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学科外国小说八大常见主题梳理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564998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学科外国小说八大常见主题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学科外国小说八大常见主题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学科外国小说八大常见主题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学科外国小说八大常见主题梳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学科外国小说八大常见主题梳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学科外国小说八大常见主题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学科外国小说八大常见主题梳理(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考外国小说欣赏八大话题综述话题一:叙述【考 点】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知识梳理】一、 叙述角度小说要有一个讲述人,故事由谁来讲,它的视角和口吻都不一样。1、“上帝俯瞰”全知视角特点:小说的叙述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绝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好处:容量丰富,讲述自由,阅读时信息清楚了然,不必让读者劳神费心,苦思冥想。2、“凡人目光”有限视角特点:小说的叙述人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留白。好处: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与,全心投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为小说的第二作者。二、叙述人称人称是区分叙述人在叙述时是站在局外还是局内叙述的依

2、据。1、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注意:“我”并不等于作者。2、第三人称“他”全知或有限视角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站在故事的外部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好处:叙述客观而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在具体运用时可以灵活变换、结合,如:林黛玉进贾府。三、速度控制加速:次要情节,一笔带过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多用叙述手法,读者一般用快速阅读,无

3、须细品。减速:关键情节、精彩之处,浓墨重彩减速是“弛”,是慢行,是详写,多用描写手法,读者须慢读细品。小说的阅读魅力:加速与减速交织,一张一弛,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叙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和营造叙事波澜的法宝。注意:这一技巧也是我们写好记叙文的法宝!【命题形式】 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答题要领】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对叙述视角或人称的表达效果进行分点作答,要能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话题二:场景【考 点】把握场景的五大功能【知识梳理】一、场景与小说1、场景:对人物(往往是众多人物)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

4、描写,即“场面描写”,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接续而成的。2、场景的构成:场景 =人物 + 事件 + 环境 3、场景与环境描写的区别: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景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相当于电影中的镜头。4、场景的功能:如果场景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情感的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或顺理成章。营造特定意境与渲染特定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人物。如果场景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如果场景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

5、如果将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二、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的场景观1、古典小说的场景:细致、确切古典小说的场景描写充满物质感和时代特征,追求细节的真实、具体,贴近现实生活。2、现代小说的场景:模糊、虚幻现代小说的场景描写模糊了时间和地点,不再是对客观世界的忠实反映或摹仿,越来越倾向于虚幻,风景逐渐退隐,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距离也越来越远。现代小说场景的这一特点乃是因为:现代小说带有强烈的文明批判意识,追求思想深度,热衷于抽象、符号化,以虚构、寓言的形式揭示人类存在的本质。【命题形式】小说的

6、描写了某某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等等。【答题要领】主要从场景对于氛围、情节和人物等角度切入思考,要结合具体文本的具体位置进行具体分析,最好分点作答。话题三:主题【考 点】分析、探究小说主题【知识梳理】一、主题的实现 1、小说的忌讳:“主题鲜明”但凡优秀的小说,它的形象大于思想,它靠形象来揭示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好的小说总是赋予读者丰富的解读空间,让读者见出其中复杂多义的世界,从而充分展示其无穷魅力。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说的正是小说主题具有复杂多义的特点,这就使得小说主题具有丰富的探究性。 主题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如下

7、所示:作家对小说 读者的人生 丰富 多元化、个性主题的 + 体验、阅读 化的主题解读基本把握 视角 补充 和感悟2、形象大于思想 艺术家只是从自己感受的特定角度来创造形象,但他们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的这种立体性、多向性、多层面性,往往比艺术家主观上对现实的把握丰富得多,深刻得多,活跃得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形象大于思想”,或者“客观思想大于主观思想。” “形象大于思想”现象的发生,既和艺术家的主观创作动机有关,又和读者的想象、联想有关;文学形象本身的特点,则是连接二者的中介或桥梁。二、小说主题观的演变 1、由单纯到复杂 在小说的发展历程中,小说的主题正由确定性滑向模糊性:古典小说的价值取向往往比

8、较单一、明确;对现代小说而言,主题的价值似乎不仅取决于深刻、重大、正确等,还在于是否可以多向延伸。 2、由具体而抽象 古典小说作家关注的视点,永远在社会以及社会与人的关系上;但西方小说到了现代主义盛行的时代,作家们关注得更多的是一些抽象性很强的问题,比如时间问题、死亡问题、以及“人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这样的问题,小说开始了所谓的终极追问。【命题形式】小说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联系这篇小说,你有怎样的人生启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的可能有的多种主题。等等。【答题要领】 主要把握主题与情节、人物、背景或构思的关系,多角度思考问题

9、,分点回答。要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世界加以阐述,回答要能够自圆其说。话题四:人物【考 点】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知识梳理】一、“贴着人物写”小说塑造人物的常见方法是“贴着人物写”:通过紧贴人物的心理写,写出人物的精神世界;通过紧贴人物的言行写,使小说有更强的动作感。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间接描写方法以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直接描写是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让人物在矛盾斗争中说话、行动、神情变化、心理活动,能够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产生直接的感染力量。二、“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三、人物在

10、现代小说中的退隐 1、古典小说中的人物:个性化 现实主义小说“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语),强调按小说环境中人物的生活逻辑来塑造人物。这样塑造的人物是具体的,尽管其性格中蕴含着人类的普遍人性(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但他却是“这一个”一个区别于他人的性格鲜明的人。 2、现代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化 20世纪以来,小说逐渐在挣脱“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模式,小说的人物性格越来越模糊,甚至连人物外貌面目都不清楚,留下来的只是“心理的真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派小说与其说是消灭了人物,不如说是创造了一种新的人物:这个人是一群人的缩影,甚至就是人类的缩影。【命题形式】 具体说来,

11、大致包括三种题型: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答题要领】 一般可从四方面去把握: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话题五:情节【考 点】掌握情节运行方式和安排技巧【知识梳理】一、情节与细节情节是文学作品中的事件、主要故

12、事的策划或设计,按照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的逐步展开。情节是故事的核心,它在整体上决定了故事的走向和发展。细节从属于情节,为情节服务,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对情节、人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二、情节的运行方式 1、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2、摇摆(即“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3、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如“欧亨利式结尾”,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

13、的生动性。三、情节的安排技巧为更好地创造小说的艺术效果,小说往往会注重情节安排技巧的运用,常见的技巧有:注重节奏。节奏是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情节的进展也应张弛有致、起伏有序、缓急有度。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情节安排。突转: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在短篇小说中,大多由突转引发推动,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了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悬念: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14、巧合:巧合也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串联:串联将两个或多个并无时空联系的事件组合起来,在相互对比映衬之中构建内容互补的情节,这实际上与电影蒙太奇很相近,如果两个事件的组合没有生成超越两者的第三种意蕴,这一串联就不能算成功。并联:并联是指将两个或多个相关的事件系列组合为一个整体结构在叙述中可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时离时合、互动相成的复杂关联。双线:故事中存在和发展的两条线索,且往往是一明一暗,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命题形式】 文中画线部分的情节叙述,采用了哪种小说手法?请简述其特点。纵观全文,这样的情节安排有哪些好处?等等。【答题要领】 阅读文本时,要先把握小说的大致情节,然后分析其运行方式,概括各部分所叙述的相应情节内容。有时候还要把握情节对于结构、人物或主题的作用。话题六:结构【考 点】掌握常见的几种小说结构模式【知识梳理】一、结构是一个“容器”结构是一个“容器”,一能将生活中的点滴事件、情绪固定下来,二是还能充分展示生活本身的多姿。二、结构模式一是“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