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多》读后感精选10篇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600841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斐多》读后感精选10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斐多》读后感精选10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斐多》读后感精选10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斐多》读后感精选10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斐多》读后感精选10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斐多》读后感精选10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斐多》读后感精选10篇(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斐多读后感精选10篇斐多是一本由柏拉图著作,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的216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斐多读后感(一):读后感这本书可能是我们能看到的关于讨论灵魂的最早的书,苏格拉底用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讲述对于灵魂不朽的信念,尽管某些论证在以今天的角度看来并不严谨。 书最后对其受死的描述令人唏嘘不已。 苏格拉底死了,而把灵魂相关的话题抛给了后人。我们一直接着讨论了2000多年,到今天一直还在争论着斐多读后感(二):一脉相承放到现代,苏格拉底的结论未必完全正确,其论证的方式却多有可取之处。更可叹,古人对真理的孜孜不倦,一生在

2、于探明生死的真谛,千百年过去了,仍然是一个谜,但这探寻的方式,思维的方向,思辨的过程,却由后人一步步继承了下来,并逐渐积攒沉淀,成就了西方的以理性、经验、思辨,和对真理的永恒地求索的文明,进而构建现代文明。可以说,现代文明,正是发源于古希腊文明,这是毋庸置疑,盖棺定论的。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今天的几乎全世界各地的读者重读古希腊时代的哲学、历史和文学等作品,基本没有太大隔阂我们是一脉相承的。相反我们对我们本土的老祖宗的作品却感觉越来越陌生。斐多读后感(三):大学者苏格拉底说来也巧,刚读完斐多,看到了一篇及其著名的苏格拉底和弟子故事的最大的麦穗。把握手中的麦穗,才是实实在在的。 当思维超越了现实时,

3、总会被归结为“想多了”。多想的人容易苦闷,容易纠结,容易崩溃。现实不是人所把握的。 苏格拉底说,灵魂不朽。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不是么?能有幸和苏格拉底的灵魂对话,是多么快乐的事情。一如孔孟之道“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生活事不 如意十常八九。要想活下去,就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不要多想。 现实有时候会迷惑人。而肉体的枷锁令我们的灵魂迷茫。 多读书,和更多高尚有灵魂的人对话才是生活的本真。斐多读后感(四):灵魂会去哪里?有种书需要一句句的看,边看边思考,斐多就是这样的书,于是就专注在里面。苏格拉底临死前关于生死灵魂智慧的讨论,推理中无法辩驳的是灵魂不

4、朽说,好想知道,灵魂如果不死,它去了哪里停留?又将去往哪里呢?苏格拉底的灵魂又去了哪里呢?如今又在哪里呢? 想起一条狗的使命,是人赋予了狗之灵魂,也许是将人的意愿投射在狗身上,四生四世,一直没忘记自己的主人伊森,每一生都和之前不同品种,甚至不同性别,境遇不同属于不同的主人,但唯一不变的,是它一直忘不掉伊森,直到机缘巧合,再度找到伊森。 有人想知道自己的前世,有人在小说及影视片里虚构出三生三世,为的都是延续生的意愿吗?如果身体腐朽了,灵魂脱离肉身还有没有“我”的概念呢? 书中说“假如灵魂是不朽的,我们应该爱护它,不仅是今世爱护,永生永世都该爱护。灵魂是不朽的,它不能逃避邪恶,也不能由其他任何方法

5、得救,除非尽力改善自己,尽力寻求智慧。因为灵魂到另一个世界去的时候,除了自身的修养,什么都带不走。”斐多读后感(五):斐多几处有趣论证这部作品是柏拉图在被处死前和斐多等人的谈话录,探究灵魂的死亡与不朽,最后闲聊了对地球的认识。(很想知道,作品真的完全他们当时的对话录吗,谁来一字不差记录的呢。and伊奇、西米、齐贝真的是捧哏王,相声的创始人是柏拉图吧哈哈哈哈)(对先人不敬不敬,溜了)书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证灵魂不死,第二部分论证灵魂不朽,第三部分是关于地球的认识。书中有几处有趣的论证,想记下。1.苏格拉底认为,人不该自杀,这是不容许的。就像我们管辖的牲口,没得到我们处死它的命令,它擅自把自

6、己毁灭了,这很令人生气。同样,因为天神是我们的主子,我们的生存与死去应该等天神的命令。临死而不觉悲苦,是因为灵魂要跑到另一些聪明善良的天神那儿去。2.人有灵魂,动物没有灵魂,在于人能自我克制。自我克制出于自我放纵,节制,放弃某些享乐,是因为贪图另一种享乐。(在我看来,其实苏格拉底追求智慧也是为了灵魂的享乐,为奴的肉体享乐,自主的灵魂享乐,五十步笑百步的事啊)3.认识只是记忆。灵魂是永存的,但灵魂和肉体焊接在一起时,肉体便可以唤起灵魂曾经拥有的记忆,“绝对相等”。世界的一切在理论上无所谓创新,只是重新组合。4.身体因为灵魂具有生命,生命的反面是死,和死不相容的是不朽,灵魂和死不相容,所以灵魂是不

7、朽的。(本该不是这样的,但我真的失忆了,以后一定在读书过程中就把感悟记下来)斐多读后感(六):2400多年的终极智慧 如果死前纠结,或者家里有老人怕死,看看这本书也许有好处。它是被判死刑的苏格拉底服刑那一天(公元前399年)的言论纪录,全篇主要论述的是苏格拉底的生死观、灵魂不灭论及寻求智慧和正义的终极追求,采用的是苏格拉底在理想国对话集中最常见的叙述方式,对话。斐多是苏格拉底死时在现场的人之一,整篇文章是他对一个朋友的转述。杨绛(序文中像在很多其他地方一样,称她为“先生”,我不太喜欢,为什么中文里有称女学问家先生的传统呢?是为了表示尊敬吗?其实这个男性化的称谓更加不女权主义啊,本身就是一种性别

8、歧视;这个传统是从民国时候开始的吗?被称先生的还有哪些女名人?其他文化里有类似的习惯吗?-我的问题是疑问太多,答案太少)的翻译很不错,便于阅读和理解,整体突出了戏剧感。 言简意赅的序文中给苏格拉底的就义给了很高的评价,说他是西方因信念而赴死的第一人、发现了人类良知、对他的审判和最后时刻的描述奠基了西方伦理学。从他自己对死亡的理解、什么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的论述,我们应该知道这些评价并不虚高。 简言之,苏格拉底认为死亡是灵魂对肉体的摆脱,死亡是寻求终极智慧的不可少的一步。他指出,肉体、情感都是寻求智慧路上的羁绊和障碍,要想探求真理,只能用灵魂去看而不是通过外部感官。这些观点连同轮回、转世、报应的说

9、法其实和佛家的“臭皮囊”等看法完全一致。 论述中苏格拉底又提出了“概念恒久论”(认识只是记忆以及死后灵魂“转世”说),与理想国中相同。文中也提到哲学家对人世的思考结果,如真正的好人和真正的坏人数量不可能很多,大多数人只是不好不坏。 全篇精髓在最后。苏格拉底回顾了自己一生的智慧探索走过的路,把自己思辨的方法传给在场诸人,又用简短有力的几个提问,瞬间终结了貌似站得住脚的众人的质疑,而他对死后世界的向往,也描述了一个美丽的心灵是多么的强大;这显示出了高超的大师风范和高潮化的行文,令人神往,也足以让读者体会到那种众人悲喜交集的惊人气场。 学习新知识后,周围环境会出现各种与新知响应的迹象,仿佛是在鼓励、

10、帮助温习。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感受啊!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斐多读后感(七):从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中探讨柏拉图的知识论苏格拉底说:“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死是人在现世思考的最终问题,更是哲学家的终极追问。他认为死就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当灵魂进入肉体的时候给肉体带来生,当肉体死亡的时候,灵魂会离开肉体。而处于死的状态就是肉体离开了灵魂而独自存在,灵魂离开了肉体而独自存在。 真正的哲学家一直在学习处于死的状态,因此当死亡来临之时并不会慌张、畏惧和躲避。在苏格拉底的论述中,肉体是灵魂的坟墓,人一生下来就被肉体的欲望所侵扰,以致于无法获得最纯粹的智慧。而哲学家

11、是追求真理的,为了获得最纯粹的智慧,哲学家除非万不得已,不会与肉体交往,不会沾染肉体的情欲,以保持自身的纯洁。 当我们谈论死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应该同时探讨它的反面生。苏格拉底用概念的相反相生,推论出生与死是相反相生的。无论是人是物,一个生命只有开始生才能走向死亡,这是一个不断转化的过程,而反过来看,只有从死才能产生生。这是苏格拉底对于生的理解,生和死都不只有一次,死会转向生,肉体死了而灵魂并未消亡,只是在另外一个世界等待轮回,这样,“活的从死的产生,人死了灵魂还在,都是实在的事。” 生与死都不是仅一顺的过程,如果所有物质之间不存在来来回回的过程,所有的东西就都成了同一个形式,那就是生的皆被死所

12、吞没。 斐多中另一个重要的辩题是“知识就是记忆”,这套理论建立在“灵魂轮回说”之上,是把知识看成回忆而不是知觉的知识观。在柏拉图看来,知识就是记忆,就是心灵在外物的影响下,唤醒其所固有的理念的过程。 支持知识就是记忆这一理论的主要事实是,我们具有像“绝对相等”这样一些不能从经验中得出来的观念。我们有大致的感觉,但是绝对相等确实永远不能凭借肉体的感官找到。既然这不是我们从出生之后的经验里学到的,就必定是我们从生前的存在里带来了这种知识。柏拉图认为类似的论据可以应用于其他一切绝对的观念,比如绝对的美、绝对的善、以及公正、神圣等等。 这样一来,本质的存在以及我们对它的理解就证明了预先存在着有知识的灵

13、魂。而灵魂是会不断转世轮回的,肉体的生老病死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当肉体消亡,灵魂离开肉体,所有俗世的经验皆被留在了肉体中。而灵魂本身因为与理念同处于一个世界的缘故,极其熟悉哲学家活着时所追求的各种理念。而对理念的熟悉在灵魂本体之中成为形式上的记忆,当灵魂进入肉体给予肉体以生时,由于各种外在的机会被回忆起来。这即是柏拉图的知识论。斐多读后感(八):思考非一般的多这个版本的斐多是双语版的。 如果你翻译一本书是出于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那么这本书一开始就和你的精神有了契合之处。世纪老人杨绛是睿智的,已经去世了2000多年的苏格拉底也是相当睿智的。能从他人的转述中想见他思想的深邃和立论的高扬。 学哲学的

14、人应该不怕死,因为他毕生都在研究如何死,死到临头反而应该表现为心之皈依。苏格拉底临死前的谈话就具有这种从容不迫的气度。我们的肉体干扰了我们灵魂太久,要么就摆脱肉体的钳制,单凭理智从每件事物中寻找绝对的单纯的实质,尽量撇开视觉听觉等肉体的关联,争求孤独自守,真正追求真理,惯于自己凝成一体。 除了哲学家,一般人的勇敢都是出于害怕。可是,勇气出于怕惧和懦怯是荒谬的。节制也是如此。(参见P19) 但是一边的坚持就是另外一边的放逐,这是苏格拉底的认识。一种交易换另一种交易,一点痛苦换另一点痛苦,一种怕惧交换另一种怕惧(原文翻译如此),但是一切美德只能用这回这一样东西来交易。没有智慧,这种那种交易的美德只

15、是假冒的,底子里是奴性,不健全也不真实。真实应该是清除了这种虚假而得到的净化。 一切事物,凡是有相反的一面,它就一定是从这相反的一面产生的,而且只能由这相反的一面产生。 相像和不相像的东西,都引起记忆,事物的相等来自于感觉,认识其实就是记忆。 一件东西如果不是复合的,就该始终如一,永不改变。复合的东西经常在变化,灵魂不能被肉体带错界。灵魂因为经常学习超脱,所以真学到了死的状态。 有些人变成了“厌恶人类的人”,我们也有危险变成“厌恶论证的人”。厌恶论证和厌恶人类出于同样的原因。厌恶人类是出于知人不足而对人死心塌地的信任。假如一个人还不识人性,就和人结交,他干的事情就是不漂亮的;假如他知道了人的性情,再和人打交道,他就会觉得好人和坏人都很少,在好坏之间的人很多。 别人对我的见解是否同意,这些都是次要的。我只是急切要我自己相信。少想想苏格拉底,多想想什么是真实。不对,就尽你们的全力来反对我。别让我因为急切要欺骗自己也欺骗你们,临死像蜜蜂那样把尾部的刺留在你们身上。 和谐之能随顺它的成分,不能支配它的成分。 看太阳是危险的。如果我用眼睛去看世间万物,用官感去捉摸事物的真相,恐怕我的灵魂也会瞎的。我得依靠概念,从概念里来追求事物的真相,绝不是追求事物的影子。 灵魂占有了一件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