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托起中国梦(最新编写-修订版)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5645353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创新托起中国梦(最新编写-修订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技创新托起中国梦(最新编写-修订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创新托起中国梦(最新编写-修订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技创新托起中国梦的实现摘要:“中国梦”是参观国家博物馆,观看复兴之路展览后的重要讲话之一。提出:中国的强国之梦,要依靠科技创新为载体,科技创新要以科技工作者为依托。要不断的进行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关键词:中国梦;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关键技术;改革;复兴;跨越。“中国梦”话题的提出是在,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走进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这是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和中外记者见面之后,新班子的又一次集体亮相。再次亮相,重温历史。回首百年,感慨良多。参观过程中,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

2、1“2012年,注定要载入中国科技的史册,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让国人振奋的创新成就一一问世。势不可当的中国科技的前进步伐,已经迈出了国门,它们翱翔于遥远的太空,踏浪于蓝色的大海科技创新水平凸显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靠自主创新。过去成功的经验有很多:飞腾1000国产中央处理器芯片在“天河一号”上得到验证和应用,标志着我国超级计算机核心芯片自主研发取得重大进展;超导变电、新能源技术、高速轨道交通技术等取得的巨大突破,有力支撑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建设。2从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的交会对接到“

3、蛟龙”号的7000米深潜,从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的交接和歼-15舰载机的成功上舰,到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升空,高精度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自主创新,完成了对亚太地区全覆盖的发展目标。当这一幕幕难忘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时的时候,我们的心也被震撼着、感动着、澎湃着。3中国科技发展的每一步,都牵动着13亿中国人的心;中国科技创新的每一次突破,都在铸造一个强国梦。而这个强国梦的实现,需要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投身到自主创新的进程中来,科技工作者为实现“中国梦”贡献着智慧和力量,科技工作者受之无愧是实现中国梦的中流砥柱。1、“创新驱动”引领实现“中国梦”2013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

4、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他强调,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此前一天,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委员并参加讨论时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自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开创国家创新发展新局面,

5、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这两次讲话,向全党全社会昭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时代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创新发展对一国之兴衰具有重大影响。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创新发展的历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火药、造纸、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发明者的后代,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创新传统,积淀了丰富的创新文化。然而,由于清朝中叶以后暮气沉沉、固步自封,到了近代,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却落后了,国际地位随之一落千丈。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功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中国共产党,诸多的经验中就包括学习与创新。我们

6、党90多年的历程,也是创新发展的历程。没有学习与创新,就没有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成功,也不可能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从某些层面上来说,学习与创新,已经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基因之一。特别是到了20世纪后半叶,我们抓住第五次以信息科技为核心的科技革命的机遇,迅速跨越成为工业化和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危机阴霾重重的环境下,以创新发展为动力的中国经济继续一路高歌,连续实现了10多年的高速发展,经济总量由2000年居世界第六位上升为目前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创造了世界各国发展史的奇迹。奇迹归因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伟大的创新。回

7、首30多年中华大地的沧桑巨变,冲破思想的藩篱,融化体制的坚冰,解放生产力,都是由于我们党锐意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并在创新中发展出敢于探索、勤于创造、勇于竞争的创新文化。创新文化的激荡,不仅成就了国家的进步,更培育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国人的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筚路蓝缕、奋发创业的浙商“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的执着坚韧,就是这种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第二代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说到底

8、,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源于我们党主动创新的能力,源于我们党善于学习的本领,源于我们从事业的创新中获得了宝贵的创新自信。正是因为勇于探索,坚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世界上一切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学习,拜人民为师,“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党才领导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越走越宽广。一旦我们墨守成规、踯躅不前、僵化教条,我们就会失去创新创造的动力与源泉,也就会失去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在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的历史时刻,反复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

9、重大历史责任。未来一个时期,既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国内外矛盾多发易发的磨合期、敏感期。比如,在经历长期两位数发展的阶段后,我国经济已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新的创新点何在?动力何在?制造业大国怎样摆脱“为人做嫁衣”的尴尬、实现向制造业强国的跨越?等等,都需要我们去不断实践、不断突破、不断创造。增强创新的自觉性,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在创新中战胜挑战、赢得发展。托夫勒博士曾经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把人类历史文明分为三个时期:农业文明时期,以可耕地创造财富;工业文明时期,以资本创造财富;网络文明时期,以知识创造财富。面对知识加快更新的趋势,还有学者提出,当学习的速度大于变化的速

10、度时,个人和组织才能生存。作为一个善于学习型的政党,我们党从来把善于学习作为我们的光荣传统来继承。在学习中创新发展、赢得优势。因此,明确提出,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与时代同节拍,永远做时代的“弄潮儿”。42、科技创新是“中国梦”的原创动力2013年7月21日下午,习近平来到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了解中国光谷发展情况。他说,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国家富强靠什么?靠自主创新,靠技术,靠人才,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近代史证明中国每一次受屈辱,

11、并不是因为经济体量不够大,而是科技不够强大,没有起到支撑作用。”在今年期间对科技界所说的这句话,发人深省。真情实感,令人砥志研思。近代以来饱受忧患的中华民族,在不屈抗争与顽强探索中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与新时代的到来。时代变换,今天的中国科技界,如何实现属于自己的科技强国的民族复兴之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承载着亿万中国人的梦想,将“中国梦”伟大构想化为美丽现实离不开民族科技的创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更为密切,中华民族已经把科技创新提到了发展经济的战略高度。科技创新将引领产业格局转换,进而成为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引擎,科技创新战略是解决国内经济体制内在问题、转变

12、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国策。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进程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已成为发挥科技生产力的关键。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我们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政策,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一是发挥政府作用,逐步形成较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激励机制;二是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突破科技领域普遍存在的“重物轻人”体制;三是借助科技发达国家在人才、技术、资金、设备、创新环境方面的优势,与之建立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网络、平台和机制。5三、结语无论是历史教训还是现实挑战,都告诉我们科技创新是一场“生死竞逐”,不进则退,进慢了也是退。只有奋力走好民族科技创新之路,以科技为载体,以科技促发展,实现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跨越,中国才能赢得未来,真正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之梦,“中国梦”才不至于是空口号。参考文献:1搜狐网:华媒热议习近平阐述“中国梦”含强烈忧患意识,2012年11月30日.2张静.中国科学报2013-02-08第13版文化周刊.中国科学报张文静3邓晖.光明日报2013-03-06周善红:科技创新铸造“中国梦”.4新华每日电讯1版2013-03-08以“创新驱动”引领实现“中国梦”.5虞梧.科技创新是“中国梦”实现的原创动力.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