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45613611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河池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广西河池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广西河池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广西河池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广西河池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河池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河池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河池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3、4。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国诗词中,自然诗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客体层次。即山水自然是独立于创作主体之外的审美对象,这些诗

2、歌注重的是对山水自然的客观描摹,往往将自然美与人的道德情操相联系,将人的道德品性与自然事物的某种物性相比附,在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的同时,更使人在对自然的认同中获得道德、价值的感悟与支撑,在实质上是以比德的思维方式将山水自然看成体道之物和媚道之形,从诗经到谢灵运、谢眺的诗都表现出这一特点。自然诗化的这一历史阶段与中国传统社会前期政治本体化的逐渐形成相适应,在自然诗化走向上属客体自然描写自然之美的层次。二是主体层次,即创作主体往往以自己的情感去改造审美对象的固有形态,使情景相互生发,把山水自然当作心灵的象征、情感的符号,自然不再外在于人,而是与人融为一体,甚至使人沉入自然。在自然诗化的走向上

3、,这一历史阶段与政治本体的历史合理性的全面释放相适应,体现的是对政治本体的最为充分的乐感,属于情意自然情景相生的层次,以初唐、盛唐时期的某些诗人,如孟浩然、王维、李白等为突出代表。三是哲理层次,即对自然与自我进行双重超越,使其诗词意境超越现实,又在更高的层次上观照现实。这一自然诗化的历史阶段与政治本体消解、文化本体建立相适应,体现的是价值的追询与人格的建立,它属于哲理自然以哲理眼光审视自然的层次,以苏轼等人的诗词为代表。上述三个历史阶段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在渐进的发展中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无论是宋诗还是宋词,都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对文化本体的追询。苏轼词通过对宇宙自然客观性的审美超越克服

4、其对人的限制性,使之成为发展人的手段。在苏轼词中,面对永恒的自然,往往不是惆怅与无奈,也不是向自然融入,而是对自然进行审美超越。如“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细品苏轼的这首少年游,我们感受到的是人与自然在对话,人并不试图主宰自然,自然也并不为人提供归宿。“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飞雪仿佛是抒情主体布置的场景,是外在于他的东西;“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仿佛是对杨花的“客观”描写,又回到诗经描写自然的时代。下阙尽显抒情主体与天地平等对话的气魄。在下阙的映照下,上阙的宇宙自然便“为我所用”,即把对自然的描绘变成了丰富和发展自我的方式和彰显

5、人格的手段,自然不再道德化和“情怀”化。在苏轼词中,人的宇宙情怀离不开自然,但人又不机械地依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经过文化本体的追询审美超越后建立起来的情感体认关系。 宇宙自然融入人的情感,为人所用,成为发展人、彰显人的媒介。苏轼“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以应有的本真之心对自我和自然进行了双重的审美超越。(摘编自苏轼词对现实悲剧性的审美超越)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将山水自然作为审美对象,就是将自然美与人的思想感情相联系,以比德的思维方式将山水自然看成体道之物和媚道之形。B. 孟浩然、谢灵运、李白是中国诗词自然诗化主体层次的代表诗人,他们把山水自然当作心

6、灵的象征,将自然与人融为一体。C. 哲理层次体现的是价值的追询与人格的建立,即对自然与自我进行双重超越,诗词意境超越现实,又能高层次地观照现实。D.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句,是对“杨花”的客观描述,令人又回到诗经描写自然的时代,尽显与天地平等对话的气魄。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论证中国诗词自然诗化方面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客体层次、主体层次和哲理层次。B. 阐述自然诗化的客体层次,它属于描写自然之美的层次,这类诗歌注重的是对山水自然的客观描摹。C. 苏轼是哲理层次的代表词人,以哲理眼光审视自然,本文三、四两段论证了苏轼词对宇宙自然的

7、审美超越。D. 在阐释自然诗化层次中,指出苏轼词属于哲理层次,以与诗经对比的少年游为例,论证他的词已超脱自然。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诗词自然诗化的三个历史阶段是在渐进的发展中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并非割裂的。B. 少年游中的“飞雪”成了布置的场景,但它也成了内在于词人的东西,宇宙自然“为我所用”。C. 苏轼词中的宇宙情怀不是人机械地依靠自然,是经过审美超越后建立起来的情感体认关系。D. 宋诗宋词都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对文化本体的追询,苏轼词便是很好的代表。【答案】1. C 2. D 3. B【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

8、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A项,“就是将自然美与人的思想感情相联系”错误,原文是“往往将自然美与人的道德情操相联系”。B项,“孟浩然、谢灵运、李白是中国诗词自然诗化主体层次的代表诗人”错误,谢灵运是客体层次的代表。D项,“是对杨花的客观描述,令人又回到诗经描写自然的时代”错误,缺少限制词“仿佛”。选项结句表达错乱。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

9、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以与诗经对比的少年游为例,论证他的词已超脱自然”错误,原文是“在苏轼词中,面对永恒的自然,往往不是惆怅与无奈,也不是向自然融人,而是对自然进行审美超越”,“对自然进行审美超越”不能理解为“超脱自然”。少年游并非与诗经对比。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B项,“成了内在于词人的东西”错误,原文是“飞雪仿佛是抒情主体布置的场景”,这是揣摩,而非事实。故选

10、B。【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决定(以下称条例),修改后的条例注重源头减量,鼓励快递企业回收快件包装材料,设定多项罚则,餐饮、旅馆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处5000元以上罚款。修改后的条例进一步简化了垃圾分类标准,将厨余垃圾、餐厨垃极两类整合为厨余垃圾一类,明确生活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大基本品类。修改后的条例规定,单位不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立即改正,处1000元罚款;再次违反规定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针对个人违法投放垃圾的行为,实施渐进式惩戒,个

12、人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不按规定分类投放,由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进行劝阻;对拒不听从劝阻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应当向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报告,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给予书面警告,再次违反规定的,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自愿参加生活垃圾分类等社区服务活动的,不予处罚。修改后的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日常管理制度,明确不同种类生活垃圾的投放时间、地点,分类收集、贮存生活垃圾。及时制止翻拣、混合已分类的生活垃圾的行为。违反这些规定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立即改正,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摘编自北京青年报)材料二:(摘编自东方网)材料三:古人的垃圾分类其实并

13、不复杂,由于古人生活比较简单,因此产生出来的垃圾与现代相比也相对较少,主要有餐厨垃圾以及土石、木屑、废铜烂铁等其他生活垃圾。古人很有环保意识,这些垃圾并不会一股脑地随便乱扔或就地掩埋,而是不同垃圾不同处理。比如餐厨垃圾,早在秦汉时期以前,人们就将有利用价值的动物类垃圾如骨头、皮毛等,用来做成衣服、饰品等物,植物类垃圾用作燃料使用,一小部分还能入药,如橘、袖之皮。据周礼秋官记载,周朝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垃圾处理专业机构:“條狼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在日知录街道中也对此有记载:“古之王者,于国中之道路则有條狼氏,條除道上之狼扈,而使之洁清。”條狼氏的职责就是清除道路垃圾与驱

14、避行人,保障城市环境干净卫生,维持良好秩序。在当时还出现了公共卫生设施。周礼记载:“宫人为其井匿,除其不蠲,去其恶臭。”“井匽”就是排除污水秽物的设施。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记载了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其中有一句“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就是说,乱丢垃圾者会被剁手。虽然这句话的真伪性尚无依据可判断,但根据甲骨文的整理研究,有一点可以肯定:商代刑法严酷,但凡一些小错也要受到重刑。战国时代,秦国至秦孝公时求变法以图强。商鞅相秦,变法而定秦律。秦法严苛,世人所知,其中就有一条规定:“弃灰于道者,黥。”有人在大道上倒垃圾,直接抓起来在脸上涂墨刺字,以后不管去哪儿,都让人知道这是一位“弃灰”者。(摘

15、编自王宁垃圾分类有历史:且看古人的智慧)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修改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对单位、个人违反垃圾分类的处理方法分别作了明确的规定。B. 北京市规定,对于个人不按规定投放垃圾的处理,应该以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处罚最高不超过200元。C.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和垃圾分类标准太复杂是影响上海市垃圾分类的主要因素。D. 从材料三可知,條狼氏是已知最早有记载的垃圾处理专业人员,他们的职责是保障卫生,维持秩序。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材料中可以看到,政府出台垃圾分类制度要充分考虑民众需求,贴近百姓,有很强的可操作性。B. 在我国古代,已经有了环保意识。古人会根据垃圾的不同种类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包括二次利用和焚烧等。C.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政府都有对个人违反垃圾分类的惩戒。只不过现代多是教育和罚款,古代多是刑罚。D. 因为商代刑法严酷,但凡一些小错也要受到重刑,所以乱丢垃圾者会被剁手这一刑罚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6.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政府如何更好地促进垃圾分类的实施。【答案】4. D 5. C 6. 政府出台强制措施,对有关行为做强制规定。垃圾分类操作不宜过繁琐。加强宣传,使民众形成意识、增加相关知识。【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