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试题】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

上传人:w****7 文档编号:145574730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试题】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品试题】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试题】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试题】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2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关注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 D关注人的价值3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

2、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等。导致扎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 A他的宣传方式不得法 B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 C他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稳固统治 D他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4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观点中与材料中所体现的主张符合同一思想家的是【 】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D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

3、威来震慑臣民5“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以上言论出自【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老子6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尚书中最早提到“民主”一词,认为:“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含义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中的“民主”,实即作民之主,与君主同义B肯定了成汤革命是推翻暴虐之政的正义举动C说明早期儒家已经有“天人感应”思想D强调“主权在民”,人民有权推翻统治者7“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

4、的是【 】A.“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8 右图为三教图。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 B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诞生C“三教合规佛”为其核心 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9西汉中期的汉元帝初元二年,“六月,关东饥,齐地人相食。秋七月,诏日:岁比灾害,民有菜色,惨怛于心。已诏吏虚仓廪,开府库振救,赐寒者衣。阴阳不和,其咎安在?公卿将何以优之?其悉意陈朕过,靡有所讳。”汉

5、元帝下诏罪己的思想因素是【 】 A.墨家思想 B.孟子性善论 C.道家思想 D.天人感应学说10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11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12宋

6、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三纲五常 B经世致用 C万物本原 D抗衡佛老13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下列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的学说比孔子更科学 B朱熹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C朱熹使儒学更具哲理性和思辨化 D朱熹对儒学的贡献比孔子大14北宋时,枢密副使任布娶了一位寡妇李氏。李氏相夫教子,传为佳话。明初,进士王希曾请求为曾改嫁的母亲守孝三年,明太祖以“失节”为由,只准一年。这反映了【 】A北宋枢密院权力逐步扩大 B明代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C北宋时心学成为官方哲学

7、 D明代商品经济落后于宋代15王守仁(阳明)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答罗整庵少宰书)这一言论【 】受南宋陆九渊的思想影响 主张通过内心反省获得新知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 体现出一定的独立自由精神A B C D16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一书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

8、探索世界本源17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这反映出明代出现【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思想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18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这一主张【 】A成为理学和心学的主要理论来源 B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C扭转了明清时期不切实际的学风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统治地位19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学者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

9、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这部书应是【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集注C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D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20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D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21某论文列出了一下主要参考书目:李威熊中因经学发展史论、陈鼓应等明清实学思想史、梁

10、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该论文研究的对象最可能是【 】A王阳明的知行录 B李贽的焚书C王夫之的周易外传 D魏源的海国图志22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 】A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 B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充分C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 D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23教育部长周济在解读十七大报告时强调“儒学等一些传统的好的方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教育,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风尚,也是德育教育中的很重要的部分。”儒家思想中在当

11、今仍有继承和发扬价值有【 】“仁”的学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A B C D24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教授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材料表明【 】A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 B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C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D东亚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二、非选择题(52分)25(7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12、,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材料二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材料三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中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2分)(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和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的见解。(3分)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