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笔记(9月11日).pptx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5600011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X 页数:40 大小:199.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笔记(9月11日).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笔记(9月11日).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笔记(9月11日).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笔记(9月11日).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笔记(9月11日).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笔记(9月11日).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笔记(9月11日).pptx(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海 无 涯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 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德国古典哲学:18 世纪下半期至 19 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壮大和准备资产阶级 革命的哲学,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 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9 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里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 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

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 19 识记的英法两国的空想 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 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 资产阶级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产生准备了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 伟大任务。时代的需要本身即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是这周可能变为现 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

3、、建设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简要的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 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适 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马克思主义 的革命性,还表现在他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他 以科学的理论形式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他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 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

4、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 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word,1,学 海 无 涯 性。再次,马克思主义之所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 且还在于他经受了时间的检查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3、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 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二者内在的 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且通过一系列原理表现出来。 理想:人们关于未来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 标上的集中反映,简

5、言之,理想就是人的奋斗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他的彻底的批判精神,还表现在他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他不带任何偏见,清楚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 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 律的认识能动的改造世界。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 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又 反过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

6、界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 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第一, 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 第二, 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 第三, 关于理论创新的长期性。 第四, 关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 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第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掌握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第三,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首先这是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其次 这是由我们学

7、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 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word,2,word,3,学 海 无 涯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观: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 立的本源。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

8、人的 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源,认 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运动和静止: 时间和空间: 实践的本质: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 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是指

9、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一不是 处在运动中;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 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 的事物;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第三,只 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时间和空间及时绝对的、无

10、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 的,是绝对和相对、无线和有限的统一。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学 海 无 涯 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在时 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与相对性、有限性是不可 分割的,其绝对性、无限性存在于相对性、有限性之中,无数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 之总和,就构成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 实践的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时间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二,自觉能动性,时间是 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时间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

11、实践;第二,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第三,科学实验。 我们所把握的物质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 重化;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 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同唯心 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 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局限性。列宁的物质定 义指出物质

12、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从个性中找到共性,把握了物质的本质特征,克服了形 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与哲学的物质概念混为一谈的错误,能很好的说明 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即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 动变化发展。 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

13、特殊性: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 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 性质、地位和作用。 质:一事无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事物构成成分在空,word,4,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用户还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word,5,学 海 无 涯,间上的排列组合。 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量变:实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肯

14、定: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实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 否定: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别引起的联系。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 被某种现象作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移 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现实性:包括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可能性:包含在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内容: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

15、在矛盾以及由这些内在矛盾所决定的事物 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 形式: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 仅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就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 间、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客观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如实地从事物本身固有的 联系中把握事物,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的真实的联系。 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

16、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 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 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所以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有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 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 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 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他从根本上符合,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意义: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word,6,学 海 无 涯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 发展变化观点和净值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定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要是; 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