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9-1活页课件 新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610595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9-1活页课件 新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9-1活页课件 新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9-1活页课件 新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9-1活页课件 新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9-1活页课件 新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9-1活页课件 新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9-1活页课件 新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哲思短章 谈志向 毛泽东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拿破仑也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些名言就是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有信仰,应该有信心。信仰是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航灯,自信是达到人生顶峰的动力。美好的前途来自于自强、自立、自信,不达目的不罢休,咬定青山不放松,打跨自己的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不要把一次的失败看成是人生的终审。逃是懦弱的,避是消极的,退就显得更加无能。成功的道路得靠自己闯,做人有困惑,做事有困境,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只有坚强不倒的信心与毅力。男儿立世,自己拍板,不怕失败,不言放弃。,成功时,不要醉倒;失败时,不要灰心丧气,不要怨天尤人,面对“山重水复

2、”之关卡,唯有勇往直前,持之以恒,用信心去克服一切困难。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甘于干大事,揽难事,立个志向,树个目标,人生才有行走的方向。心在哪里,路就是哪里。有了志向,才有做人的本事、气魄和胆略。所以,做人需要问问你的志向在哪里,要问问你有没有信心。,修身名句 不为苟得以偷安,不为苟免而无耻。 群书治要体论,赏读:不因为一时有所得而贪图眼前的安逸,不因为一时可以免除灾难就不顾羞耻。,不宜言而言是佞之徒,宜言而不言是愚之符。 孙志斋集口,赏读:不应该说的话说了,这是只知在言辞上逞能的人;该说的话不说,这是愚蠢的表现。,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韩愈原毁,赏读:不拿要求一般

3、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却拿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这种人是在尊重自己。,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宪问,赏读:不怨恨上天,不责怪别人。成语“怨天尤人”由此而来。,知识卡片 一、作家作品 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改名炎武,字宁人。因家乡有一亭林湖,故学者尊他为亭林先生。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鼻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作为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他著作繁多,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用毕生心力所著的日知录,是顾炎武的读

4、书札记的合集,以考据性文字居多,内容丰富,考证翔实,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顾亭林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亭林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二、文体常识 1日知录主要内容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是顾炎武花了30多年心血“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笔记形式的著作,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贯通古今,博大精深,在政事、世风、礼制和科举等方面均有独到见解。三十二卷本日知

5、录有条目1 019条,其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2日知录的思想 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明道”,为了“救世”。用作者在自序中的话说就是:“盖天下之理无穷,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故昔日之得不足以为矜,后日之成不容以自限,若其所欲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则有不尽于是刻者,须绝笔之后,藏之名山,以待抚世宰物者求之。”总之,日知录是一个思想家的历史沉思录。它既折射了明清之际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之光,又积淀了一个“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学者的深邃反思,在中国文化史上提

6、供的是一种文化精神薪尽火传、不屈前行、期挽颓风、昭于天地的范本。,预习作业 一、一词多义,遍,见识,认识,识别,辨认,通“志”,记住,标记、记号,通晓,通行、通过,普遍,仍旧,容易,交换,改变,轻视,所以,原因,缘故,交情,本来,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之中,期间,一会儿,指房屋的间数,间隙,空隙,间隔,参与,间或,断断续续地,从小路,二、词类活用 1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_ 2朝满夕已除_ 3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_ 4一号为文人_,数词作副词,一旦,名词作动词,穿衣服,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动词作名词,可观之处,三、古今异义 1一号为文人 古义:_ 今义:表示次序第一或等级第一位 2空同大以为

7、不平矣 古义:_ 今义:不公平;由不公平的事引起的愤怒和不满 3欧阳永叔与学者言 古义:_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求学的人,两个词,“一”为“一旦”,“号”为“称,称为”,不以为然,四、文言句式 1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_ 2有益于将来 _ 3行身陷不义 _ 4马牛而襟裾 _ 5庶乎其传也与 _,固定句式,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陷(于)不义”,定语后置句,主旨归纳 本课所选的日知录三则分别从文史的功用、著书的难易、文人的名与义等方面进行论述,阐明了学以致用的务实思想,表明了作者“以实为宗”的学术主张,体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兴亡的精神品质。,重点突破,文须

8、有益于天下是怎样展开议论的?,提示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的四个理由,即明治乱之理、纪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这四个方面层次分明:“明道”是阐明为政理论,“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民隐”是体察民心,“乐道人之善”是体悟人情。执笔为文,若能有以上功用,才称得上“有益于天下”,这样的文章,才可以多多益善。然后作者用“若夫”一词,使论述角度陡转,又一连提出“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四种于天下无益的,文章,并旗帜鲜明地指出“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由此可见,作者虽然立论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却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9、,而且把重点稍稍落在了对写无益之文的批判上。,著书之难与文人之多两则在立论上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提示著书之难与文人之多两则的立论有异有同。相异之处是:著书之难以著述为话题,从正面立论,说“难”是高标准严要求,是为了与“后人之书”的“易”作对比。文人之多是以人为话题,从反面立论,说假“文人”多,正是要揭示真“文人”少。相同之处是:著书之难与文人之多所强调的主旨具有一致性,借用司马迁的话来说就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从这三则关于读书、作文、做人的札记中,你可以看出顾炎武的文章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提示这三则札记,主旨相同,内容相关,但在语言风格上却不尽相同,表现出作者行文风格的

10、多样性。文须有益于天下堂堂正正,立论鲜明,锋芒毕露,言辞掷地有声,足以惊世骇俗;著书之难则委婉曲折,叙议结合,慢慢铺陈,水到渠成;文人之多则感情炽烈,执议偏激,声势夺人,一气呵成,其中不乏尖刻之语。,顾炎武所提出的“文须有益于天下”在今天有什么现实积极意义?,提示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认为“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从政治上提出了整顿“人心风俗”的具体措施。从经济上分析了“人心风俗”败坏的原因,认为要使风俗变好,必须有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物质条件。除正面倡导培养良好风俗,加强礼治,他还强调法制,主张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现今社会下,“文须有益于天下”也显得尤为

11、重要。为了社会的发展、和谐、稳定,我们就应当多讲“于社会有益之事”。在政治上思想上形成合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添自己的力量。国家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才能长足发展。凡是不利于天下的话语徒说无益,只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和谐音符。所以我们应提倡顾炎武所说的“文须有益于天下”的主张。,文本审美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关于日知录这部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认识: 精神严谨,材料翔实。顾炎武曾把写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他说,当今的人写书,就像当今的人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作废铜铸钱。由此可以想见顾炎武在这部书上耗费的心血。顾炎武注重收集第一

12、手资料,在治学上严谨扎实,堪称楷模。这在日知录中表现得尤其突出。他这种研,究学问的态度和方法对清代学风的转变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有人评价这部书说,只有宋元时期的名儒能做出来,明朝三百年来没有这样的书,将来治国者采用其说,会大有益于“世道人心”。,内容丰富,贯通古今。32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 019条。有人把日知录的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也有人把它分作十五类,即经义、政事、世风、礼制、科举、艺文、名义、古事、真妄、史法、注书、杂事、兵及外国事、天象术数、地理、杂考证。顾炎武本人也把它概括地分为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这说明,日知录是寄托作者

13、经世思想的一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思想丰富,经世致用。在日知录中,顾炎武提出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他认为“风俗衰”是乱之源,并列举大量事例,说明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是导致国家衰亡的重要原因。他不但从政治上提出了整顿“人心风俗”的具体措施,如重流品、崇厚抑浮、贵廉、提倡耿介和俭约等,还从经济上分析了“人心风俗”败坏的原因,认为要使风俗变好,必须有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物质条件。他还强调法制,主张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更提倡“经世致用”的教育改良。顾炎武作为明清民主思想的著名启蒙者之一,他痛恨“无本之人”,讲“空虚之学”。从节选的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之难与文人之多三则中,不难看出顾炎武

14、的这一观点。,写作迁移 “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日知录中有关著书的这段话会引发你怎样的联想?请自选角度,结合实际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角度】 让急躁的心平淡一些 示例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可见做学问,做出真正具有价值的学问是需要长时间的。司马公三十年著史记,曹雪芹十年作红楼,这其中凝聚着他们的血与泪,超绝的学者必使用超长的时间来成长。,不可否认,求得一桩大富贵自古就是文人们读书的重要原因,但那些真正名垂青史的却大多没入名利场。孔子曰:“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他不甚赞赏为名利而做学问的行为。看淡了眼前的富贵,忘却了功名利禄,留得那颗菩提心,学问之门方可开。塞林格先生以麦田里的守望者轰动世界后却躲入乡下小镇,从此远离喧嚣。他在逃避什么?他在守望什么?,那是一颗融于学术、融于艺术的心,那是一把打开精神之门的钥匙。“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如是说。让我们给学者们留下一片不受世俗名利亵渎的净土吧!莫急于让他们被浮名的心网套牢,莫让伊甸园化作失乐园。他们需要的是心灵的纯净与人格的独立,不是名为专家、大师的锁链,不要束缚了学者们心灵的翅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