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练习(检测卷)-

上传人:左****笑 文档编号:145618253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练习(检测卷)-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练习(检测卷)-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练习(检测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练习(检测卷)-(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2 页 共 2 页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练习(检测卷)陶渊明桃花源记:1.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2.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 3.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 4.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 5.文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 。b. 。 7.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 。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 9.本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描绘了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 10.出自本文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

2、写出来: 11.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12.文中作者理想的社会是: 。 短文两篇:刘禹锡陋室铭+周敦颐爱莲说1.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点明全文主旨): 。3. 写日常生活的句子是: 。4.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5.用比喻赞美“陋室”、突出主旨引用孔子的话是: 。1.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2.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 。3.最能概括莲花高

3、贵品质的句子是: 。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 。4.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 。5.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6.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7.公园花展,看牡丹的人总比看其它花的人多,爱莲说中说,这就是: 。核舟记1.揭示核舟主题的句子: 。赞美王叔远高超技艺的句子: 2.核舟记中说明核舟大小的句子是: 。大道之行也1.全文纲领性句子是:大道之行也, , , 。2.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句是:故人不独亲其亲, , , , ,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货恶其弃于地也,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3.全文总结性句子是:

4、 , , 是谓大同。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1.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2.望岳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1.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 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 。 2.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 ”字中;后四句抒怀,一个“ ”的动作(细节)将一位白发稀疏.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3.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 。石壕吏中,(1)说明兵役之苛酷: (2)说明战争之惨烈: (3)战争破坏之

5、严重: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 。(5)哪两句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了: 。(6)官吏的强暴与老妇的悲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的诗句是: ! 郦道元三峡:1. 三峡中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 。 2.三峡中描写三峡夏季景色的句子: 。3.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 4.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 。故渔者歌曰:“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湖心亭看雪答谢中书书:文中写出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总领全文的诗句是: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文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 。2.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 。观潮中,(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3)写水兵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4)写水军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 湖心亭看雪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诗四首1. 归田园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 。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2.使至塞上中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的千古名句是: 。红楼梦中香菱所评论的使至塞上的两句描写塞上风光的诗是: 。 3.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李白渡荆门送别描写平原广阔景象的诗句: 。0cf4b5e6a283f9a89a4a4c608bd10883.pd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