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二 小说情节类题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567846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6.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说专题二 小说情节类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说专题二 小说情节类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说专题二 小说情节类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说专题二 小说情节类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说专题二 小说情节类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说专题二 小说情节类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说专题二 小说情节类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说专题二 小说情节类题(教案+课件)教学目标:1、熟悉小说情节题的3大题型。2、学习情节类题的分析方法。3、实战应用,规范答题。教学重点:题型特征教学难点:分析方法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学法指导:讲解应用体验应用媒体设计:ppt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小说情节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研读小说情节结构,应关注以下两种结构模式: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通常采用以时空为本位,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情节。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

2、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2)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上去,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

3、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2.外国现代小说结构模式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则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读者的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按照心理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二、情节梳理的3种思考方式在弄清情节的叙述顺序的前提下,要注意灵活运用以下三种方式:方式一:根据结构来梳理可以先给文章

4、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方式二:根据场面来梳理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方式三:根据线索来梳理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高考考查的小说,往往简单,线索也趋向于单线式结构。比如:根据事物线索来梳理,小说项链中的线索是项链,女主人公“

5、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都与“项链”有关。三、情节梳理的2个答题模板模板一:完整叙述的答题模板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模板二: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的答题模板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无论如何安排故事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性格感受的过程,也是对小说主题理解的过程。三、小说鉴赏:例12015高考湖南卷童年随之而去(节选)(详见教材 略)学生活动:1、学生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内容

6、。2、检查阅读效果,学生复述情节。3、学生讨论问题,互相取长补短。4、教师尝试答题,教师点拨指导。答题点拨: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主要情节及人物心理变化。解答此题,首先要按照行文顺序归纳概括与“我”有关的情节,然后揣摩分析“我”在每件事情中的心理状态。刚离开睡狮庵,是终于回家了的兴奋;发现忘带盌,固执而任性地要拿回盌,不因即将开船和众人等待而妥协;等盌时,因耽误众人时间和劳烦船夫而心生懊悔;再次拿到盌时,对船夫心怀感激,并对自己的行为有了自省;盌飞掉时,则是对盌的惋惜、对母亲和船夫的自责;而母亲一番劝告,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答案】

7、兴奋地回家,登船时发觉忘带心爱的盌,固执而任性的“我”执意要取回,不肯妥协。等盌时,心生懊悔,得盌后,心怀感激,“我”有了自省。失盌后,“我”觉得难以面对母亲与船夫,既惋惜又自责;母亲的劝慰与教诲,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第二课时一、情节叙述手法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类别特点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第二人称严格来说,第二人称算不上一种叙述视角。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

8、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2叙述方式类别释义特点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

9、整性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二、情节安排技巧手法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悬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

10、,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抑扬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照应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

11、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三、小说鉴赏:例 2015高考全国卷马兰花(详见教材 略)学生活动:1、学生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内容。2、检查阅读效果,学生复述情节。3、学生讨论问题,互相取长补短。4、教师尝试答题,教师点拨指导。答题点拨: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

12、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构思的妙处。小说的主人公是马兰花,故事情节也是围绕马兰花借给麻婶钱,看病人不提钱,为钱与丈夫产生矛盾,收到麻婶女儿的信和钱来展开的。所以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而另一条线索则是麻婶借钱、记账、住院、去世,女儿还钱感恩。虽然麻婶母女还钱为暗线,着墨不多,但还是表现出了她们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丰富了小说的主题。而在表现马兰花一家因借钱而引发冲突的同时,将马兰花朴实善良、善解人意、做事有原则和麻婶母女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明暗线交织,使故事情节更为集中紧凑,也更突出了马兰花这一人物形象。【答案】 第一问:明线是马兰

13、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第二问: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第三课时一、情节作用题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解答情节作用型题目5考虑1从情节本身的作用考虑对这一方面又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1)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埋下伏笔;(2)照应前文或标题;(3)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情节;(4)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产生波澜,出人意料;(5)是小说的线索,贯串

14、全文。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如例二古渡头一文结尾渡夫的任情高歌这一情节就表现了渡夫的洒脱豪放性格,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3从情节与环境的关系考虑这一情节是否描写了自然环境或暗示了社会环境。常用答题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4从情节与主题的关系考虑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如例二古渡头一文结尾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

15、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考虑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特别提示:“四方面一读者”模式小说作用类题(包含情节作用、人物作用、环境作用)都可以从情节、环境、人物、主题等四方面考虑,另外可以加入读者的感受,也就是这三类作用类题,除了考虑对本身作用外,都要考虑其他三方面,还有读者的感受,这就是“四方面一读者”模式。二、小说鉴赏:例 琴声何来(详见教材 略)学生活动:1、学生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内容。2、检查阅读效果,学生复述情节。3、学生讨论问题,互相取长补短。4、教师尝试答题,教师点拨指导。答题点拨: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解析】 题干中有“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这些词语,可以这样转换一下“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情节”,再加上题干中的“作用”,就可以明确知道本题属于“情节作用类”。情节作用类题,首先看这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