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公开`课件

上传人:c****e 文档编号:145598309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X 页数:10 大小:5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公开`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诗经》-公开`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诗经》-公开`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诗经》-公开`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诗经》-公开`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经》-公开`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公开`课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诗经 问题集锦 1、诗经为何出现在周代? 2、为何在汉代尊称为“诗经”? 3、500余年为何只产生了305首诗? 4、诗经是如何成书的?目的是什么? 5、为何以音乐作为诗经分类的依据? 6、 诗经为何用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7、诗经的句式为何以四言为主? 8、诗经和音乐是什么关系?,诗经与周代的礼乐文化, 一、周代文化的礼乐特征, 1、何谓“礼”?,就是人与人相处交往的一种准则,是一 种统治秩序。其精髓就是确立“尊尊” “ 亲亲”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它依靠人的一种道德约束和道德自觉,通过人们对礼节仪式的遵守和道德心理上的追求,完成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的运作。,“礼”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

2、臣臣、父父、子子”名分., “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 2、“礼”与“乐”的关系 。,“乐”是实现“礼”的手段。乐者,悦 也。, “乐着,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 ,形于动静,人之道也。(乐记.乐化)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乐记-乐化篇) (礼乐的仪式化) 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二、周代诗歌的创作特征 1、由原始诗歌的实用功能到功利主义的创作自觉。 2、由原始诗歌的集体歌唱到个体诗人意识的出现。 3、

3、由原始诗歌的简洁朴素到艺术水平的提高。 三、周诗艺术水平提高的原因 1、诗的自觉意识使诗人能自觉地以诗言志; 2、个体诗人的出现 ,能自觉地投身于创作 ; 3、从事专业文化的太师、乐师等人的出现。,2.1诗经概貌 一、诗经的名称 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代学者奉为经典, 始称为“诗经”。 二、诗经产生的时代、地域及作者 三、诗经的采集与成书, 1、采诗说 。 2、献诗说。, 3、删诗说。 四、采集诗经的目的、应用 1、劝谏嗣君、补察时政 ; 3、作为音乐教程,传授乐工 ;制礼作乐; 2、应用于祭祀燕飨,明确等级; 4、作为政治伦理教科书传授贵族子弟,以修身养 性,出使专对,赋诗得体等。,五、诗经的流

4、传 1、“三家诗”与“四家诗”。 “三家诗”:齐鲁韩(今文诗)。 “四家诗”:齐鲁韩毛(毛诗为古文诗)。 2、诗经遭秦火后得以流传的原因。 1)诗经的乐歌性质,便于口耳相传 。 2)诗经的地位和影响,使之家喻户晓.,六、诗经的分类 1、分类:风、雅、颂。 2、分类依据:音乐。 3、风、雅、颂的含义。 1)风:地方音乐曲调。 朱熹诗集传:“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国风”便是汇集各地的地方音乐,是相对于朝廷 雅乐而言的民间乐调。(160篇) 2)雅:天子之乐曰雅。 “雅”是“正”的意思,指朝廷正乐。大雅、小雅共 105篇。 3)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曲。 是连歌带舞、节奏缓慢的祭祀舞曲。包括周

5、颂、 鲁颂、商颂,合称“三颂”,有40篇。,3.2诗经的主要内容 一、周部族史诗 周部族史诗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主要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之中。生民公刘皇矣大明绵五篇作品被认为是周族史诗。 二、农事诗 三、燕飨诗 四、怨刺诗(即社会政治诗) 五、战争徭役诗:性质、情感、主题。 六、婚恋诗:恋歌、婚歌、弃妇诗。,3.3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P48) 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 “六诗”或“六义”的说法。(P49) 1、赋:诗经艺术表现方法之一,即直接的叙 事、抒情、描写。 2、比: 诗经艺术表现方法之一,即打比方.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多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 开端。 4、兴的作用及与比的关系。 1)引起下文,起韵。 2)烘托氛围。 3)内容上的某种关联,常与比结合在一起。,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一)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所谓重章,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一 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1、局部完全相同的重复歌唱。如东山。 2、改变一些字词后的复唱。如采薇。 或是意义上的重复,或是层递。 其作用:加强抒情效果;音乐需要。 (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 为何以四言为主? 以二二为节拍,节奏简单明了,便于诵记,迎合 了诗歌发展早期的需要。 (三)和谐的韵律(P54) (四)丰富生动的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