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开鲁县高中政治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611870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开鲁县高中政治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内蒙古开鲁县高中政治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内蒙古开鲁县高中政治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内蒙古开鲁县高中政治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内蒙古开鲁县高中政治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开鲁县高中政治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开鲁县高中政治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题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授课记录月 日 星期 节年 班月 日 星期 节年 班月 日 星期 节年 班月 日 星期 节年 班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目标)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和近代衰微的过程,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课外探究、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和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高考链接(高考考点)中

2、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教学难点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方法: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历史对比法、合作探究法准备:教科书、练习册、PPT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生活动和效果预测引课课前播放刘德华的中国人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生活动和效果预测新授:一、古代辉煌的历程1.比较四个文明发祥地存在与发展,得出如下印象:两河流域文明最终灰飞烟灭;古印度文化雅利安化;古埃及文化面目全非;只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2、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历史见证之一:文字1. 文字的作用: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

3、,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 文字的地位: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2) 见证之二:史书典籍1. 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并设有史官2. 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3、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 走进近代,文化衰微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内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外因)国家衰微-文化衰微(决定/反作用)实践证明:(理论上)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的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践上)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

4、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继承+发展)阅读课本P62思考并回答: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有哪些?他们的结局都怎样了?中华文化呢?并完成表格: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及其影响作用自主探究: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猜猜看:汉字按演变顺序主要有几种?合作探究:通过材料一台湾诗人余光中说汉字才是我们的根和材料二中华文化用汉字记录下来的历史见证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交流分享:你都知道哪些史书典籍,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第一步编年体、第一步纪传体、第一步国别体、第一步断代史.黑格尔和梁启超名言反思今天:当前文化现象中,让你欢喜的有哪些?让你担忧的有哪些

5、?PPT分别展示两类现象自主探究:中华文化在近代衰落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工业革命后世界的变化和近代中国的衰落思考。PPT展示两弹一星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想一想文化的灿烂得益于60年来新中国的飞跃式发展,从中我们有何启示?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效果预测: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带着问题学习的模式,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生活动和效果预测高考链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及重要见证板书设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古代辉煌的历程(二)源远流长的见证:1.文字;2. 史学典籍(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教学反思1. 本课整体思路清晰,结合历史知识和现实图片,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2. 时间把握不太合理,前面稍显宽松,后面时间紧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