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优秀课件(上课实用)

上传人:w****7 文档编号:145569315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优秀课件(上课实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六国论》优秀课件(上课实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国论》优秀课件(上课实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优秀课件(上课实用)(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姜尚渭水钓鱼,秦琼长安卖马,苏武北海牧羊,张飞蜀都卖肉,关羽荆州卖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嬴政并吞六国,战国七雄,(秦 -楚- 燕- 韩- 赵- 魏- 齐),秦国,韩、魏、楚,齐、燕、赵,文史是一家,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好文章都与述(评)历史有关。如: 荆轲刺秦王 过秦论 项羽之死 阿房宫赋,贾谊的过秦论,把秦亡的原因归结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并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秦强而己弱。并告诫

2、汉代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施行仁义。杜牧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揭露唐代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借古讽今,阐明天下兴亡的道理。面对同一个话题则几个作家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作者的分析也不同,观点也有差异 。那么,作为文学家的苏洵对六国灭亡的原因又持什么看法呢?,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解题,简介作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

3、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右集,本文选自嘉右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北宋所处的时代和战国有何相似之处,地缘战略,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

4、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背景介绍,赂l秦 六国互丧sng 率shui赂秦耶y 小则获邑y 思厥ju先祖父 暴p霜露 无厌 yn 草芥ji 与y嬴而不助五国也 洎j牧以谗诛 革灭殆di尽 当tng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 悲夫 f 为wi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xu月割 苟gu以天下之大,注

5、 意 字 音,兵: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万乘之国,兵不可以无主 3.兵者,国之大事也 4.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兵器,士卒,军队,军事,战乱,战争,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1)赂秦:力亏,(2)不赂者:盖失强援,总,分,弊在赂秦,总,本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基础知识检测一,1非兵不利: 2盖失强援: 3不能独完:,翻译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兵器,大概因为,表揣测语气,形容词做动词,保全,第二段论证方法?论证什么?,对 比,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数量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程度上,不尽,不灭,

6、道理上,赂秦力亏破灭之道,基础知识检测二,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暴秦之欲无厌 3思厥先祖父 4至于颠覆 5其实百倍 6理固宜然,翻译语句: 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齐:,与嬴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燕:,以荆卿为计速祸,赵:,牧以谗诛用武不终,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智力孤危,以赂者丧 不赂者,对策:,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救国良药,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基础知识检测三,翻译语句: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1义不赂秦 2始速祸

7、焉 3李牧连却之 4可谓智力孤危 5当与秦相较,第四段主要内容,结构作用,开药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治病根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谈古”到“论今”,基础知识检测四,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地,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1.礼天下之奇才 2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3而为秦人积威力之所劫 4日削月割,第五段主要内容,谈古论今,纵横对比,讽喻现实,古,今,六国与秦:诸侯,北宋:天下之大,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在六国下,对比,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服力。 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

8、,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必然性。 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明 确 方 法,苏洵的六国论从六国灭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要团结一致,共同抗秦的观点,作者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针对当时北宋外有契丹、西夏强敌,作者属于主战派,所以特别强调内部团结的重要性。,现实启迪,不要畏惧强国,不要屈服于霸权主义、强权外交; 不要屈从于强权政治; 不要为权威所吓倒,六 国 论过 秦 论阿房宫赋,阅读比较,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评论的内容,写作的意图,论证的方法,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

9、代的帝王进行规劝;,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苏洵的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妥协投降,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贾谊的从秦亡的教训“过秦”的角度立意,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借古规汉:建议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以仁义治天下。,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从秦亡的教训立意,提出“秦爱纷奢”而亡国的观点,借古讽今: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不要重蹈秦亡之覆辙。,1、古今异义词 、其实百倍 、思厥先祖父 、后秦击赵者再 、始速祸焉 、可谓智力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祖辈父辈。今指

10、父亲的父亲),(两次。今表示又一次。),(速:招致。今指速度快。),(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2、通假字及含义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当与秦相较 3、词类活用情况 、日割月削 、以地事秦 、义不赂秦 、不能独完 、李牧连却之,“暴”同“曝”。读p,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厌”同“餍”。读yn,满足。,“当”通“倘”,读“tng”,如果,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日”“月”,名词作状语,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

11、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至丹以荆卿为计 (7)赵尝五战于秦,被动句,被动句,省略句,省略宾语,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状语后置句,4、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判断句,5、多义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 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丧失、丢失,动词,灭亡,动词。,作为,动词,成为,动词,被,介词,治理,动词,灭亡,动词,熄灭,动词,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如果,连词,朝着,动词

12、,名词,军队,名词,军事、战争,动词,好象,副词,还,或曰 或未易量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有人,有的人,不定代词,也许,或许,连词,事奉,动词,事情,名词,起初,副词,才,副词,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所以,因此,连词,旧,形容词,胜利,名词,战胜,动词,终于,副词,坚持到底,动词,得到,获得,动词,能,能够,动词,暴露,显露,动词,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较秦之所得 诚不得已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6、“以”的词义,(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谗诛 (5)至丹(以)荆卿为计 (6)(以)赂秦之地封 (7)(以)天下之大 (8)(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因为,介词,凭借,介词 ,用,介词,因为,介词,用,介,用、介 ,凭借、介,而,连,而, 连,祝同学们: 学习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