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知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5609604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840.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知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知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知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知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知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知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知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知 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 划 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知 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 划 利信息化规划十分必要。 为了更好地完成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的编制,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 导小组办公室和水利信息中心于 2002 年 9 月向社会公开征集了 全国水利信 息化规划编写大纲,得到了广泛响应。专家评审推荐的规划编制合作单位 在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水利信息中心的组织下, 从 2002 年 9 月开始广泛对水利部门进行需求调研,并对各单位上报的规划进行认真研究 与分析,特邀国家信息化办公室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作专题讲座,对规划的 编制进行具体指导,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规划初稿。初稿在不同的范围内多

2、 次征求专家和有关部门的意见,数易其稿,形成征求意见稿(初稿)。2003 年 1 月 11 日至 12 日,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水利信息中心联 合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咨询会,来自国家税务总局、 信息产业部、国电公司南京自动化研究院、部机关有关司局、水规总院、流 域机构、 水利信息中心等单位的 40 多位专家和代表出席了会议, 专家和代表 们就报告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会 后,规划编制单位根据会议精神,对规划进行了全面的修改,于 2003 年 1 月 下旬完成了规划的征求意见稿,正式下发各有关单位征求意见。在汇总各单 位反馈意见的基础上

3、,规划编制单位再次对规划进行了修改,形成送审稿初 稿,并在征求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形成送 审稿提交审查。 2003 年 3 月 31 日至 4 月 1 日,受水利部委托,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 院在北京召开会议,对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进行了审查。参加会议的有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水利部有关司局、国家 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各流域机构,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 水利(水 务)厅(局)等单位的代表和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 究院、国电公司南京自动化研究所、国家税务总局信息中心、信息产业部电 子六所、信息产业部信息中心、水利部水利信

4、息中心的特邀专家共 40 多人。 专家和代表们就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提 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会后,规划编制单位根据会议精神,对规划进行了 全面的修改,形成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正式稿。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编制单位多次就若干重大问题及时向部信息化 领导小组进行了汇报,听取指示,使规划在重大原则与策略方面既符合国家 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方针,又紧扣水利现代化发展的总体战略。 水利信息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过程。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充 分考虑了水利行业信息化建设特点,遵循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分阶 段阐明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为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依据。 第

5、1章第1章水利信息化背景水利信息化背景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利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 础设施,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水利事业发展和水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水利部门作为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肩负着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和 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 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水利信息化是国家以信息化改造和提 升传统产业思路在水利行业的具体体现, 是带动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水利信息化的核心是为实现水利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 1.1 水利信息化概述1.1 水利

6、信息化概述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根 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本世纪头二十年 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 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 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进一步指出,实现工 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 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

7、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 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 面 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水旱灾害又是 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 平得到不断提高,社会对水资源需求的数量与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 我国地处东亚大陆,季风气候特征明显、降水时空分配不均、下垫面条件复 杂、人口众多,致使全国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仍十分严 重,水利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趋于复杂,尤其是有限的水资源和不断增长的需 求之间矛盾越来越尖锐。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水

8、污染四大水问 题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构成严重制约。 水利部门作为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肩负着为社会提供有效的防汛减 灾服务、高保证率的清洁水源以及保护和谐水生态环境的重任。建国以来, 为解决水问题,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基本配套 的水利工程体系,并且在抗御洪水、提供水源和保护生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 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形成的条件 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提高科技对水利的贡献率,必须广泛利用信息 技术,充分开发水利信息资源,提升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的整体能力 和水平,实现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移,追求治水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 处

9、。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 实现工业化、 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水利信息化就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 理和服务,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效率和效能的历史过程。 水利信息化可以提高信息采集、传输的时效性和自动化水平,是水利现 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为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流域 和区域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科技含 量,是保障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必然选择。水利信息化的目的是提 高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水平与能力。 水利信息化建设要在

10、国家信息化建设方针指导下,适应水利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服务的新形势,以提高水利管理与服务水平为目标,以推进水利行 政管理和服务电子化、开发利用水利信息资源为中心内容,立足应用,着眼 发展,务实创新,服务社会,保障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利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是在全国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 设水利信息基础设施,解决水利信息资源不足和有限资源共享困难等突出问 题,提高防汛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土保持、水质 监测、农村水利水电和水利政务等水利业务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带 动水利现代化。 为了保障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对其做出相对全面且具 有适度前瞻性与可

11、操作性的规划。 1.2 现状及存在问题1.2 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信息技术应用现状1.2.1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我国水利行业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工作起步较早,特别是经过九五期 间的努力, 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水利工作的各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应用。 目前,信息技术在某些业务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和服务的部 分环节中已发挥了显著作用。 但从总体上看, 业务处理仅实现了部分数字化, 相关技术规范不完善, 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 有限的数据资源总体质量不高, 使用效率较低。水利信息化总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1.2.1.1信息采集1.2.1.1信息采集 在水利信息采集方面,

12、 全国水利系统已有 50雨量监测数据和近 50的 水位监测数据采集实现了数字化长期自动记录,流量和其它要素的自动测验 方面也在进行积极地探索。 部分重点防汛地区建成了水文信息自动采集系统, 工情、旱情、灾情、水资源、用水节水、水质、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 农村水利水电、水利移民、规划设计和行政资源等信息采集也具有一定的手 段。航空航天遥感、全球定位等技术在部分业务中得到应用。但从整体上看, 信息采集系统不健全、不配套,直接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采集的信息要素类 型较少,时间、空间、采集频度和精度与水利各项工作的整体需求不相适应, 数字化的信息量占水利信息总量的比例严重偏低。 1.2.1.2计算机

13、网络与信息传输1.2.1.2计算机网络与信息传输 在计算机网络与信息传输方面,目前从水利部到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 治区、直辖市)水文部门之间,初步形成了基于中国分组交换网的全国实时 水情计算机广域网,能进行实时水情信息传输;部分地区建成了宽带计算机 广域网,全国部分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了信息发布网站,并连入因 特网,开始向社会提供部分水利信息。部分重点防洪省(自治区、直辖市) 已初步实现了水雨情信息传输网络化、接收处理自动化和信息管理数字化, 提供水雨情信息服务的水平与能力有了一定的改善。 水利部机关、流域机构、多数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已初步实现以网 上公文流转为主要内容的办公自动化。

14、部与流域机构间、流域机构与省(自 治区、直辖市)间的联网办公也在积极推进中,部分单位之间已经实现了远 程文件传输、公文和档案的联机管理等。 但从整体上看,现有网络覆盖面窄,传输能力低,远远不能满足水利业 务的需求。从采集点到计算机网络基层节点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传输手段, 制约了信息技术应用整体水平的提高。 1.2.1.3数据库1.2.1.3数据库 在全国范围内 80以上的历史水文整编资料已经入库, 初步能够对外提 供查询服务。 国家级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初步建成, 也已提供社会公众服务。 其它在建的数据库有: 综合性数据库。主要包括人事劳动、计划财务、水资源公报信息、灌区 信息、土壤侵蚀、水土保

15、持、重点工程档案和文献等。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专业数据库。主要包括各类水工建筑物、环境影响及 对策、跨流域调水、施工技术、工程监理适用规范等。 灾害监测与评估专业数据库。主要包括历史洪水、洪水风险、洪水仿真、 滩区蓄滞洪区、水体光谱标准、遥感监测图像等。 虽然数据库建设已涉及相当多的水利业务,但这些已建或在建的数据库 模式多样、标准化程度低、存储数据难以同化、安全与更新机制缺乏、技术 水平差距明显,难以实现信息共享。 1.2.1.4信息处理及应用1.2.1.4信息处理及应用 水利技术实际应用中的复杂运算工作已能在计算机上实现,地理信息系 统等技术在数据分析与表达方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在水利部

16、机关、流 域机构、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等水利部门的不同业务中,建立了相应 的信息系统,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各种新理论、新方法的引入进展迅速, 个别系统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信息资源不足,软硬件和数据资源 整体协调困难,致使已经形成的信息处理能力难以充分发挥。 全国水利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总体上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各地区发展 很不平衡。沿海好于内陆,东中部好于西部,防汛重点地区好于其它地区, 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分布基本一致。 1.2.2存在的主要问题1.2.2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为特征的水利 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但进展比较缓慢,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各水利业务 领域发展也很不平衡,覆盖全国的水利信息网络尚未形成。对照国民经济信 息化的发展要求,当前水利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2.1信息资源不足1.2.2.1信息资源不足 水利工作管理要面对洪涝、干旱及水污染灾害的防范、水资源调配、水 土保持和水环境监测四大主题,所需支撑信息在内容上涉及面广,信息采集 的时空间隔、数据类型、数据精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