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重难点专练2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原卷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45565516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8.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历史重难点专练2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原卷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届高考历史重难点专练2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原卷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1届高考历史重难点专练2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原卷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1届高考历史重难点专练2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原卷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1届高考历史重难点专练2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原卷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高考历史重难点专练2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原卷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历史重难点专练2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原卷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难点23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考情概览与备考分析】考情概览: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在全国卷高考中是选修内容的固定考查模块,每年都考。根据近几年的高考结果分析,选做这一模块的考生比例较高。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途径,有时也会渗透到必修内容作以考查。因此,备考应当注意把握命题方向和大体规律、答题技巧。2、考查特点:命题知识素材与教材脱节严重,命题依标不依本,不拘泥于教科书。从与教材的关联度看,古代史、现代史试题与选修教材内容无直接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有一定的联系,目前涉及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改革等三道试题。话题涵盖社会各个领域。3、考查内容:以中国的改革尤其是中国古代改革为主

2、,选修和必修相结合,世界史方面的重大改革考查较少。主要考察改革背景(原因、目的)、特点、影响(作用、意义)为主。4、考查方式:以横向或纵向对比、类比为主。5、设问方式:一般分为两问(分值分配为8+7或6+9),第一问与材料相关度紧密,突出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第二问往往通过间接归纳、推理等方式得出答案,难度不大。6、涉及领域:近三年着重政治、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了社会、法律方面的改革。备考建议:1、教材处理:复习时,选修与必修内容相互融合复习2、知识层面:重视“历史阶段特征”(原因、背景类;作用、影响、意义类),综合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3、能力层面:掌握

3、“改革”相关的知识、规律、技巧,着重训练获取、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并注意提升知识拓展迁移能力,重视核心素养的养成。4、注意中外历史各阶段重大事件的联系、比较5、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重难点解析】一、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思想文化改革。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1)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2)封建性质的

4、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北魏孝文帝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根本原因: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2、主要原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必要条件: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4、组织条件:改革力量阶级条件5、主观条件: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6、直接原因: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三、“改革”的一般原因1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

5、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 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等。2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如雅典梭伦改革、埃及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3.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四、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 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

6、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 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影响因素)?(1)时代潮流(2) 新旧力量对比(3) 改革策略(4) 改革者的素质(5) 具体的历史条件五、评价改革的原则及规律性的认识1、原则:(1)基本原则:放在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下来看,是否符合历史条件和时代发展需求。(2)评价方法:辩证分析法(一分为二)2、规律性的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

7、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考虑时势、用人、新旧势力对比、策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6、 解题步骤:1、第一步:审题(审主题、审设问、审要求)2、第二步:阅读材料,并提取关键信息;并调动课本所学基础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归纳信息。3、第三步:组织答案,作答(序号化、条理化、多视角)【限时检测】(建议用时:30分钟)1(2019新课标全国卷,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

8、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

9、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2(2019新课标全国卷,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

10、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6分)3(2019内蒙古科左后旗甘旗卡第二高级中学高三月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随着1953年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各省区可根据各自情况自行安排粮食计划供应的实施,标志着城镇居民迈进了凭票购粮的历史时代。1955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专栏位置公布了“全国十一月起使用通用粮票和地方粮票”的消息。粮票作为粮食供应制度的证券,充当一定的货币职

11、能。从此,开启了计划经济时代粮票规模化、制度化的发行流通历史。在全国通用粮票暂行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粮票的统计管理,即建立完善的粮票统计制度。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步迈进,计划经济体制寿终正寝。1993年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文件要求争取在二三年内全部放开粮食价格,这就标志着国家正式取消全国范围的粮食统销。随着全国范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依次逐步取消,与此相随而生的粮票制度也走向解体并消亡。从此,粮票就在新中国经济领域谢幕了,粮票制度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摘编自张艳国、彭白云著简论新中国粮票制度的兴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粮票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

12、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粮票制度实行的原因和影响。4(2019平罗中学高三月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中国现代外交体制是清政府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它的最初建立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种体制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传统性与现代性杂糅的先天缺陷,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清政府对它的变革也仅仅限于局部调整。然而,这种情况在清末新政时期发生了根本变化。庚子惨败使顽守旧势力遭受了致命打击,为洋务派重新进入权力核心提供了契机。他们大胆地举起了效法西方、进行变革的大旗,他们的变革决心不单单是一种迎合,更多的是真实意图的表露。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第一,设立外务部,这是中国外交史上

13、具有现代西方外交部性质的第一个专门的常设国家机构。第二,制定系列新的规章,严格了出使大臣及使馆参随人员的选用标准,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出使经费监管机制。第三,完成了国歌的创制,完善了宝星(勤章)制度,结束了中外有关觐见礼仪的争论,完成了中国标志性外交礼仪和仪式性外交礼仪的制度化。第四,通过创制地方交涉使制度,消除了旧有外交体制中地方外交机构涣散无序的弊端。第五,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外交才培训机构储才馆。摘编自崔军伟试析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体制的主要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改革的影响。5(2019江苏

14、姜堰中学高三月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 398 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

15、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并请列举其与庙号改革作用类似的改革措施。6(2019福建高三月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古希腊罗马的改革与战国变法都是由于社会阶级和权力结构需要重新组合而进行的重要改革运动。由于两者社会结构和各方面基础条件的不同,尤其是改革的推动力量有别,而使两者在运作过程中表现出对“人”及其生存的基本权利诸核心问题存在着本质性差异。古希腊罗马的社会改革,其核心内容主要围绕平民的基本权利问题而展开;而战国变法,其核心则基本围绕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统治方面。摘编自杨师群战国变法与古希腊罗马社会改革之比较材料二 商鞅和梭伦的上台皆因受困于“耕”和“战”。商鞅是通过类似于军事的手段重构了政治秩序,而梭伦则主要是以平衡城邦内部不同阶层利益的方式缓和了公民集体内部的矛盾。商鞅改革使得秦人因为耕战而成为国家严密控制的对象,沦为了国家的奴隶。梭伦改革则将政治权利扩大到包括穷人在内的整个公民集体,提升了城邦公民的内部凝聚力,使得雅典公民成为了城邦的主人。摘编自贾文言商鞅与梭伦耕战思想的比较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希腊罗马的改革与战国变法在运作过程中出现差异的原因。(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