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言文的生命课堂》目录与样章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568387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文言文的生命课堂》目录与样章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走进文言文的生命课堂》目录与样章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走进文言文的生命课堂》目录与样章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走进文言文的生命课堂》目录与样章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走进文言文的生命课堂》目录与样章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走进文言文的生命课堂》目录与样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文言文的生命课堂》目录与样章(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新语文走进文言文的生命课堂石礼义 编著内 容 简 介本书针对2017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新理念,精选12篇高中经典文言文作为生命课堂教学探索案例,分别从文本细读、教学实录、教学反思与名师评教四个层面呈现精彩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全景,注重专业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是一本既适合广大一线语文青年教师指导专业教学又适合广大高中生学好文言文的首选教学用书。序一:古文不古 文心永恒陈文忠 文言文或古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难在何处?深奥的文字,邈远的背景,陌生的人物,古老的习俗,等等。其实,只要有得法的教学,经过一定的学习,这些知识性的问题并不难解决。在我看来,真正

2、的问题在于,我们对古文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本质,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 20世纪以来,国人对文言和古文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五四时期激进主义的全盘否定。当时的文学革命家们宣称:文言是“死语言”,古文是“死文学”,所谓“选学妖孽”、“桐城谬种”,毫无清晰的观念,只有“混乱的思想”,故必须彻底扫荡之。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工具主义的有限肯定。1948年,叶圣陶在编辑例言中的一段话,可以作为代表:“现在的青年若是还有学习文言的需要,那就只是因为有时候要阅读文言的书籍:或是为了理解过去的历史,或是为了欣赏过去的文学。”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45页。叶圣陶

3、的这一看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三是上世纪末以来,随着“国学热”和“传统文化热”的兴起,文言文或古文经典,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重视,并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心。 然而,在不少年轻教师的心中,在更多青年学生的心头,至今依然有一个疑惑在徘徊:在21世纪的今天,在信息传媒时代的今天,离我们千百年之遥远的文言古文,还有费力学习的必要吗?它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消除心头的疑惑,对古文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本质,就必须有深层次的认识。 古文的文化价值何在?一言以蔽之,“没有经典,我们将停止思考”!为什么?孔子曰;“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老子

4、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为道纪。”(老子第14章)谢灵运诗曰:“谁谓今古殊,异代可同调。”(七里濑)换言之,凡是值得思考的人生问题,没有不是被前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再思考而已。因此,学文言,读古文,并非“只是因为有时候要阅读文言的书籍:或是为了理解过去的历史,或是为了欣赏过去的文学”;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解过去的历史”和“欣赏过去的文学”,进而汲取古人的智慧,深化现实的思考,获得前行的精神动力。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得好:“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 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

5、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源源不断地为后人提供精神的动力。这就是我们需要学文言,读古文,亲近轴心时期的上古五经和先秦七子的原因之所在。 进一步的问题是,为什么能“告诸往而知来者”?为什么能“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简言之,为什么前人的智慧能为今人提供精神动力?这就需要进一步追问文化的生命本质了。文化的本质何在?文化是生命实践的反思与升华,文化与生命一体两面。故而要追问文化的本质,必须首先追问生命的本质,弄清生命的真相。在我看来,生命的本质和真相在于,生命是一次的,又是有限的;而生命的有限一次性,决定了文化的层累重叠性个体生命

6、的有限一次性,决定了族类生命的无限重复性;族类生命的无限重复性,决定了人类文化的层累重叠性。因此,我们在重复孔子的生命,孔子是我们精神的爷爷!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千年哲学史,是百年人生问题反思史;五千年文学史,是百年人性情怀咏叹史。五千年的人类文化,一百年的生命长度。因此,我们能以个体百年生活史,理解五千年人类哲学史;能以个体百年情感史,体验五千年人类文学史。这就是“谁谓今古殊,异代可同调”的根源之所在,就是为什么前人的智慧能为今人提供精神动力的生命根源之所在。 2011年年底,我在选修课试题中,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题目:“选择课堂讲述中你感兴趣的问题做简要评述”。有一位同学,以“孔子是我们的爷爷”

7、为题,写下了她的感想: “孔子是我们的爷爷!”课堂上,陈老师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未上 大学前,我眼中那些经典全都是盖着一层厚厚的灰尘,跟我隔着千重山、 万重水。上大学以后,读了老子,他的“抱虚守静”、“涤除玄鉴”、“复 归于婴儿”等等,都让我倍感亲切,似曾相识。 我疑惑不解的是,为何古人离我们数千年之遥远,而我们的思想却能 如此地相近相通? “孔子是我们的爷爷”、“生命是重复,文化是重叠”、“五千年的人类文化,一百年的生命长度”慢慢的我懂得了,时间距离与文化距离不是等长的。我们不能因为时间或空间的距离,便否定古人与今人生命的相同,心灵的相通。这里的“孔子”,也可以是“苏格拉底”、“柏拉图”、

8、“亚里斯多德”只要我们愿意,就可以与中西古人倾心交流,吸取他们的思想,丰富我们的生命。 古文不古,文心永恒,孔子是我们的爷爷!读到这段文字,我眼前一亮,心头一热。课堂上,师生的心灵相遇了。学生领会了我的“文化哲学”,我的思想消除了学生的心头疑惑。教师的成就感,莫过于如此。 走进礼义老师“文言文的生命课堂”,我惊喜地看到,经过礼义老师挥洒自如而又细致入微的精彩讲授,一篇篇传世经典被他讲活了:活的人物,活的心灵,活的思想,活的情怀。 20年前,礼义老师曾是我课堂上的学生,听我讲授“灰色”的理论;今天我成了他课堂上的学生,听他讲解先贤的文章。透过典雅的文言,进入生命的文本空间,我为英雄豪杰折服,与智

9、慧心灵对话,被世间真情打动。文言文的课堂,真正成了鲜活的生命课堂。 “古文不古,文心永恒”,八个字再次从我心底迸出。于是,引发了我对古文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的生命本质的上述思考,这也是我阅读本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是以为序。 2018年11月25日 海上碧云居序二: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之花唐俊今年八月下旬,刚到安徽师大附属复兴中学(原宿松复兴中学)工作,我就听说语文组有位青年教师喜爱搞教研,于是电话联系之。没有想到他正在利用暑假时间,挥汗编著一本教学专著。这就是石礼义和他的走进文言文的生命课堂。这本走进文言文的生命课堂是全国知名语文教师熊芳芳老师主持的深圳市重点教科研课题母语教学与核心素养的成果之一

10、,在探索构建熊老师倡导的“生命语文”课堂方面,石礼义老师做出了可喜的努力。本书精选高中语文教材(含选修教材)中的十二篇古文名篇,主要从课堂教学角度探讨如何构建文言文教学的生命课堂。探讨这个问题,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对承担母语教学任务的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以及课堂的主要内涵有个正确的认识。对于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包括语文课程标准在内,一般只提工具性和人文性。我认为这种提法不够全面。语文学科承担母语教学任务,民族性亦是其基本属性。张志公先生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即指出:“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生识字,读书,作文,有两个重要之点:一是要符合本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一是要符合儿童和青少年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

11、规律。”(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志公先生反复强调“本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习规律,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民族性。可惜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我们对此重视不够。语文教学效率不高,与此是有关系的。“本国语言文字”对我们而言,就是汉语,就是母语。所谓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在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种方言。”语文学科从事的是母语教学,存在有别于外语教学之处,这是需要引起注意的。对于课堂主要内涵能否正确理解,关键是“课”(所谓“堂”,则不过是高大的房屋)。现代人一般都把“课”当成名词,理解为学科,其实,“课”最初的词性以动词为主。什么是“课”?字典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1.按一定的标准试验、考

12、核。管子七法:“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2.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后汉书卓茂传:“是时王莽秉政劝课农桑。”3.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教授或学习。与元九书:“苦节读书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4.工作,功课。梦溪笔谈官政一:“旧校书官多不恤职事,但取旧书,以墨漫一字,复注旧字于其侧,以为日课。”由上可见,课堂既是教师督促、指导学生学习的场所,又是可以进行学业方面试验、考核的地方。课堂不是饲养场,有人却在一味填鸭;课堂不是解剖室,有人却在繁琐分析,把课文欣赏变成尸体解剖;课堂更不是屠宰场,有人却在浪费学生的时间,而“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图财害命”。在我看来,理想的课堂是训练场,想学会游泳就必须带

13、学生下水;是竞技场,学生怕考试,那就少考试多竞赛;是游乐场,古人云阅读是卧游,如果能设计活动让学生坐游、神游,岂不美哉?训练、竞技、游乐,核心是活动。能力在活动中发展,才华在活动中展现,文化在活动中传承,语文核心素养在活动中提高。从而,生命之花在课堂上绽放。这本书分为文本细读、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名师评教四个板块,这四个板块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围绕课堂,可以划分为“课前准备课堂操作课后反思”三大环节的完整的教学系统。因此这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尤其是对初登教坛的年轻教师掌握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很大帮助。课前准备包括文本细读和教学设计。文本细读是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是课堂成功的

14、前提之一。本书每篇的文本细读,大都能够从文本特点入手,丝丝入扣,娓娓道来。但是并非面面俱到。如庖丁解牛的“庖丁形象之美”,烛之武退秦师的“空白艺术”。石礼义老师尝试从四个方面分析烛的空白艺术以及它所显现的艺术美:一、场面描写省略造成的空白。二、情节省略造成的空白。三、人物形象描写省略造成的空白。四、人物心理描写省略造成的空白。教学设计是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成功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没有预设,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又必然是生成的。预设,顾名思义,就是预测与设计。课堂教学的预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二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与对策的准备。所以预

15、设并非是在上课前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完美的设计,进而形成完美的教案,然后在课堂上教师按部就班的将教案演示出来。这样的“预设”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预设。真正的预设还需要教师对自己课堂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与对策做好准备。作者在此方面也做了自己的努力。这一部分内容与课堂实录是预设与生成的密切关系,作者为更加强调课堂的生成性,避免部分教学内容的重复,在出版的定稿中将这一部分内容删除了。课堂操作在本书中就是其“教学实录”部分。成功的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所谓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在师生对话互动中产生的超越教师预设方案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是教学的本质内涵。“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本书部分教学实录,体现了作者在这方面的探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