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的学习方法与知识点

上传人:binzh****nxia 文档编号:145563817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4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历史的学习方法与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中学历史的学习方法与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中学历史的学习方法与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中学历史的学习方法与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中学历史的学习方法与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历史的学习方法与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历史的学习方法与知识点(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该如何学1.答题模板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政治背景=政局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2.答题的思路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2、如何分析变法或

2、改革成败的原因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9、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1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1.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2

3、.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3.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4.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

4、限性、历史地位、影响等方面确定。5.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6.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

5、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7.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8.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

6、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归纳是概括的前提。9.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10.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

7、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11.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12.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第二,列举史实,

8、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13.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

9、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1)生产力标准(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阶级的观点(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历史学科核心思维(一)史观:1.文明史观 2.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3.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4.社会史观 5.唯物史观(二)历史学中

10、的几个概念认识1.历史史实 2.历史叙述 3.历史阐释 4.历史观点 5.历史评价(三)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不同的历史评价的原因1.受时代的影响: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2.立场的不同:政治立场、国家立场、阶级立场等。3.史观的不同;4.个人因素的影响;5.对历史史料的选取和辨别不同;(四)历史学习的三个层次:1.白描式历史;2.反思式历史;3.哲理式历史;(五)史书的类别:1.通史与断代史的区别:2.纪传体与编年体的区别;3.国别史与世界史的区别;(六)历史学习中常见的思考方式:1.政府或个人越是提倡的,就是社会上越缺乏的;政府或个人越是反对的,就是社会上越泛滥的;2.统治者所采取的任何措

11、施,都是为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即任何一个时代的政府或是个人提倡古代的人物和历史事件,是赋予了当时的时代含义的,都是符合当时的时代需要;4.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必然作用于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必定要反映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5.一定时期的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必定是受到一定期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且政府制定的任何政策,都要关注民生;历史学科 核心知识中国史部分(必备识记核心)(一)夏商西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贵族政治1. 尚未形成高度集权;2. 具有神秘化色彩,王权与神权相结合;3. 具有宗族色彩;(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家国同治)4. 突出等级,注重血缘;5.

12、 为后世的大一统奠定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认同;(二)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大动荡、大转型和大变革根源:铁制农具与牛耕的大量推广和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1)政治上: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奴隶主贵族阶级的衰落,封建地主阶级的兴起;、分封制逐渐瓦解,郡县制逐渐推行;(2)经济上:、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工商食官制逐渐被突破,私营工商业发展,但官营工商业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形成;、集体农耕向个体农耕转变;(3)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思想繁荣(轴心时代,早熟文明)、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儒家思想的形成:周孔之道、新兴地主阶

13、级的价值取向和观念的形成;(4)阶级上:士阶层的兴起;(5)军事上:诸侯之间争霸战争到诸侯之间兼并战争;(分裂中孕育统一)二、两汉历史知识部分(一)汉初:1、政治上:汉高祖刘邦为强化中央集权推行郡国并行制,后期导致诸侯王问题,汉景帝实施削藩措施解决诸侯王问题,酿成“七国之乱”,部分解决诸侯王问题,将诸侯国的行政任免权收归中央,但未能彻底解决诸侯王问题。2、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提倡节俭,创造“文景之治”。3、思想上:黄老之术,“无为”的道家治国思想。4、对外、民族关系:匈奴问题汉高祖实行剿灭政策,但均告失败,后转为和亲政策。(二)汉武帝时期:汉武帝继承大统时汉朝面临的问题:1、政治上:相

14、权制约皇权,地方诸侯王问题削弱中央集权;2、经济上: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3、思想上:思想不统一,无为思想不能适应时代需要;4、民族关系:匈奴犯边,骚扰北部边疆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三)汉武帝的治国措施:1、政治上:(1)中央:强化皇权,调整中央官制、设置内朝:强化皇权,削弱相权;、重用外戚。汉代的一个传统做法(2)地方:削弱地方权利,强化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彻底解决诸侯王问题。化诸侯国为郡县。、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强化中央集权。东汉末年,刺史权力扩大,成为地方最高长官,行使地方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演变为州牧,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2、经济上:、实行盐铁酒官营;(国家资本主义)、币制改革:推行五铢钱;、抑制土地兼并,实行“宅田逾制”方法,迁富豪到中央辖区进行监管,打击豪强地主势力;3、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外儒内法,济之以道,兼采百家,将儒家思想政治化。“周孔之道”4、民族关系上:远征匈奴,张骞出使西域,后建立西域都护府,班超任西域都护。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政治上:1、大动荡,大分裂;2、豪强地主势力增强,形成门阀政治;门阀氏族成为魏晋时期的政治统治基础。九品中正制。(二)经济上:1、佛教盛行的寺院经济发展;2、豪强地主的庄园经济繁盛;3、小农经济衰退,土地兼并严重,政府财政收入减少;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