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教案--高中语文

上传人:Sky****er 文档编号:145565120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之道》教案--高中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学之道》教案--高中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学之道》教案--高中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学之道》教案--高中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学之道》教案--高中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之道》教案--高中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之道》教案--高中语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之道教案【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3.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二、题解“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在古代指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

2、。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三、文学常识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2.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

3、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四、研习文本。(一)自主学习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文章,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记下疑难问题。指导学生重点学习以下词语:1.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3.亲民:亲近。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因新,弃恶扬善。4.止:至,到。5.知止:知道目标所在。6.静:心不妄动。7.安:所处而安,性情安和。

4、8.虑:思虑精详。9.得:处事全宜。10.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11.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12.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13.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14.庶人:普通百姓。15.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律,一概。本:本源、根本。(二)合作解疑1.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以句为单位,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句。2.针对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翻译】

5、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释义: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

6、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2、亲民: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王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

7、而来。3、知止:知道目标所在。【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

8、下平。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参考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方能心不妄动;心地不妄动,则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凡

9、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结有开始,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顺序,就接近大学的道理了。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家庭的人,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德行;要想修养好自身德行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要想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先要使自己的心意真诚;要想使自己心意真诚的人,先要使自己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明白了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后才能心意真诚,心意真诚后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德行,德行修养好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庭管理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

10、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德行作为根本。(3) 全员解疑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以交流解疑巩固学习成果。5、 探究思考(1) 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明确: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首先,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论事,而是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

11、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二)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三)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第二段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1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五)“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六)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2.运用排

13、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七)分析:哪种情况下心就不正了呢? 大学说:“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就是说我们的情绪如果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出现了愤怒、恐惧、喜好和忧患等剧烈波动,此时我们的心就不正了。(八)当我们了解了修心的道理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让自己和他人明心见性达到一种极致的程度,实现“止于至善”的理念呢?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4、” 也就是说,要实现止于至善的理念,明明德于天下,我们必须修身,而要达到修身的前提,我们需要正其心,而要达到正其心的关键就是要诚其意。 这里的心正与我们通常所讲的心正是有差别的,一般人认为心正是说这个人很正直、刚直不阿。大学、中庸提到的心正包含了内心正直,但比普通人想象的要广。心正指的是内心安详、中正,外部表现为睿智和融通,如果仅仅用刚直不阿等来形容心正就偏颇了,因为刚直不阿的人在内心上仍然有很多地方是大学、中庸所说的不正的情形,或者通俗地说他们内心还有很多的冲突,所以外部表现为执着、孤傲、刚烈等。 刚直不阿的人常常因为不得志而内心痛苦,其中的一些人会选择逃避现实而隐居,这是不适应现实社会的表

15、现;心正的圣人也可能会去隐居,但是他们内心并不痛苦,对他们来说隐居是对时局的正确判断而做出的明智之举。刚直不阿的人隐居以后一般是不会出山的,因为心不正的原因,过去痛苦不堪的感受并没有消失;而得道的圣人一般在时局变化后会出山的,因为心正所以内心没有痛苦,而且“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的责任让圣人不请自出。 中国现代社会的邓小平,当国家需要他出来的时候,他已经是七十三岁的高龄了。他出来工作的时候从来不提及过去,就说明他内心很中正,过去的三起三落没有在他心理留下痕迹。六、作品影响正面影响:大学作为礼记中的一篇,它对于汉儒的思想有直接的启发。特别是到宋代理学勃兴后,借助科举的力量,又使它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宋以后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受到大学的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负面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