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教学设计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578150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教学设计(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的教学设计作 者: 学 校: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地理必修(2)章 节:第五章第三节 一、 课程标准:1.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的专项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2.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3.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教学目标:1. 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以及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类型。2. 长江经济带的独特优势,我国从多方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3.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我国的海洋国情。4. 维护海洋主权

2、。二、教学重点: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三、教学难点: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知识回顾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2)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3)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3.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2)持续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二、

3、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消除贫困2.发展绿色经济3.提倡可持续消费导入新课2017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政府公布了当年的环境日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图5.17)。你能从环境日主题中解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吗?这句话也反映了我国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为了达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我国制定了若干项国家发展战略,你能说出一两项吗?我国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重大战略包括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区城协调发展、拓展海洋蓝色空间等。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一、建设主体功能区1.主体功能的定义我国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一个区城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被称为主体功

4、能。例如,有的区域的主体功能是提供农产品,有的区域是提供工业品;有的区域是提供清洁水源、清新空气等生态产品。建设主体功能区是生态文明理念下提出的国土开发和保护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规划促使区域发展由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依据主体功能因地制宜、有序开发。【思考】确定区域的主体功能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一般来说,在确定区域的主体功能时,会综合考虑土地适宜开发的程度、自然资源的丰富度、生态环境的脆弱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地理背景。2. 地理背景(1)适宜开发的土地少我国山地多,平原少,扣除必须保护的耕地和已有建设用地,今后可用于开发的土地面积不到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适宜开发的国土面积少,人均可利用土地资

5、源区域差异明显(图5.18a),这决定了我国必须集约利用土地,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多媒体展示】图5.18a(2)自然资源分布不均我国区域开发受到自然资源实际情况的制约。以水资源为例,我国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少且分布很不均匀(图5.18b)。水资源短缺区域不利于大规模开发,如过度开发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多媒体展示】图5.18b(3)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我国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图5.18c)。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我国不适宜通过大规模扩展面积来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提高已开发区域的空间利用效率,缓解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多媒体展示】图5.18c(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呈现

6、多极化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图5.18d)。我国需要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多媒体展示】图5.18d3、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类型【多媒体展示】图5.19依据地理国情和国土开发状况,我国的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图5.19)。这里的“开发”特指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1)优化开发区域-城镇化地区-主体功能是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镇体系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强,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接近饱和,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镇群的协调发展。(2)重点开发区域-城镇化地区

7、-主体功能是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如兰州-西宁地区,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人口较为密集,城镇体系初步形成,虽然目前开发基础较弱,但未来的开发潜力大,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3)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主体功能是提供农产品重点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是提供生态产品限制开发区域所限制的是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而不是所有的开发活动。限制开发区域分为两类:一类是农产品主产区,一类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耕地较多,农业发展条件较好,尽管也适宜开发,但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该区域的首要任务是保障我国的农产品供给。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脆弱,该区域必须将保护和修复环境放在首位。(4)禁止开发

8、区域-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地-提供生态和旅憩产品、精神财富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散布在上述三类开发区域之中。【多媒体展示】图5.20【转折】我国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我国需要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逐步缩小我国区域发展差距,近年来,国家制定了各有侧重的区域发展战略,如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等。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11个省级行政区,面积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图5.21)。【多媒体展示】图5.21长

9、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内河经济带,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1. 长江经济带的独特优势(1)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长江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长江干线年货运量已经超过20亿吨。长江经济带以长江为轴线,将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内陆资源富集地区联系起来,是承东启西的纽带。京沪、京九、京广等南北铁路干线在此交会,配合建设较完善的高速公路网,长江经济带接南济北,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2)资源储量充足,种类丰富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长江经济带河网稠密,湖泊众多,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还拥有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区域内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密集,是我国重要的

10、旅游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宝库。(3)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明显长江经济带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还是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钢铁、石化、汽车、电子和装备制造等工业基地沿江分布,构成了我国东西绵延的“工业走廊”。同时这里也是我国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4)城市密集,市场广阔长江经济带中的城市大都是凭借便利的河运发展起来的。上海、武汉、重庆是该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区域内城市分布密集,数量超过全国城市数量的1/3。人口众多,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各种消费需求较大,市场广阔。【小结】长江经济

11、带的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形成“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空间格局(图5.22),建立区域协同合作机制,更好地推进长江上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多媒体展示】图5.222. 多方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经济带生态地位重要,综合实力较强,在我国国土开发和保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进人现代工业文明和快速城镇化进程以来,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已从多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1)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加强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修复,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2)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

12、理,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统筹建设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设。(3)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产业布局发挥大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统筹城乡发展。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转折】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我国重要战略。【多媒体展示】图5.23三、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我国的海洋国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广,岛屿众多。2.自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季风特征显著,热带气旋影响大。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冬季海面有结冰。3.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油气资源和金属矿物储量较多;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渔场面积广阔

13、;还有可转化为动力的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4.海洋灾害种类多,包括风暴潮、海冰,海水入侵等。5.拥有多种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包括人海河口、珊瑚礁、红树林等。6.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海洋污染蔓延的势头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总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破坏加剧。小结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是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拓展蓝色经济空间,要立足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清晰规划海洋空间利用格局,提高海洋空间利用效率,提升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四、维护海洋主权海洋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

14、资源宝库和环境保障,也是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竞争与合作的平台。对海洋权益的争夺,从过去主要围绕军事目标、战略要地和海峡通道,发展到更广泛的海洋资源及其他相关经济利益。1. 海洋权益的定义海洋权益是指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一些权利和利益。2. 一国可主张海洋权益的范围一国可主张海洋权益的范围包括本国的内水和领海,还包括本国管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海床和底土等(图5.24)。【多媒体展示】图5.243. 公海的定义在国家的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以外的全部海域,称为公海。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中国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海岛11000余个,岛岸线超过14000

15、千米,领海面积37万平方干米,可主张的管辖海城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4. 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阅读课本117页,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中国有悠久的海洋开发和利用历史,有据可查的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已有2000多年历史。(1)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城行使主权和管辖,确立了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相关权益;(2)中国对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拥有主权;(3)中国南海诸岛拥有内水、领海和眦连区;(4)中国南海诸岛拥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5)中国在南海拥有历史性权利。2012年,我国为便于对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中沙群岛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在海南省设立三沙市,把永兴岛作为三沙市市政府驻地(图5.25)【多媒体展示】图5.25三沙市及政府所在地【思考】设立三沙市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答案:设立三沙市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加强我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