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全册 2.2 奇妙的二氧化碳同步练习 (新版)沪教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640090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全册 2.2 奇妙的二氧化碳同步练习 (新版)沪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 2.2 奇妙的二氧化碳同步练习 (新版)沪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 2.2 奇妙的二氧化碳同步练习 (新版)沪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 2.2 奇妙的二氧化碳同步练习 (新版)沪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 2.2 奇妙的二氧化碳同步练习 (新版)沪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全册 2.2 奇妙的二氧化碳同步练习 (新版)沪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全册 2.2 奇妙的二氧化碳同步练习 (新版)沪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奇妙的二氧化碳1.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氮气 D.氢气2.晓晓将一盆绿色植株在黑暗中放置了48小时,然后选择其中的一片绿叶进行研究。先剪断叶片的主叶脉(如下图所示),再将绿色植株放在阳光下照射2到4小时,发现K处不能正常制造淀粉,其中原因是K处叶片缺少( )A.叶绿素 B.O2 C.CO2 D.H2O3.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性质上的相似点有( )都是气体 都可用于灭火 都是氧化物 都易溶于水 通常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A. B. C. D.4.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错误的是( )5.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用途叙述错误的是( )A.档案材料发生火灾时适宜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B.

2、因镁等金属材料可在CO2中燃烧,所以镁等金属材料发生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C.用碳酸水(二氧化碳水溶液)滴灌大棚植物是为提高大棚温度D.喝碳酸型饮料感到凉爽6.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小强设计了如下图的实验进行探究,以下关于此实验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有气泡产生 B.表面皿内壁有浑浊出现C.贝壳逐渐溶解 D.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不变7.实验室制二氧化碳适宜的仪器是( )A.广口瓶、集气瓶、酒精灯 B.漏斗、广口瓶、集气瓶、水槽C.长颈漏斗、广口瓶、集气瓶 D.长颈漏斗、大试管、集气瓶、酒精灯8.下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9.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易升华,下

3、图是干冰升华时的情景,根据图中信息,从“物质性质物质用途”这一角度分析干冰具有的性质和用途。(1)干冰升华时_(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因此可作制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2)干冰转化成二氧化碳气体后,能参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故在大棚蔬菜种植中作_。(3)试写一条二氧化碳的用途_。10.某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的装置做有关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某同学将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槽中,并轻轻振荡试管。(1)描述产生的现象:_。(2)写出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11.某同学做“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的实验时,设计了如下方案,经检验装置气密性合格后加入试剂。(1)描述中发

4、生的现象:_。(2)分析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中紫色花逐渐变成红色花,中_,由此可推理紫色花中可能含有_。12.设计一个化学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13.如图所示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有关的实验是( )14.据CCTV报道,中国科学院最近组织了地质、测绘、水文、大气、环保等综合科考队,对喜马拉雅山脉的珠峰地区进行了科学考察。(1) 5月22日上午11时,首批科考队员登上珠峰峰顶,第二批队员在海拔8 300米的突击营地,后勤人员在海拔5 200米的大本营。此时这三地中气温最高的是在_。(2)科学家认为:“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曾经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的不断运动,欧亚板块挤压而

5、隆起形成山脉。”下列证据支持这种说法的是_。A.喜马拉雅山脉的可可西里地区有大量野生藏羚羊B.喜马拉雅山脉有名贵的雪莲、藏红花等珍稀植物C.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大量鱼、海螺、海藻等水生生物化石(3)科考队通过对珠峰地区的冰川考察分析认为:珠峰所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消融速度在加快。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中过多排放_引起的“温室效应”造成的。请提出一个能防止温室效应的可行措施:_。15.为了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具有酸性的物质,A、B两同学分别设计了探究实验的方案。A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如图甲所示。B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

6、干燥的小花,按图乙进行实验,观察小花颜色变化,甲乙请你对A、B两同学的实验探究方案进行评价:(1)哪个同学的方案合理:_。(2)方案合理的理由是_。16.有人想在一块平整光滑的大理石板上用化学腐蚀的方法刻上“热爱祖国”四个大字。请你提出一种刻蚀的化学原理(用符号表达式表示),并简要说明这一方法的操作步骤。参考答案1答案:A2答案:D解析:剪断主脉不能为K处提供水分,而水和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3答案:A解析:氧气和二氧化碳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两种气体。该题通过比较的方法考查了学生对两种气体重要性的掌握程度,同时考查了应用比较方法学习知识的能力。解此题的关键是要十分清楚两种气体的性

7、质,将它们一一作比较,得出异同点,获得答案。4答案:C解析: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5答案:C解析:档案材料珍贵,用二氧化碳灭火后汽化不会损坏材料;A正确;镁等活泼金属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所以活泼金属发生火灾用二氧化碳灭火无效,B正确;碳酸有利于中和碱性土壤,挥发出的二氧化碳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C错误;喝进碳酸水后二氧化碳逸出,带走了体内的热量,所以感到凉爽,D正确。6答案:D解析:贝壳(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表面皿上蘸有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贝壳逐渐溶解,溶液的质量增加。7答案:C解析:因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

8、,故不用酒精灯;又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不用水槽。8答案:B解析:A、C、D三项均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化学变化;B项过滤液体是除去液体中的不溶性杂质,没有新物质生成,只发生了物理变化。9解析:此题考查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可结合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解答。答案:(1)吸收 (2)气体肥料(3)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又比空气大,故可以用来灭火(或二氧化碳溶于水,可制汽水等碳酸饮料或啤酒等;或二氧化碳溶于水制成碳酸水,可改良碱性土壤;或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使石灰浆刷的墙面变坚硬)(说明:对上述开放性题的解答,只要符合题意要求均可

9、)10解析: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试管中气体体积减小,气体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把水压入试管中,形成一段水柱。答案:(1)试管内形成一段红色水柱(2)CO2+H2OH2CO311解析:此题通过三个实验检验了鸡蛋壳与盐酸反应所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水溶液能使紫色花变成红色花,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实验现象充分说明鸡蛋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同时也说明紫色花中含有石蕊。答案:(1)鸡蛋壳逐渐溶解,有大量气泡产生,鸡蛋壳浮在溶液的上面(2)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石蕊12探究:方案一:如下图所示,取两个完全相同的塑料瓶,瓶口加塞子,插入玻璃管

10、(红墨水封在管中),其中一个瓶为空气,另一瓶中充入高浓度二氧化碳,同时放在阳光中照射,一段时间后,盛高浓度二氧化碳瓶中的红墨水比另一瓶上升得快,表明其温度升高快,气体受热膨胀。证明二氧化碳对太阳光热量吸收率比空气高。方案二:如下图所示的两个瓶共用一根玻璃管,玻璃管中有一滴水滴(红墨水),在阳光下照射,观察水滴移动情况。水滴向左移动。(原理同方案一)13答案:D解析:A图中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使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既证明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也证明了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B图中的塑料瓶将变扁,证明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还能与石灰水反应。C图中石蕊试液变红

11、,证明二氧化碳与石蕊试液中的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石蕊变红。D图中的实验只能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14解析:本题是化学与地理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防止温室效应应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角度考虑。答案:(1)海拔5 200米(2)C(3)二氧化碳 少使用煤作为燃料,开发清洁能源15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生成的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答案:(1)B同学的实验探究方案合理(2)B同学进行了多个对比实验。通过观察小花颜色的变化,可以说明紫色石蕊变红不是水作用的结果,也不是二氧化碳作用的结果,而是酸作用的结果,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一定生成了具有酸性的物质16解析:盐酸可与大理石反应,因此刻蚀的化学原理应为CaCO3+HClCaCl2+CO2+H2O,在实际操作中应先用不与酸反应的物质写好“热爱祖国”或将“热爱祖国”之外的大理石板用不与酸反应的物质保护好,再均匀倒上稀盐酸,反应一段时间后,用水冲洗石板即可。答案:CaCO3+HClCaCl2+CO2+H2O先在大理石上用石蜡写上“热爱祖国”四个字,接着在大理石板上均匀地倒上稀盐酸,待反应一段时间后,用水冲洗石板,再将石蜡刮去。(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