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45620207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94.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期中语文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赤壁赋中作者写泛舟江上,感到飘然离世,超然独立,如同升入仙境一样的句子是“ _ , _ ”。李白蜀道难中“ _ , _ ”两句化用了张载剑阁铭中的句子,借古说今,暗寓了蜀道之难自古而然。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_ , _ ”与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展现出的气度与视野不相上下。【答案】【小题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小题2】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小题3】彩舟云淡,星河鹭起【解析】故答案为: (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重点字:遗) (2)所

2、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重点字:匪) (3)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重点字:鹭)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属于情境型默写题,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或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赤壁赋中的名句辑录: (1)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5)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二、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11.0分)2. 在下面一段文

3、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中华的先民对诗歌的功能或价值有更深刻、更重要的认识。汉儒在诗大序中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如果说后面几句还是注重于诗歌的社会教化作用,那么前面几句显然有超越实用功能的含意。那么,在中华先民看来,_?首先,诗歌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先民们在追求真理时,往往不重视局部的细致分析,而重视综合的整体把握;往往_,而是投身于事物之中进行感性体验。古人擅长运用诗歌作为思考以及讨论学问的手段,因为诗歌更有利于通过具体情境的描述来领悟普遍的抽象道理。

4、其次,_。中华先民早就认识到,事物的规律即“道”是精微玄妙的,是难以言传的。孔子经常用诗歌般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些语录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正得益于立象尽意的方式。【答案】诗歌有什么超越实用的功能或价值呢 不是站在所究事物之外作理智的研究 诗歌是人们表达意旨的有效方式【解析】语段介绍了中华的先民对诗歌的功能或价值的认识。第处根据“前面几句显然有超越实用功能的含意”、“首先,诗歌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推断,应该是“诗歌有什么超越实用的功能或价值呢”;第处根据“而是投身于事物之中进行感性体验”推断,应该是“不是站在所究事物之外作理

5、智的研究”;第处根据“首先,诗歌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中华先民早就认识到,事物的规律即道是精微玄妙的,是难以言传的。孔子经常用诗歌般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推断,应该是“诗歌是人们表达意旨的有效方式”。 答案: 诗歌有什么超越实用的功能或价值呢 不是站在所究事物之外作理智的研究 诗歌是人们表达意旨的有效方式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

6、要求。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3. 请仿照下面诗歌提供的格式,续写诗歌。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世间最远的距离不是

7、树枝无法相依_ _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_ _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而是尚未相遇便注定无法相聚【答案】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而是纵然轨迹交汇,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解析】本题考查续写诗歌,首先要读懂诗歌内容,然后根据诗歌的形式和表达节奏进行续写。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展开,结构总共分了四节,“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每一节内容前后相连,根据这个内容就可以续写出诗歌的内容了。 答案: 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

8、轨迹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读写的能力,坚持考查实用的语言表达能力。所谓语言表达技能,就是考试说明所规定的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做到简明、连贯、得体等表达技能。这些基本的表达技能,也是最实用的语言表达能力。本题是要求学生向外地人介绍路线,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写作时要注意审题,明确介绍的对象,明确地图的内容,不要漏掉要点,注意字数要求。综合读写题的答题技巧: 1建立话题意识 就是强调语言表达的内容,强调重视语言信息,这是语言表达的灵魂。 2建立语境意识 题干包含着语境,试题所给的材料,也包含着一种语境。一般说来

9、,语境对语言表达有限制和补充两种作用。考题所提供的语境,更多的是限制作用。 3建立互渗意识 这里的“互渗意识”是指:生活和表达互渗,以生活中的人事作为表达的材料;读写互渗,以阅读的积累作为语用的材料;思想认识与表达互渗,以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作为表达的灵魂。 4建立表达意识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望蓟门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注】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三边:泛指边疆。危旌:

10、高挂的旗帜。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首联“笳鼓喧”与三、四两句相呼应,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战场气氛,同时又是集结军队奔赴沙场的序曲。 B颔联写了积雪万里,寒光凛凛,军队在边关曙色中行进,写出了边关将士们的艰辛不易,呈现一派肃杀之气。 C颈联用“海畔云山拥蓟城”一句,写出地势的险要、威严,同时也说明为了保证边防安全,需要有强大的军队来戍守和保卫。 D尾联借用东汉班超投毛从戎和西汉终军请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投身沙场、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这首诗既气势非凡,又感奋人心,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答案】【小题1】B【小题2】【解析】(1)B

11、“写出了边关将士们的艰辛不易,呈现一派肃杀之气”错,诗人看到万里积雪,军旗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 (2)诗人初到边塞重镇,极目四望,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扑面而来,不禁激情满怀,豪气勃发。一个“惊”字,既传达出远道而来的诗人的特有感受,意境开阔,雄浑壮观,有大唐盛世的恢弘气势;诗人虽然早年没有象东汉时定远侯班超那样投笔从戎,但见到三边如此险壮,顿时豪气勃发,要学西汉时的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番雄伟的功业,诗歌运用典故,借班超投笔从戎的历史史实以及终军请缨的历史典故来抒发诗人感慨投军报国,立志杀敌的坚强决心以及雄伟壮志,诗歌彰显出大

12、唐盛世的豪迈情怀;这首诗歌中用语极为有力度,“喧”“动”“拥”彰显出磅礴的自然气势。 答案:(1)B (2)“气势非凡”体现在边境景象雄壮,积雪寒光,旌旗飞动,烽火连天,月色苍茫,云山重重,连天巍巍;这些景色气势雄豪,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的慷慨之气,绝少肃杀凄凉的色彩。“感奋人心”既体现在写景状物中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投身疆场为国立功的壮志;又体现在运用“投笔吏”“请长缨”等爱国名士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内心壮美的、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情怀。 译文: 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曙光映照着飘动的旌旗。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

13、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赏析: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

14、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形象、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结合全诗进行分析。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9.0分)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申自然,松江人也。尝为明博士弟子,丰于财。明亡,弃制举业,散家财结客,欲有所为。 未发,谋泄,有司捕得之,同坐者六七百人,皆论斩。自然已押赴西市矣,忽有从众中易之

15、者,虽自然亦不自知其故也,于是得逸去。既亡,抵家,而其家人有七十二人,以自然为必死,皆先期缢死。 自然既坐法亡匿,家人又尽死,乃孑身走天下。然善画,以画糊其口,亦足自给。转徙至沛县。会宜兴陈昭大之叔任沛县教谕,昭大从焉。一日,见自然之画于准提庵壁间,昭大善之,叩之庵僧,而识自然。时昭大病气逆,已坐定而疾作,自然进药于昭大,服之愈。昭大德之,归谋于叔,将授自然馆。自然曰:“吾与友十二人,俱不可以俱止,吾将以画售其直,给十二人装,然后从陈子游。”约定即去。去踰月,复诣昭大曰:“彼十二人者,吾悉遣之矣。”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至踰年,而后泫然告昭大曰:“吾家贵贱七十二人,无一生者。吾尝赴西市矣,忽有易我于众中而吾不知脱我于死者之为谁也。吾于明时为博士弟子,丰于财,不忍故主之亡,破产结客,今家破身亡,终不悔。 吾名自然,则自然之,不必叩吾之名若讳也。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