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悲剧意蕴

上传人:十*** 文档编号:145573334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悲剧意蕴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悲剧意蕴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悲剧意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悲剧意蕴(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一、沈从文小说的悲剧意蕴解读1(一) 封建枷锁下的命运悲剧1(二) 阴差阳错的爱情悲剧2(三)众生挣扎的社会悲剧2(四)现代文明的文化悲剧3二、沈从文小说的悲剧意蕴的内涵3(一) 生与死的交织3(二) 顺从与挣扎的矛盾3(三) 传统与现代的对立4三、结语4参考文献4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悲剧意蕴摘 要:在沈从文所塑造的文学世界中,美丽的背后蕴藏的是一抹消愁。由于他身上背负了太多的人生悲剧体验,不可避免的将这种体验通过他的作品表达出来,尤其在其小说中更为凸显。本文将从封建枷锁下的命运悲剧、阴差阳错的爱情悲剧、众生挣扎的社会悲剧、现在文明中的文化悲剧四个角度切入,来展现小说中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冲突

2、中的悲剧类型。其次分析沈从文小说的悲剧内涵,从个人的矛盾以及生与死的交织中,引导读者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把握。大时代环境下的人们,生死观念已经淡如鸿毛,对生死的认知更多的是无奈。最后由表及里的挖掘出小说中蕴含着浓郁的悲剧意蕴的背后原因,这些与沈从文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息息相关,且他纯粹的创作观深深的影响着他对悲剧意蕴的表现。关键词:沈从文;悲剧意蕴;审美内涵 引言沈从文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独树一帜的歌者,他将古老而宁静的湘西世界用冲淡平和的语言展示出来,形成一种独特且令人向往的乡村牧歌, 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美的享受。沈从文曾对自身作品的流行抱有这样的观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内涵和意义同读者所欣赏的情感

3、往往是不尽相同的,当读者感叹于文章的清新动人,却忽略了背后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当读者沉浸于作品的文字描述时,作品背后所蕴藏的那些悲痛也就无人提起。当我们把热情与清新、优美与悲痛统一起来,就能深切感受到作家内心积郁的激烈冲突酿就的悲剧情绪。准确的来说,对悲剧现实的呈现是一个作家悲剧意识的最贴切的表现。别林斯基强调悲剧的内核源于自身欲望和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在悲剧观念的影响下不幸与厄运接踵而至,正是这些悲惨的经历和事件构成了悲剧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曾对悲剧推崇至极,其认为悲剧是更具有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悲剧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内心深处的怜悯和对恐怖的胆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的感情能

4、够真实的迸发出来,因此其情感表现对比喜剧更加贴近真实感受。一、沈从文小说的悲剧意蕴解读(一) 封建枷锁下的命运悲剧在沈从文先生所勾勒出的文学世界中,一直都能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自然和社会的美好,其笔下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在极尽的展现人性的善与美,沈从文先生用自己手中的笔塑造和创立了一个又一个的“纯美,善良”人物形象,想要建立一个供奉人性的小庙。但是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故事有多么美好,其背后都隐藏着无限的哀痛。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无限美好的澄净的世界,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纯粹的世界里,那些没有被世俗污染过的淳朴的人们,仍然摆脱不了封建枷锁束缚下的命运悲剧。在故事中,沈从

5、文极力的展示人性的美与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的孤独。不可抗拒的命运悲剧在边城这部小说的一开始就给了明确的展现,给整个小说都奠定了悲凉的基调。故事的开篇就写了翠翠的母亲离去,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却不明未来的姑娘,悲剧氛围就像一层雾纱一样笼罩着。这是一个爱情悲剧,而本质是却是一个命运悲剧,故事中的每个人都像是一个漂泊孤独的使者,没有依靠,对自己的命运也难以把握。(二) 阴差阳错的爱情悲剧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鲜少能看到美满的爱情故事,这和他一贯的文学追求有着密切关系。沈从文的笔下,无论是年少无知懵懂的孩子,还是成年人的世界,都无法逃脱爱情的残忍结局。 翠翠和天保所拥有的,无疑是他作品中最让人感到

6、心疼的爱情结局。 无数的阴差阳错和机缘巧合构成的这种爱情悲剧,实属让人心为之一揪。在命运的捉弄下,翠翠和天保的爱情悲剧看似阴差阳错,却又如此的造化弄人,随着天保的溺水身亡和傩送的远去,翠翠在无尽的孤独和痛苦中追寻那遥不可及的希望,那不可预见的远行人成为了翠翠期望的唯一寄托,那一天天的等待进而也转变成了对未来的无限恐惧。文学作品中悲剧意识的展现,是作家自身悲剧色彩感情表达和寄托的结果,正是由于沈从文自身所蕴藏的悲剧意识,才使得其文学作品中不处不在彰显着那愤然的悲痛。这热情,这悲痛,不只是作家个人得失的情感表现,更确切的说是一段历史事实的真实缩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湘西极度美丽的地方,是如此的

7、不受后天的雕琢。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文化壁垒,他们的与世隔绝,导致了人们在面对爱情时的羞涩和不安。相比沈从文笔下的羞涩与朦胧,赵树理在他的作品中所展现的就是大胆与开放,青年男女不畏惧父母的反对,敢于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幸福。 在登记中,燕燕和艾艾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明确自己的目标是要战胜那些所谓的世俗。 他们不惧那鞋繁琐的手续,一次次的闯入村里公正处,用理法来捍卫自己的权利。自身的不懈努力最终为他们赢得了拥抱爱情的权利。他们是在新时代引领下的青年人,所以赵树理所向我们展现的是美丽且向上的爱情,而沈从文所想表达的是爱情的沉闷与压抑。在这段爱情悲剧的情感寄托下,作品所呈现出的

8、故事内容都被蒙上了一层悲惨的面纱。(三)众生挣扎的社会悲剧正如前面所讲述的那样,沈从文始终不渝的想把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湘西世界营造成一个可以供奉人性的小庙。这种看似美好的精神诉求只能够给予沈从文短暂的慰藉。实际上,历史长河中的湘西一直被人们视为蛮荒之地。与外界文明的隔离更是加深了湘西地区的悲情色彩,人民的被压迫和歧视进而导致了民族悲剧的发生,从沈从文的边城中可以感受到一股股浓浓的悲痛,这是基于历史情感因素影响下,湘西地区少数民族所表现出的内心诉求,脆弱敏感却又不乏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从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南方少数民族情感变化和诉求,在长期被压迫下对新生活的迟疑和敏锐。沈从文

9、先生在对湘西人们生活状态进行描写时,通过精神层面的情感冲击来对湘西人们的生活变化进行阐述,传统的湘西人民受到外来文化和宗教伦理之间的冲击,其不仅仅在生存状态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改变,在经济发展停滞的同时人民的精神信仰也逐渐崩塌,自身的尊严和精神也难以维持。沈从文的小说中所表现的人们被摧残的原始生命,被残害的精神上的惨痛以及给人们精神上所带来的扭曲,都在给人们强烈的震撼之感。例如在丈夫中,那些无所事事的男人为了生计竟然选择“出卖”年轻的新婚妻子,将其送往妓船来谋求生计,自身的软弱无能也只得眼睁睁看着妻子同他人入睡。“生意”来了,话都来不及多说一句,就走了,而自己却只能躲在后船舱里。对这种原始生命

10、状态的摧残中其实埋藏着人们难以承受的巨大苦痛,他们在生活面前完全已失去了尊严。萧萧里的童养媳萧萧,是个没有母亲的孤儿,从小就被寄养在伯父那里,对于从来没有感受过家庭的温暖的萧萧来说,出嫁也只不过是从这家转到那家而已。十三岁出嫁,十五岁要传宗接代,却在成亲之前被人破坏了贞洁。这对于封建宗法制社会下的纲常伦理规矩来说,是奇耻大辱。等待她的命运无非只有两种,一种是被发卖,一种是被沉潭。幸运的是,萧萧唯一的亲人伯父是个没有读过子曰的忠厚农民,不忍心为了面子而牺牲萧萧。而发卖的事又因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家也就被耽误下来了,萧萧仍然住在这家中。直到第二年,萧萧生下了一个大眼儿子,萧萧便就不用再嫁到别处去了

11、。一个伯父和一个刚出生的儿子,一系列的偶然与凑巧中促成了萧萧表面上看似“圆满”的人生结局,即继续自己童养媳的人生。当萧萧儿子十二岁时,根据当地风俗又一个童养媳走进了家门,而此时的萧萧已然忘却了自己曾经的不幸,抱着新生的孩子在屋前看热闹。萧萧是他们买来的童养媳,只是一个既能帮工又能传宗接代的工具,这就是萧萧真实的处境。而身处这不幸人生里的萧萧毫无察觉,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做人的权利和尊严的丧失。这不仅仅是萧萧自己的悲哀,更是当时环境下社会的一个缩影。(四)现代文明的文化悲剧当沈从文第一次感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他的思想和想法也逐渐拜托了湘西文化的限制和束缚,开始以更加广阔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如果用现

12、代文明洗礼下的眼光来审查湘西世界,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一个充满着愚昧无知和落后的偏远地域,人民的生活情态也是蒙昧无知,而生存的悲剧更是无处不在的。20 世纪40 年代,当沈从文重新踏上这片湘西的土地时,他悲哀地发现曾经这片可以寄托他完美理想的土地,如今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了。破败不堪的湘西世界是如此的让沈从文心痛。这也让他彻底体悟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湘西人民的生活处处充满着苦难,湘西人民的生存本身就是一场悲剧的演化。 二、沈从文小说的悲剧意蕴的内涵 (一) 生与死的交织沈从文仿佛一直都是在描写一个个仿若无事的故事。而这些看似寻常的故事中,荒诞悲情的色彩一直伴随困扰着沈从文。用忧伤隐痛的笔调去抒写

13、那些残酷的现实是他的悲剧书写特色,而且沈从文所带有的那份超然的从容淡然并不是故意做出来去迎合某种主题或信念的,它似乎是沈从文生命中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籁境地,与生俱来。 小说在平静中时时显露出那潜隐而有力的变动气息,如贵生和边城中都反复出现过的“一切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将湘西底层人民不能自主自为的掌控生命,被动接受命运的不公和对于苦难的绝望一语说破。生与死的交织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无处不在体现,他们身上所带有的命运的悲痛是常人所无法感同身受的。(二) 顺从与挣扎的矛盾沈从文在赞美湘西人民美好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性格弱点进行了剖析。萧萧非但没有在悲惨的人生经历中就此沉沦,反而忘却了自己的过往,面对曾经

14、自己的过往经历,能够在迎亲的过程中洋洋自得;翠翠在享受爱情带来的欣喜时却始终无法表现自己的情感,从沉默到不作理会,再到失语。丈夫中的丈夫为讨口饭吃, 处之泰然地将妻子送去“做生意”,直到妻子为了“接客”,全然不能顾及他,那一刻,丈夫似乎感到了羞耻和无奈,但最终还是没能做出任何行动,依旧选择让妻子继续在船舱中讨生活。在以上每个悲剧形象的身上,我们都可以清晰的看到沈从文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的精雕细琢,每个人都处在自己命运的顺从与挣扎的。(三) 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沈从文的毫不掩饰自己对于乡村身份的喜爱,相反,其极为厌恶自己的城市身份,这一特点也同样显示在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其观点认为,都市现代文明的发展正

15、是悲剧的重要来源。的确如此,沈从文不是一个哲学家,他只是一个靠感性表达自我,以“乡下人”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的艺术家。在艺术直觉的驱使下沈从文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开始更加注重对于人性的探讨,而湘西世界的悲剧则成为了沈从文创作的源泉。三、结语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无不例外的在展现其作为乡下人的情感特质,他通过自己的手中的笔竭尽全力的展现湘西世界不被外人所熟知的美丽景象,但作为“特殊”的乡下人,沈从文的作品无时不在彰显独特的现代理想,13当他从深处凝视乡下人的现代生存状态时,他对于都市,乃至他理想中的湘西世界生存方式的失望和惋惜,无疑给美好世界增添了一抹沉重的悲凉之感。参考文献:1 凌字.沈从文选集(卷五)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 亚里斯多德.罗念生译.诗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9. 4 鲁迅.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A.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29.5 赵园.沈从文小说选见沈从文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58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