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灌注方法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45573994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外循环灌注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体外循环灌注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体外循环灌注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体外循环灌注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体外循环灌注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体外循环灌注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外循环灌注方法(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体外循环手册 第二章 体外循环灌注方法第一节 基本灌注技术一、常温体外循环(一)适应症用于少数简单心脏畸形矫正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手术可在短时间完成。(二)方法1、体外循环中保持体温正常(因预充液的温度较低,体外循环转机后体温会下降,若要保持正常体温,需有复温装置)。2、高流量灌注(成人流量2.4L/min/m2,儿童流量3.2L/min/m2)。3、轻度血液稀释,血色素10g%。(三)注意事项1、全身常温 心肌保护采用心表及心腔局部深低温,阻断升主动脉后应特别注意心脏的低温保护,或常温持续停搏液灌注(具体见心肌保护)。2、保证平均动脉压(MAP)在正常围8.010.7kPa(6080mmHg

2、),保证脑等重要脏器的足够灌注。3、不足之处 高流量灌注使手术视野不清淅,高温炎性介质活动活跃,神经并发症较多。二、浅低温体外循环(一)适应症用于病情不重、心畸形不太复杂、心功能较好者,手术可在较短时间完成,如轻症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单瓣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等。(二)方法1、体外循环中鼻咽温降至2830。2、较高流量灌注(成人流量2.02.4L/min/m2,儿童流量2.83.2L/min/m2)。3、中度血液稀释,血色素89g%。4、心肌保护方法 从升主动脉根部灌注含血或晶体含钾停跳液,每间隔30分钟灌注一次;心表及心腔冰盐水浸泡。阻断升主动脉期间要求心电图始终呈直线,心脏无电活动。(三)

3、注意事项1、注意控制降温速度,以免在停止降温后温度继续下降过多,给复温造成困难。2、提前将变温水箱升温,心操作近完成时开始复温,保证心脏复时复温至鼻咽温32,使心脏易于复跳。3、保证较高水平的平均动脉压(成人MAP6.6kpa(50mmHg),儿童MAP5.3pkpa(40mmHg)。三、中低温体外循环(一)适应症用于病情严重、心畸形复杂、心功能差者,如重症单瓣置换术、双瓣置换术、二次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部分大血管手术等。(二)方法1、体外循环中鼻咽温降至25,肛温降至28。2、中等灌注流量(成人流量1.62.0L/min/m2,儿童流量2.42.8L/min/m2)。3、中度血液稀释

4、,血色素8g%。4、心肌保护方法同上。(三)注意事项1、对心功能差的病人采用冷的含血高钾停跳液灌注(钾离子浓度为20mmol/L),首次灌注量15ml/kg或酌情加量,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可以显著地提高心脏的自动复跳率。2、冠状动脉搭桥术中除了单纯的顺行灌注停跳液的心肌保护方法,可以结合使用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血管桥灌注等多种心肌保护方法。3、对某些需要维持较高平均动脉压的病人,如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病人,可适当地增加灌注流量,保证并行循环时心肌的足够灌注,亦有助于升主动脉阻断期间脑、肾脏等的灌注。四、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一)适应症用于病情严重、心畸形复杂、侧枝循环丰富、心手术时有大量回血者,

5、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大的动脉导管未闭直视缝合术、部分大血管手术等。目的是减少心回血,减少血液有形成分的破坏,防止气栓的发生,同时避免重要脏器的缺血。(二)方法1、为使体表和脏降温均匀,麻醉诱导后可用变温毯进行体表降温(体温不宜过低,以免引起室颤),体外循环中鼻咽温降至20,肛温降至25。2、低流量灌注(流量30ml/kg),必要时可进行微流量灌注(流量510ml/kg),此时目的不是进行脏器灌注,而是防止气栓进入动脉系统。3、中度或中深度血液稀释,血色素7g%,心脏复阶段采用加库血、滤水、利尿等方法,将血色素提高至810g%。4、心肌保护方法同上。(三)注意事项1、复温中注意水温与血温

6、差小于10,预防由于大的温差而形成气栓;水温最高不能超过42,防止血液蛋白变性;复温速度不宜过快,避免氧债急剧上升造成严重的缺氧、酸中毒。2、深低温体外循环时机体的氧债大,复温中流量要充分,尽量使静脉氧饱和度(SvO2)在60以上,以还氧债。3、心手术期间,如处理动脉导管、动脉瘤时,为减少心回血、使手术野清晰,必要时可采用深低温微流量灌注(流量510ml/kg),让少量血液自心脏缺损或血管开口处缓缓溢出,既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又避免空气进入动脉系统造成栓塞。五、深低温停循环体外循环(一)适应症用于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使术中心无血无插管,便于手术操作,缩短体外循环时间;用于成人部分大血管手术和少

7、数操作非常困难的手术,可以保证无血的手术视野。(二)方法1、麻醉诱导后尽早头部放置冰袋,全身变温毯体表降温,但温度控制在32以上。2、一般是升主动脉、右房单根静脉插管。3、体外循环鼻咽温降至15,肛温降至20。4、停止循环时,先停止主动脉灌注,术者挤压患者腹部,静脉放血至氧合器,阻断腔静脉,拔除右房插管,进行心手术;开放氧合器自体循环,避免血栓形成;恢复循环时,先开放升主动脉,缓慢灌注血流,再开放静脉引流,逐渐提高灌注流量。5、中深度血液稀释,血色素67g%,复温后应用利尿、加库血、滤水等方法提高血色素至810g%。6、心肌保护方法基本同上,对婴幼儿可采用一次灌注冷停跳液的方法。(三)注意事项

8、1、保证预充液的晶胶比(0.40.6),婴幼儿患者更应保证胶体的补充。2、体外循环前从静脉给甲基强的松龙15mg/kg;恢复循环时给甲基强的松龙15mg/kg,甘露醇0.5g/kg;应用氟美松注意ACT时间缩短现象。3、停循环时间不超过45分钟,可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4、主动脉瘤手术停循环时,必要时可采用头低位,防止气栓从开放的动脉系统进入脑部。5、恢复循环时用高流量灌注,SvO2上升60以后,进入复温状态,方法同深低温低流量。六、上下半身分别灌注体外循环(一)适应症用于主动脉弓降部瘤、主动脉弓中断、主动脉缩窄、极重症法乐式四联症患者。(二)方法1、上半身灌注可在升主动脉插管,头部灌注可在无名

9、动脉、颈总动脉插管,下半身灌注可在股动脉、髂动脉、降主动脉插管。2、上下半身灌注流量分配为1:2,但主要根据静脉血氧饱和度、上下肢血压来调整灌注流量,应分别有两个泵灌注来保证流量。3、心手术完成后,逐渐减少下半身灌注,过渡到完全升主动脉灌注。4、一般采用中度低温、中度血液稀释的方法。(三)注意事项1、若采用泵后型膜肺氧合,存在主分泵的问题,要求分泵流量始终小于主泵流量,否则将形成负压,造成气栓;若采用鼓泡肺氧合,两个泵分别独立灌注,则不存在该问题。2、经无名动脉、颈总动脉脑灌注时流量控制在1015ml/kg,既保证脑的供血,又不会造成脑的奢侈灌注,引起脑的并发症。七、部分体外循环(一)适应症用

10、于部分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瘤手术等,保持病人的心跳及体外循环并行;也用于各种与心跳并行的心室辅助过程。该方法可保证在出现大出血时或心功能差时维持和辅助循环;部分手术需要中断下半身循环,如降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手术,可采用部分体外循环方法,经股动脉灌注下半身,而上半身仍由心脏供血。(二)方法1、可选择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股动脉插管灌注,静脉引流部位可选择腔静脉、股静脉、左房(即左心辅助)等。2、体温不宜低,保持35,以免引起心室纤颤。3、灌注量可根据平均动脉压(上下肢血压)、心排出量、静脉血氧饱和度等来调节。4、轻度血液稀释,血色素10g%。(三)注意事项1、并行循环时平均动脉压维持在8.010

11、.7kpa(6080mmHg),避免血压过低。2、从并行循环到心脏独立作功要缓慢过渡,以免心脏负担突然加重引起心力衰竭。3、控制静脉回流,维持一定前负荷,保证心脏收缩力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八、各种体外循环方法的综合应用(一)适应症根据病情和手术的要求、可能的设备条件以及体外循环技术来综合应用,用于较复杂的心脏手术。(二)方法1、术前制定周密的灌注计划,准备相应的设备。2、术中灵活运用不同的灌注方法,选择适当的体外循环方法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例如:采用并行循环、深低温停循环、头部灌注、上下半身分别灌注等多种体外循环方法,完成复杂的主动脉瘤手术。(三)注意事项1、运用各种不同的灌注方法时,应

12、遵守灌注原则,以免乱中出错。2、不同的体外循环方法的综合利用,目的是更好地维持循环、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应避免弃简就繁。第二节 急症体外循环急症体外循环即在紧急情况下实施体外循环,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维持生命,为外科手术和科抢救创造条件,提供挽救生命的机会。一、急症体外循环的主要作用(一)减轻心脏负担或代替心肺的功能并行体外循环、心室辅助可减轻心脏的作功并进行有效气体交换。完全体外循环可代替心肺的功能,维持机体的循环。如对心脏术前或术后病情突然恶化、心功能衰竭者,可紧急建立体外循环,手术解除病因或行辅助循环,恢复心脏功能。(二)维持循环、保证脏器的有效灌注在大出血、严重缺氧、心跳骤停等情况下,

13、采用体外循环灌注全身、半身或某个脏器,维持机体的有效循环。例如在主动脉瘤破裂、主动脉食管瘘致大出血时,经股动脉插管体外循环灌注,可以降低脏器的缺血程度,为手术修补提供充足的时间。(三)控制出血、回收失血、避免大量血液丢失对难以控制的大出血,采用体外循环手术,必要时可阻断主要血管控制出血。经肝素化的失血可回收至储血室重新参予循环,避免大量血液丢失和输注大量异体血。体外循环为在一般手术条件下难以存活的病人创造了新生的条件。如对主动脉瘤破裂大出血的患者,在体外循环支持下,阻断主动脉进行止血,修复破裂处,大量失血也可吸引至回流室,直接或经超滤、洗血球机处理后回输给病人。(四)迅速供氧、缓解机体的缺氧利

14、用体外循环体外氧合血液、排出CO2的功能,缓解因气道梗阻或急性呼吸衰竭所致的缺氧及CO2潴留。例如对气管或纵隔肿物压迫气道、气管外伤者,可先行体外循环缓解缺氧,再行气道修复、建立气道插管、恢复呼吸;对急性呼吸衰竭者可采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待呼吸功能恢复。(五)血液稀释、纠正水盐电解质紊乱、恢复正常代体外循环的血液稀释可改善微循环的灌注,随时调节血液的酸碱平衡、电解质平衡,排出体的有害物质,减轻肾脏负担,恢复环境的稳态。例如对中毒的病人,通过体外循环进行呼吸循环支持的同时,适宜的血液稀释可有效地降低体毒物的浓度,并利用换血、利尿等方法可尽快排出体毒物,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六)根据需要控

15、制体温根据不同的病情,通过体外循环降温、保温、复温的作用,起到降低组织代或恢复机体功能的作用。例如对于被冰冻、水淹而体温骤降的病人,体外循环的特殊功效是可以恢复病人的体温。二、急症体外循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一)急症体外循环的适应症1、心脏术前或术后病情恶化、心功能衰竭。1)、急性心肌梗塞、巨大室壁瘤合并心源性休克。2)、心脏肿瘤堵塞瓣口。3)、心脏血栓脱落。4)、主动脉窦瘤破裂。5)、主动脉瘤、假性动脉瘤破裂。6)、严重二尖瓣狭窄者致急性心功能衰竭。7)、心脏术后心功能不全、出血、畸形矫治不满意。8)、换瓣术后瓣失灵、瓣周漏等。9)、诊断或介入治疗意外,如心导管检查导管卡在肺动脉、心导管堵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失败、PTCA后室颤等。2、非体外循环手术致心脏、大血管损伤。1)、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致导管破裂出血。2)、二尖瓣闭式扩术致左房后壁损伤出血。3)、胸部再次手术分离粘连致大出血。3、胸部外伤致大出血、心跳停止。1)、心脏破裂。2)、主动脉破裂。3)、主动脉食管瘘。4、极度缺氧、急性呼吸功能衰竭。1)、气管外伤。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