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574493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赤峰市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内蒙古赤峰市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内蒙古赤峰市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内蒙古赤峰市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内蒙古赤峰市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赤峰市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赤峰市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蒙古赤峰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卷说明:本试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第卷 选择题一选择题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做人要“恭、宽、信、敏、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认为人人皆有“羞恶之心”“恭敬之心”;荀子也主张“仁义”,要“以德服人”“人要向善”。贯穿上述思想的主线是A主张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B人不分贫富、贵贱、智愚、善恶,都有入学受教育的资格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制,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

2、圣人2.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上述材料体现的是A老子的“自然生成”说B荀子的“止争息乱”说C墨子的“除乱尚同”说D孟子的“与民教化”说3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解最准确是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B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的思想C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D新

3、儒学融合阴阳五行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5.宋代张载等人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以及办“义仓”“义学”“义冢”等等。这一风气逐步盛行的原因是A.重建上古宗法制度 B.社会矛盾日趋激化C.强化对户籍的管控 D.儒学深入社会生活6所谓“朱陆同异”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个老问题。解放后的一些哲

4、学史著作一般把陆学看作主观唯心主义,把朱学看作客观唯心主义。但学者华山认为朱陆两家对哲学的看法基本站在同一立场,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以下陆九渊的言论中能为学者华山的观点提供佐证的是A“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B“中庸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格物之方。”C“此理在宇宙间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D“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7 “一棵树生长出来,它的基本特性,在此树前早已存在。所以,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比如马生牛,断无此理。”这段材料体现的观点是A“理在事先” B“发明本心”C“万物皆生于两” D“理在气中”8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

5、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作者强调A理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B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C理学推动了四大发明及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D理学使儒家伦理得到强化9明代心学学者多有通过静坐的方式获得内心体验,以求达到自我与宇宙合一的境界,有人主张“须从静中养出个端倪来”,王阳明龙场悟道通过静坐后“忽大悟”。这一现象表明了A心学强调主体意识的自觉 B静坐是心学致良知的根本途径C心学具有神秘主义的特征 D心学突破了理学方法论的樊篱10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

6、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11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12黄宗羲说:“天下为主君为客”,王夫之认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民之生死,公也”,顾炎武说:“国家是一家一姓的王朝,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保国家是朝廷的私事,保天下则匹夫有责”。他们都主张A实行民主共和 B实行君主立宪C重建君民

7、关系 D恢复宰相制度13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是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李贽挑战理学权威14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A延续元朝典章B继承华夏传统C复兴汉唐制度D回归周朝典制15、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大学问家、

8、古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历代人读他的著作,都会为他的博学而感叹不已。但他也犯过无知的错误。他认为男人的牙齿要比女人多。亚里士多德一生都未发现这个错误。亚里士多德之所以一生都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从哲学上讲是因为A.他没有用实践去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 B.他忽视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C.他没有认识到矛盾具有特殊性 D.他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16.有人认为:“人文主义之为一切建构一切成就之本的全蕴,这才真正使人文主义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不与一切含真理与价值的文化相对立,并能使之调适而上遂,成为领导文化生命的领导原则。正因为如此,可以说,要完成人文主义的全蕴,其唯一进路便是打开道德主体之门。”下列主张体现

9、打开 “道德主体”之门的人文观点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者,爱人” “天人感应” 知德合一A B C D17罗素指出:“文艺复兴思想家们再一次强调了以人为中心,在这样的思潮中,人的活动应当以其自身价值而受到重视,科学的探索因此也开始以新的惊人步伐向前迈进。”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文艺复兴运动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培育了人才B人文主义促进了科学方法论的诞生C人文主义为近代科学奠定了思想基础D民主政治制度是促进科学繁荣的重要条件18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成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这一主张的进步意义在于A率先揭露了教会的腐败 B使人们获得灵魂

10、自救的自主权和精神自由C使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迅速传播 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19 卢梭认为:“法律应该由全体公民集合讨论并通过,英国人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这表明卢梭A认可精英政治 B推崇代议制 C崇尚直接民主 D反对三权分立20康德认为:“启蒙运动这样一件大好事,它必定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随之而来的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已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的。”这一言论

11、说明A思想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 B启蒙思想必定动摇君主统治C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D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21.“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口口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文中的“这些哲人”和空格部分(口口)分别是指A人文主义者、人性 B启蒙思想家、理性C启蒙思想家、科学 D人文主义者、理性22吴国盛在科学的历程中指出: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

12、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形成这种“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的根本原因是A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 B儒家思想的影响C传统手工业高度发达 D统治者重视科技23九章算术的编纂者认为:“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是A注重实验 B理论探究 C适可而止 D注重实用24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13、。”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25文明史学者认为,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是 科举制度的实行 城市商业的繁荣 印刷技术的应用 中外交流的扩大A B C D第II卷(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 18分,28题 16 分 总计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 “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请回答:(1)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2分)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政治、思想产生什么影响?(4分)(2)据材料二,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怎样的看法,并概括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6分)27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