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上传人:左****笑 文档编号:145621185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5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教育学考研: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1(超长)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理论的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所以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者雏形。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原因:(1)教育学的创立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主要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需要;(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发展奠定是有着密切关系;(3)教育学的独

2、立同一些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4)教育知识的丰富沉淀。内容:(1)1632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2)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3)1693年,洛克出版了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身世教育理论体系。(4)1762年,卢梭出版享誉全球的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5)1776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6)1781年,裴斯泰洛齐出版了林哈德与葛笃德。赫尔巴特集成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

3、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1)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概念和术语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和范畴;(3)研究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结果方面: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专家和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5)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

4、等;基本观点:反对思辩教育学;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教育即

5、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中国与苏联的教育专家;代表观点: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学校

6、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6,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等;基本观点: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疏离的主要原因;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做显性的分析,也要对隐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7、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根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可以将教育分为正规教育(主要致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2)根据教育的实施机构,可以把教育机构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3)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的程度,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二、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一)教育的结构:教育总体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教育的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1,教育的内部结构:指教育者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微观的结构构成,即教育活动的结构,是有教育者(主导者)、受教

8、育者(主体)和教育影响也称为教育中介、教育措施(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2,教育的外部结构:宏观层面,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和人口等其他系统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结构,也称教育系统的结构。(二)教育的功能功能通常是指由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1)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这是根据教育作用对象的不同所作的分类。前者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是指教育对人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后者是教育的派生功能(或工具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培养人来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2)正

9、向功能与负向功能(莫顿提出),根据教育的性质做出的分类;(3)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莫顿提出),根据教育作用呈现形式的不同所做的分类;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1,教育是上层建筑;2,教育是生产力;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1,生物起源说:沛西能和勒图尔诺;有关教育起源正式提出的第一个的学说。教育起源于本能的需要,中度发展的需要;2,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3,劳动起源说:前苏联和中国的教育家持这一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力

10、劳动;五、教育的发展1,古代教育的特征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的统治;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与道德知识为主;教育方法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师生关系是对立的、不平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2,近代教育的特征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教育的法制化;3,现代教育的特征教育和生活劳动发生密切联系;教育的大众化、民主化和普及化;班级授课成为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科学的教

11、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的广泛使用;教育形式多样化,并且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关键词古代教育特征:阶级性、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保守性、象征性、宗教性、无条件性、无理论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与生活相脱离。近代教育特征:世俗化、国家化、义务化、法制化、教育内容丰富化、教育与生产开始有机结合。现代教育特征:全面发展性、生产性、民主性、主体性、科学性、人文性、终身化、全民化、多元化。补充:论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分离走向统一2,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管理民主化,教学民主化3,教育的终身化4,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5,教育的主

12、体6,教育的创新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1,教育独立论:代表人物:蔡元培内容:1922年,蔡元培在新教育上发表教育独立议提出;2,教育万能论:代表人物:爱尔维修;3,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舒尔茨;内容: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的知识、技能以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人的资本形态;该理论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一种可以带带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4,筛选假设理论代表人物:伯格、斯蒂格利茨等;内容:认为教育是一种表示个人能力的工具,揭示了内含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人的固有生产力,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求职

13、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它是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5,劳动力市场代表人物:皮奥雷、多林格、戈登等内容:包括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皮里奥、多林格和戈登)和人力资本模式以及工作竞争模式等;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教育是决定劳动者在哪个劳动力市场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及影响1,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决定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制约着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权;政治体制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3,文化影响教育目的;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

14、在教育内容上;对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师生关系等也有一定的影响。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能力;影响受教育者;会渗透到教育影响中的各个环节中,对教育措施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需的思想要素和技术条件;能改变受教育者的数量。5,人口人口数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规模、教育结构和教育质量;人口素质影响着教育素质;人口结构(包括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对教育也有一定影响。三、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现代教育史通过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专门劳动力的培养,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吧可能的生产力转化成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没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的发展;教育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把科学知识转化成生产力;教育生产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力,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2,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不仅能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还能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体现在教育能够传播真理,启迪人的民主意识;教育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通过宣传通知阶段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促进青年一代政治社会化的发展。3,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4,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是科学文化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促进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