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爱上语文》12集文字稿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568782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家讲坛《爱上语文》12集文字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百家讲坛《爱上语文》12集文字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百家讲坛《爱上语文》12集文字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百家讲坛《爱上语文》12集文字稿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百家讲坛《爱上语文》12集文字稿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百家讲坛《爱上语文》12集文字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家讲坛《爱上语文》12集文字稿(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崧舟百家讲坛爱上语文12集文字稿第一集语文中的文化美语文太重要了!语文的重要性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第一,对广大中小学学生来说,语文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基础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第二,对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没有语文,我们可能寸步难行;第三,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语文是三千年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而语文本身又是三千年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结晶;第四,对每个中国人来说,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无论怎么说,我们都没有理由不爱语文。在我们的语文中,最中国、最有文化含量的当然是流传千年的经典;在流传千年的经典中,最美丽、最有魅力的当然是中国古

2、典诗词。他们就是我们语文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中国古典诗词究竟应该怎么去读呢?为什么我们读了那么多诗词还是没有文化呢?又有哪些古典诗词可能一直被我们误读着而我们却浑然不觉?为什么魅力无穷的古典诗词在我们读来却索然无味?我们读古典诗词只是为了读古典诗词吗?最终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思考和期待,爱上诗词、爱上经典、爱上语文、爱上中国文化。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学语文。从小学到中学,每一个中国人至少要学十二年的语文。如果按照课时来算,每一个中国人学语文的时间一般都不会少于2500个课时。不得不说,在中小学的所有学科中,语文占的时间一定是最多的,我们学语文花的时间也一定是最多的。但是,占了

3、最多的课时,花了最多的精力,我们的语文又学得如何呢?早在1978年,语文教育大家吕叔湘先生就指出:“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吕先生所讲的这件咄咄怪事,究竟该如何破解呢?现在,我们用十二年时间,2500多课时,学本国语文,怎样才能让大多数过关呢?不仅能让大多数过关,而且能不能让更多的人爱上语文呢?我们从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说起。这首古诗就在统编本小学语文第一册,统编本是目前全国唯一通用的语文书。也就是说,你只要读过小学一年级,你就一定知道这首古诗: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很多人以为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唐朝的王维。这是因为,苏

4、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与画,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无论从内容还是从风格的角度看,似乎都应该出自王维之手。很多人以为这首古诗的内容就是在写一幅画。你看,诗的题目就叫画;你看,诗的内容,如果第一句“远看山有色”还不太明显;那么,第二句,“近听水无声”,就有画的味道了;到了三、四两句,“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写画的意图就非常明显了。其实,我们全搞错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读懂一首诗?当孩子们对于诗歌产生疑问,老师又该如何正确引导呢?第二集诗歌中的人与情有一年,我给学生上古诗枫桥夜泊,这是唐朝诗人张继的代表作。张继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总共不到50首吧。在星光

5、灿烂的唐代诗人中,张继既算不上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但正是枫桥夜泊这首千年绝唱,让我们知道了张继,知道了枫桥,知道了寒山寺的千年钟声。张继的枫桥夜泊是这样写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上课讲完这首诗,现场听课的一位语文老师向我提问,说我教这首诗有两个地方教错了。哪两个地方教错了呢?第一,“江枫”教错了。他说,“江枫”不是江边的枫树,“江枫”是苏州段运河上两座桥的合称,一座叫“江村桥”,一座就是“枫桥”,合称“江枫”。他特别强调,现在去寒山寺景区,还能见到这两座既精致又古朴的石拱桥。第二,“愁眠”也教错了。“愁眠”不是写人的,因愁失眠的人,不是的。“愁

6、眠”是写山的,对着寒山寺不远处,就有一座山,叫“愁眠山”,又叫“孤山”,这座山现在也还在呢。我说,您说的这两点我都知道。这就是最近几年对枫桥夜泊提出的所谓新解吧。如果,把这首诗当做地理课、考古课来上,也许,我就照着您刚才讲的这个意思上了。但是,不好意思,我现在上的是诗,是古诗,是中国古诗,是流传千年的中国古诗,那我一定不能这么上。照您这么上,不知会有多少美丽的古诗因为“科学考据”之名而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啊?比如杜牧的江南春,第一句就漏洞百出了,“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莺啼,您怎么听得到?难不成您长了一对传说中的“顺风耳”?千里绿映红,您怎么看得见?难不成您还长了一双神话中的“千里眼”?明朝一个

7、叫杨慎的人,就是三国演义开篇引用那首临江仙词的作者: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写临江仙的杨慎就觉得“千里”不对,应该是“十里”才说得通。好吧,就算是“十里”,我看也悬。十里之外,莺啼声声,您听得到吗?方圆十里,桃红柳绿,您看得见吗?如果照着这种“科学考据”的思路继续分析下去,“十里”还不行,顶多“三里”,前提是诗人自己还不能是那种老眼昏花、又聋又哑的人。于是,江南春第一句就得改写成“三里莺啼绿映红”。请问,这还算是诗吗?倒可以算是科学考察笔记,又严谨又仔细。再比如,孟浩然的春晓,“

8、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既然自己都说春夜酣睡、不觉天晓了,你咋能听到鸟鸣声声呢?莫不是自己在梦中相闻?所以,照这样科学考据似地剖析下去,这首诗同样漏洞百出。如果要说得通,那么,“眠”应该是“不眠”,“不觉”应该是“觉”。因为,不眠才能觉,觉才能闻啼鸟,觉才能知风雨,觉才能感花落。而且,这个春夜还得从头到尾不能睡觉。完了,孟浩然为了写出这首诗,得熬上一个通宵才行。对此,作家刘金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样的“新解”,把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结果就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这样的考证、新解,即使不是牵强附会,也是以牺牲诗的艺术为代价的。我觉得关键还不在这里。那在哪里呢?这样的新解,人不见了,人没

9、有了。人没有了,要诗还有何用?人不见了,诗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回到枫桥夜泊。“江枫”如何解呢?虽说“诗无达诂”,但毕竟还是“多元有界”。这个界,就是“以诗解诗”。什么叫做“以诗解诗”?古典诗词中“枫”这个意象承载着怎样的情感呢?第三集读诗中的“厚”与“薄”经常有人问我,读诗词到底有没有具体的方法。我只能说:读诗有法,但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说说自己是怎么读诗的吧。比如,清朝有一位大诗人叫纳兰性德,他写过一首词,叫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词很短,不算词牌和标点,总共才36个字。词很浅显,真正的生字就是一个“聒”,“

10、聒碎”的“聒”,声音嘈杂的意思。你看这个字的字形,就很有意思,左边耳朵右边舌头,一个劲儿地在耳边嚼舌头,能不吵能不烦吗?而真正的新词也就是一个“榆关”,榆关就是山海关。其它所有的字眼儿,一看就懂,一读就通,感觉真没什么好读的。那么,这样一首貌似简单浅显的词,我是怎么读的呢?首先,把长相思这首词读厚。接着,把长相思这首词读薄。最后,把长相思这首词读活。读厚是基础,读薄是关键,读活是最终目的。我们先说把这首词读厚。如果,你只是傻傻地盯着这首词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行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看,读上一万遍可能都不会有多少感觉。而且,可能会越读越找不到

11、感觉,最后的感觉是什么呢?没有感觉。有人说,不对呀,你们语文老师不是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那我盯着这首词,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读上一万遍,其义不就都自见了吗?我说,您要是这么机械地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也就无话可说了,要不,您试试?一万遍!这个“书读百遍”大有讲究、大有门道、大有奥妙。它不仅是个数量上的问题,还是一个层次上的问题,更是一个质量上的问题。就层次来讲,书读百遍的第一个层次,就是把书读厚。我们现在读长相思,不能局限在长相思的字面本身,以为读长相思就是读这36个字,再也没有其它可读的了。这是典型的画地为牢、作茧自缚。所谓读厚,就是要把这首词生发开去、

12、拓展开去、扩充开去、链接开去。比如你可以读一读人家是怎么读长相思的;你可以读一读纳兰性德还写过哪些词;你可以读一读其它诗人写的词牌都是长相思的词;你可以读一读纳兰性德的生平故事;你可以读一读写故园写乡愁的各种诗词;这样读,有点像滚雪球。这个球心就是纳兰性德的这首长相思,然后,你在“书的雪地”上滚啊滚,这个雪球就越滚越大、越滚越厚。人家怎么读长相思呢,我找来这一篇细细地读:“山一程,水一程”,一种含而不露的循环句式,形成“行行复行行”的远离动作,动作的方向是榆关,与“故园”遥遥相对,随着行程的越来越远,造成空间上的巨大张力,产生对“故园”的依恋、渴望。“夜深千丈灯”,夜色深沉,千帐灯燃,然而这不

13、是熟悉的家园的夜晚,怎能不惹起作者强烈的思归之情?他这样读,用的显然是对比的思维策略。拿榆关跟故园对比,空间上的张力就出现了;拿征途的夜晚跟家园的夜晚对比,情感上的张力就出现了。这样读,带给我们的启发就比较大。那么,他会不会继续使用对比的思维策略解读长相思的下片呢?我们不妨接着看:“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作者多么希望能在梦中返回故园,但是帐外风雪交加的呼啸声使他难以入睡,这小小的愿望也无法实现。辗转反侧的他怎能不埋怨这聒耳的风雪声呢?“故园无此声”,故园有什么声呢?是母亲的亲切嘱托,还是妻子的浅笑低语,或者果然,他使用的策略还是对比。这一次,是拿征途的风雪声跟故园的无此声进行对比。

14、征途的风雪声是确定的,而故园的无此声则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但这个空间又是有一定边界的,那就是没有这样聒噪的风雪声。显然,这里讲的声音绝非一般意义上自然的声音,而是饱含着亲情、爱情、友情的声音。读了这篇解读长相思的文字,你的思维就慢慢地开阔起来,这就是一种读厚的表现。要读厚,光这么看一篇,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再来看一篇:词以“山一程,水一程”六字叠韵发端,是此调正体,而全用口语组织,予人自然奔放之感,为下文“夜深千帐灯”五字拓开地步。此五字粗看亦寻常,细味之则朴素中兼有气象万千,为他人累千百字所刻画不到。所以王国维人间词话对此深致推奖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

15、月、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体味甚是,也足见纳兰此句之地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开篇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我们发现,这一篇的解读就是按照王国维的核心理念来的。他既从境界这个大处着眼,说长相思给人一种自然奔放之感;又从名句这个小处入手,挑出“夜深千帐灯”,细细品味,深致推奖。这种读法,显得很古典,又很经典。他接着说:下片作者情绪陡转。在“千帐灯”下,词人倾听着一更又一更的风雪之声,不禁想起“故园”,唤起“乡心”,从而辗转难寐了。此数句字面亦寻常,意思却很不一般。所谓“天涯行役苦”,大家都容易理解,可是纳兰现在乃是扈从皇帝“巡幸”途中,本该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才是。他却偏偏作此小儿女态,恋起家来!其深心视此等荣耀为何如即可想见矣。按其底里,真正是“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我们发现,对于长相思下片的解读,作者就是照着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理论来的。你看,联系纳兰性德的生平境况,矛盾就暴露出来了。你明明应该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呀,现在却偏偏说“聒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