质课评比, 上课内容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14.1 幂的运算中第一课时 同底数幂的乘法。 虽然是就同一内容上课, 但上课老师的处理手法却大不相同,听后让人感触颇多,现选取其中两个课例中关于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探究过程, 进行比较分析,以期给新课程的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1、两个课例的片断 课例 1 老师:同学们:喜欢看幸运 52吗? 学生:(齐声)喜欢。 老师 : 那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个幸运 52里出现的问题吧!(屏幕

2、显示问题)猜一猜,她是谁?她原藉波兰,后移 居法国;她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她和她的丈夫一起发现了一种放射性元素;她是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 贝尔奖的人。 学生:居里夫人。 老师:她发现的放射性元素叫什么? 学生:镭。 老师:非常好!你了解居里夫人的这一发现对人类的意义吗?(停顿,学生急于想知道)看下面的问题(屏幕显示): 1 千克镭完全衰变后,放出的热量相当于 3.7510 5 千克煤燃烧放出的热量。估计地壳里含有 110 10 千克镭,试问 这些镭完全衰变后放出的热量相当于多少千克煤燃烧放出的热量? 学生 1:3.7510 5 10 10 千克。(有学生小声说:“3.7510 15 ”,但

3、未引起老师注意) 老师:很好!这里的 10 5 、10 10 各有什么意义? 学生 2:10 5 中的 10 为底数,5 为指数,10 5 称为幂。10 10 中的底数为 10,指数也为 10。 老师:象 10 5 、10 10 这样底数相同的幂叫同底数幂。10 5 与 10 10 这两个同底数的幂相乘后积为多少呢?就是 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同底数幂的乘法)。 老师:请大家看屏幕上问题:你会算吗?5 2 5 3 2 3 2 4 a 3 a 2 a m a n 先完成,要将过程 表达出来。(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板演后由学生纠错,老师适时进行表扬与鼓励。再口答,教师在学生口答 时板书(略

4、) 老师: a m a n a m+n 如何证明? 学生:(疑惑,思考片刻后恍然大悟)上面的计算过程就是证明过程。 老师:下面我们先运用这个公式来处理一些简单的计算。(以下略) 课例 老师:现在我要用一道抢答题来考考你们,题目是:(投影)已知三个数 2、3、4,你能从中任取两个数组成算式, 使其运算结果最大吗?(有人脱口而出 34=12) 老师:(微笑而不作答)想想我们已学过了哪些运算?(停顿) 学生 1:4 3 ! 学生 2:不对!应该是 3 4 !(其它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老师 : 3 4 进行的是什么运算?这里的 3 叫做?4 叫做?3 4 =?这里的三个数还能组成哪些幂?(老师一句一句

5、问, 学生一问一问集体回答) 老师:幂也是个数,那幂能否再进行运算?(引入课题:幂的运算) 下面我们就利用刚才得到的六个幂(允许重复使用)来研究幂的运算,怎样入手研究呢?我们的研究方法是:(投影) 第一步:试验 寻找一些形如右图的式子。可先考虑加和减,再看乘和除。 第二步:观察 ( 1)你找到了哪些等式? ( 2)你从这些等式中有什么发现? ( 3)你能用语言概括你的发现吗? 请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学生立即展开讨论,大家七嘴八舌,气氛十分热烈,老师在教室里巡视,不时参与小组 的讨论。) 老师:请各小组将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在黑板上。(立即有几位同学拿着草稿纸上黑板去写研究所得) 学生 3:(

6、板书在黑板上)2 3 2 4 4 7 2 4 -2 4 0 学生 4:(板书在黑板上)2 3 2 4 128 3 2 3 2 23 2 学生 5:(板书在黑板上)4 3 -4 4 3 4 4 3 老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研究成果?(停顿,确信没有人发言后)这里的六个式子都是等式吗?你有办法验证吗?(有 许多学生马上拿出计算器,很快验证得到不成立,成立) 老师:从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声议论) 学生 6:相同的幂相减一定为 0,相同的幂相加就等于 2 乘以这个幂。 老师:回答得非常好!如果将中的 3 换成 a,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合并同类项吧?(学生点头认可)现在我们有了 一个研究成果,那就是:相同的

7、幂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下面我们继续研究:幂能不能进行乘法运算。仍以小组为单位 合作研究,并请小组代表将研究成果展示在黑板上。 (学生继续投入讨论,教室里不时传来“你这个不成立,两边不等”,老师仍在教室里巡视,不时参与小组的讨论,恰当 给予指点。) 学生 7:(板书在黑板上)3 2 3 4 3 6 2 3 2 4 2 7 4 2 4 3 4 5 学生 8:(板书在黑板上)3 3 4 3 12 3 3 2 4 2 12 2 老师 : 这五个等式均成立的吧?(学生齐声回答 : 成立) 两位同学给出的等式好象有点差别, 你们看出他们的差别了吗? 学生 9:每个等式中幂的底数是相同的,每个等式中幂的指数是

8、相同的。 老师:这是个伟大的发现!我们看到都是相同底数的幂在相乘,而是不同底数的幂在相乘,今天我们先重 点来研究相同底数幂相乘即同底数幂的乘法(板书课题:同底数幂的乘法)仔细观察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 10:(急不可耐)左边幂的指数相加就等于右边幂的指数。(学生因发现而面露喜色) 老师:刚才我们是在计算器的帮助下找到三个等式的,现在你们能不用计算器,告诉我 5 2 5 6 的结果吗? 结果用幂表示。(学生脱口而出:等于 5 8 ) 老师:那 a 2 a 3 ?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 11:等于 a 5 .因为 a 2 a 3 aaaaaa 5 . 老师: a m a n ? 学生 12:a m+

9、n .因为 a m 表示 m 个 a 相乘,a n 表示 n 个 a 相乘,所以一共有 m+n 个 a 相乘。 (老师板书:略) 老师:用语言如何叙述? 师生共同: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老师:这就是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下面我们来用一用刚才研究出来的法则。(以下略) 2、两个课例的比较分析 2.1 以问题为出发点,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 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地吸取知识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设置恰当的 情景,一开始就吊起学生的胃口。在这两个

10、课例中,我们看到,两位老师都改变了以往为复习而复习的做法。课例 1 从学生熟悉的伟大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发明入手,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同时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发明 之伟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课例 2 则通过学生熟悉但易错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在抢答中体会到乘方 运算的重要性,同时创设了使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幂的运算性质的氛围。应该说,两个课例所采用的情景都很有效,但 在后续处理上,课例 1 就有所欠缺了,首先是老师未能发现学生的不同意见,未能给学生以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其 次是在后续内容的学习中忘记了这一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缺乏呼应。而课例 2 始终给人以融为一体之感。因此,在

11、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确立问题为新课服务的意识, 而且应始终关注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认识, 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而不是演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剧。 2.2 以开放的学习情景,让学生感受做数学的乐趣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 : “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 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他还认为:“学 习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 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亲身实

12、践中去体验、去感悟。在这两个课例中,我们看到老师都能创造条 件让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在课例 1 中,教师设置了步步深入的四个小计算题,让学生通过练习一步步去发现 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在课例 2 中,老师通过给出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经历了发现与再创造 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及探究能力。相比之下,课例 1 在老师设置的问题下,学生只是机械地服 从老师的安排,有一种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而课例 2 中,教师将学生置于完全开放的学习情景之中,学生的思维空 间更大,更有利于学生的“做数学”,事实上,在课例 2 中,学生的“做数学”的热情并没有因为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

13、得出 而告结束,在下课前,学生进一步猜想得到: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同指数幂相乘,底数相乘, 指数不变。可见,只有老师创设真正的“做数学”的氛围,才会使学生的“做数学”的积极性不因下课铃声而告终。 2.3 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课例 1 中, 教师用四个小题让学生 去探索,缺少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上的指导,更谈不上学生从中获得进行数学活动的经验。如果能将出示的四个小题, 改成引导学生确定研

14、究方案,让学生感悟出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就不失为一种以学生为本的设计。 在课例 2 中,教师始终关注对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就具体的数值,通过比较、猜想,获得了真理的过程中, 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急于告诉,而只是作一些必要的提示,让学生体验成功;当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积极参 与到小组讨论中去,使小组讨论顺利进行;当出现错误时,老师并不是直接指出,而是让学生去发现错误,从中掌握 排除错误的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这些都充分体现出老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在活动中表 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的关注。因此,在课例 2 中,虽然“做数学”化的时间很多,但学生的收获必然

15、大得多,真正体现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4 以尊重与鼓励,让学生感受老师的真诚 不会激励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曾听一位老师说过:“在课堂上,我感谢每一个敢于发言的同学,无论他是答对了还 是答错了,我都要说声谢谢!,因为他们让我看到了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确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对有 创新或独特见解的学生表示赞赏,对有错误见解的学生同样不应吝啬我们的真诚。在两个课例中,我们都能听到老师 对学生发出的“很好!”“回答得非常好!”等鼓励的话语。课例题 2 中还把学生写出的等式称为“研究成果”、归纳出的结 论称为“伟大的发现”、当一部分学生展示研究所得后,老师仍不忘问一句:“还有没有不同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 老师对学生劳动的尊重与欣赏,这对学生激励的作用是其它任何语言所无法比拟的。 2.5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形式,可以不完全按教材教学,只要以新课程为依据,达到新课标规定的 整体性的理论和目标就可以了。同时指出,教师要有独立性,要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去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这 里的两节课在情境创设上都不同于教材,比教材上的处理更为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课例 2 的整个教 学思路与教材都有了明显的差异,这样开放性的处理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索过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 果必然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