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六单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612825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六单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六单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六单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六单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六单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六单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六单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说人物(一)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他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年轻时贫贱,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五十岁时担任过鲁国司寇,代理相事,弃官后,在动乱的春秋时期,为实现他辅国治邦安天下的抱负,带着自己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晚年致力于教育,设坛授学,广收门徒,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二)作品:整理诗书春秋,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及其与门人的问答,成为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三)评价: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

2、、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后人称之为“圣人”。 寻背景春秋末期,礼乐崩坏,诸侯争相称雄,人民流离失所。面对这种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孔子试图用自己的以“礼”“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于是他周游列国,希望找到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却四处碰壁。于是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致力于教育工作,影响深远。本文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 链常识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

3、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整体宏观把握 看结构 知文意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各自的志趣和性格,反映了孔子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 赏技巧1语言简洁凝练,结构完整。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不蔓不枝。2运用对话和动作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3人物个性鲜明。文章能紧扣人物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语段细解赏析诵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

4、为,介词一日:一两天,引申为年纪稍长(2)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3)由也为之,比及三年为:治 比及:到(4)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道,指是非准则(5)夫子哂之 哂:笑(6)尔何如 何如:怎么样(7)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或者(8)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如:至于 俟:等待(9)如会同,端章甫 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端: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名词用作动词,戴着礼帽(10)鼓瑟希 鼓: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希:通假字,通“稀”,稀疏(11)舍瑟而作 舍:放下 作:起(12)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13)何伤乎 伤:妨害(14)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通假字

5、,通“暮” 既:已经 成:定(15)风乎舞雩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乘凉(16)吾与点也 与:赞成(17)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让:谦让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译文:_(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译文:_(3)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译文:_答案:(1)(你们)平时在家闲居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现在有人想了解、任用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呢?(省略句、宾语前置句)(2)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大国

6、之间夹着,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连下来(国内)又遇上饥荒。(状语后置句,应为“乎大国之间摄”)(3)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祭祀宗庙、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又能做大事呢?文理赏析3下列各组句子属于孔子评论弟子“志”的一组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唯求则非邦也与夫子何哂由也非诸侯而何吾与点也ABC D解析:选B是子路的“志”,是曾点询问孔子为何笑子路。4下面对人物性格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

7、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就抢先发言,也反映出其好出风头的特点。B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C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

8、向。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D曾皙,他所说的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他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显得那么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解析:选AA项,应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因为这是子路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回答的。5对课文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记叙了孔子和几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写出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

9、教育家风度,反映了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B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善于引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来激发他们发言,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C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志”,但是,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对冉有和公西华言志,孔子在言谈时都予以肯定。但反对子路“为国”的志向,因为他“哂”子路。D本文紧扣人物的性格特点记述,人物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成功地运用对话和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将人物的心情语

10、态、精神气质准确地表现出来,生动感人。解析:选CC项,孔子哂子路,是对他“不谦让”态度的不满,对他“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喟然(ku)率尔(shui)鼓瑟(s) 风乎舞雩(y)B沂水(y) 哂笑(shn)白皙(x) 少安毋躁(w)C师旅(l) 摄影(sh)饥馑(jn) 千乘之国(chn)D侍坐(sh) 铿锵(kn)比及(b) 冉冉升起(rn)解析:选CC项,“乘”应读shn。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则曰(闲居,平时在家的时候) 率尔(轻率)B知方(道,指是非准则) 端章甫(端正)C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春服既成(已经)

11、D方六七十(纵横) 喟然(叹息声)解析:选B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 D.解析:选CA项“以”,介词,因为/动词,认为;B项“之”,结构助词/指诸侯,代词;C项“如”,均为连词,译为“或者”;D项“与”,赞同,动词/同“欤”,语气助词。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风乎舞雩A三子者出,曾皙后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C可使有勇,且知方也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解析:选A例句是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A项是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B项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C项是形容词作名词,勇气。D项是形容词作名词,小事。5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以吾一日长乎尔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C宗庙之事,如会同D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解析:选BB项“饥馑”,饥荒。A项“一日”,古义:一两天。今义:一天。C项“会同”,古义: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今义: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D项“童子”,古义:少年,不到20岁的人。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6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不吾知也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C异乎三子者之撰D浴乎沂,风乎舞雩解析:选AA项是宾语前置句,B、C、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7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A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

13、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解析:选DD项概括的是冉有的回答。在他之后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他不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8翻译下列各句。(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译文:_(2)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译文:_(3)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译文: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