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572224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夏育才中学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 史 试 卷 命题教师: 第卷(选择题 48分)本卷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由此可知,分封制A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B推动了文明的传播C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促成了统一民族的形成2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

2、。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 B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C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 D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3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战国时期各国的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利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这说明了战国时期A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 B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C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 D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天下归一,咸阳跃升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咸阳横跨渭水南北两岸,北岸是以咸阳宫为主的宫殿区。秦始皇在此以咸阳宫为中心,仿建了六国宫殿145 座,每座宫殿都有复道和咸阳宫相连,众星拱月,鳞次栉比。秦始皇设计北岸宫殿的意图是A彰显财富,发展商业

3、B天下归一,皇权至上C天下共主,尽享极乐 D君临天下,思想控制5刘绍玢说:“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因此,他主张:“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作者强调A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B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C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D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6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

4、的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A文献史料真伪难以辨别 B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C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D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7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刘邦 推行分封制的主要原因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8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 得权力,压倒了政府

5、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 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9据南齐书记载: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A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 B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C为新生政权选拨了大批优秀人才 D是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10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A提高了

6、行政决策效率 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11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了宋朝A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 B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C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D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12宋代谏官的职责是每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称为“月课”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像皇帝报告,无需证据确凿,若奏弹不实,谏官不必受到惩罚。如果御史台的谏官上任百日后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该规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7、A致使皇权达到顶峰 B助推谏官分化相权C助长谏官滥用弹劾权 D导致地方权力过度削弱13 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 B制度的变革与创新C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D文化下移趋势增强14“省”这一名称起源甚早,最初是官署名,如中书省、尚书省等,设在宫禁之中。元朝时,在全国重要地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亦简称为省。据此推断,行省的设置A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 B体现了国家权力中心的变化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破解了“藩镇割据”难题15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

8、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了明代A君主专制遭受短暂削弱 B票拟权高于批红权C孕育了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16清朝明确规定:入值军机参与机密的军机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皇帝在选用军机大臣时,必须顾及社会舆论和臣工态度。材料意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限制了皇帝的用人权 B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导致了政治体制僵化 D易于机要事务的保密17右图是绘制于盛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第23窟的笔画雨中耕作图。该图主要

9、的史学价值在于A个体农业的形成 B耕作技术的进步C农民生活的艰难 D庄园经济的发展18. 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是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19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20史载秦朝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朝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

10、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 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家庭结构C家庭规模小制约生产发展 D大土地所有制开始逐步形成21北齐均田令中,有“每丁给永业田(不必归还政府的土地)二十亩,为桑田,期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无根”的条文。隋朝均田令也规定了永业田必须“课之以桑、榆及枣”,“以北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据此可知A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 B均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D政府的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22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对功臣宿将说:“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

11、乎。”这一思想A助推了土地兼并 B.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使流民问题严重 D.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井田制的瓦解C冶铁技术的进步 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24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材料反映了汉代A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 B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 C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 D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25宋高宗时,叶梦得上奏称:“朝廷见收买木

12、棉、虔布万数不少”;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这表明了南宋时期A中原地区是最主要的棉花产区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棉花已经取代丝麻成为衣被原料 D衣被的原料逐渐发生变化26在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是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直到今天,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这种传习A是手工业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采取的自卫措施B由于我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市场导致的特殊现象C保护了手工业工艺水平及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D使官营手工业因此聚集众多高水平手工业工匠27德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记载: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主要原因是A中国商业环境相对宽松B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C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D中国新经济因素的资本原始积累28晋文公即位之初,就下令“通商宽农,懋穑劝分”;卫文公则制定了“务财、训农、通商、惠工”等政策;诸侯会盟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