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复习·教案·选修·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解题技巧与实例练习)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565264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复习·教案·选修·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解题技巧与实例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1届高考复习·教案·选修·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解题技巧与实例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1届高考复习·教案·选修·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解题技巧与实例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1届高考复习·教案·选修·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解题技巧与实例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1届高考复习·教案·选修·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解题技巧与实例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高考复习·教案·选修·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解题技巧与实例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复习·教案·选修·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解题技巧与实例练习)(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届高考复习教案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上的重大改革(5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今中外重要的政治、经济改革。2.掌握改革的一般规律性认识。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案,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通过高考题实例,将答题方法进行讲解和训练。2.自主探究法、讲述法、讲练结合。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模块内容,理解改革是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必要举措,有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使学生形成与时俱进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1.重点: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戊戌变法、明治维新2.难点:关于改革的原因、影响、性质、评价等一般规律性认识。【教学过程】课件展示:

2、1. 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注意几个名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科学技术。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适用国家法律、政策、制度、劳动分配等关系解释。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

3、起决定作用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生产力决定了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什么程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它包括阶级关系(基础关系)、维护这种关系的国家机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政权、法制、军

4、队、警察、法院、党派团体的组织活动等全部国家机器和政治机构以及政治、法权、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观点在内的一个庞大社会体系。二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二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一次改革多是包括多种内容的改革。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1)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2)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5、北魏孝文帝改革。(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罗斯福新政。(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改革开放。三归纳“改革背景、原因”的一般方法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当这些问题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总的来说,历史上的重要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缓和阶级矛盾;旧的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发展;民族危机严重等。展示2018课标卷3第45题第1问(学案第1题第1问),通过实例讲解改革类高考题答法,并归纳历史事件爆发原因的一般方法材料 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

7、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8分) 答案:西方近代警察制度的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每点2分,共8分)解析:根据题目的赋分,可知答案应有4点。根据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首先应从材料中逐句分析寻找答案。其次,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由材料的出处可得知这次改革处于戊戌变法前后,因此,应结合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进行回答。 总结:在答题过程中,“根据材料”的设问应尽量从题目所给材料中找,“结合所学知识”则可以结合

8、改革的背景、原因的一般方法进行答题。课件展示:归纳“改革背景、原因”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生产力、经济基础根本原因。如:社会生产力发展、XX经济发展(XX可以是商品经济、封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等等)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如: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政治经济体制已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等。3.解决社会问题/危机:内忧外患必要条件。内忧如财政危机、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问题、地方割据分裂等;外患主要如民族危机。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如: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等力量壮大。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

9、条件主观条件。如:掌权者(封疆大吏、统治者)的支持、主导等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如外敌入侵、天灾等7.时代背景:改革事件所处的国际国内状况,主要师改革事件发生前后的历史大事件对改革的影响。高考题实战演练:(2018课标2,45,15分)(学案第2题第1问)材料 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

10、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在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答案:“”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6分)解析:根据题目的赋分,

11、可知答案应有3点。结合两个时间点1977、1981前后的国内大事件“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国际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因素一并思考可得出答案。4 归纳“改革的内容”的一般方法展示2018课标卷2第45题第2问(学案第2题第2问),通过实例讲解概括改革内容、措施的一般方法。材料 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

12、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在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分)答案: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13、加强科技队伍建设。解析:根据题目的赋分,可猜测内容一问的赋分应在4-6分之间,即答案可能有2-3点,保险为主最好回答3点。由设问可知,答案首先在材料中寻找。由材料中的答案要点较明显,故此题较为容易得出答案。总结:由于改革是改革国家当前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具有较大的针对性。因此,改革的内容、措施可以从国家当前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即改革的目的、背景进行推导,同时需注意改革前后的不同,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三个方面概括改革的内容。高考题实战演练:(2016课标3,45,15分)(学案第3题第1问)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

14、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祖有功、宗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答案: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

15、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解析:根据题目的赋分,可知答案应有4点。由于设问“根据材料”,故答案主要在题目所给材料中寻找。由材料中“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可知,早先祭祀的对象削弱了皇帝的权威,因此需要针对性的提出改革措施“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由“宣称按祖有功、宗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可推出“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由“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可得出“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由“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王、公等是为爵位,故可得出“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5 归纳“改革的特点”的一般方法展示2017课标卷3第44题第1问(学案第4题第1问),通过实例讲解归纳改革特点的一般方法。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