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答题方法

上传人:凹** 文档编号:145549554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答题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答题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答题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答题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答题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答题方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答题方法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小编整理了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修辞手法,希望能帮助到您。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修辞手法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比喻的种类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

2、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

3、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比拟的种类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

4、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

5、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2)排比的几种形式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

6、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作用分析】:描写了冬季北国气候严寒,冰雪覆盖的壮阔景色,读起来音调铿锵,节奏明快,更增强了表现力。对偶的几种形式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

7、、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6.反复: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包括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作用】:可以强调突出某一事物,表达绵绵不断的情思或

8、加强语气,突出感情。【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作用分析】:盼望着一个短语连续反复,表现对春的喜爱,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7.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作用】: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增强语言气势,引起读者注意,发人深思,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同时可使行文有波澜,达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例句】: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作用分析】:这个设问突出强调了来的是出使宫市的太监,写出他们骄横的神态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它的特点是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内容;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作用】:增强语言气

9、势,可以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强,不容置疑,语感强,富有感染力。【例句】: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作用分析】:在记叙了志愿战士的英雄事迹之后,用这两个反问句抒发自己的感情,赞扬志愿军战士的英雄行为。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启发读者深思。9、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2)借代的种类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人名代著作。

10、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3)补充: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不同点:a 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b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c 借喻可改为明喻和暗喻,而借代不能。中考语文学习方法

11、初中语文要重视作文如果你天赋不够,你是不可能写出一篇好作文的。除非你能够做到:1、在闲暇时刻无时无刻不捧着一本散文集、经典文学或是单纯的一本作文书,将可能会运用到作文中的词句摘录下来,并在恰当的时刻运用在文章中。2、多积累素材。将各类范文的素材记下。记住,题材要足够富有新意,能让老师侧目,不能富有消极色彩。多看书是学习语文的诀窍要多看一些书,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体会。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

12、靠课外的努力。初中学霸分享学习语文的诀窍转化观念,从今天做起。改变对语文不重视的观念,改变语文学习方法。坚持每天学习语文40分钟。提前预习,认真面对课文,将容易写错和不理解的词语首先划出来。能查字典弄清楚的,就自己查字典。查完后,仍然难解其意的,准备好,第二天问老师。一边读,一边想,将自己的想法可以用铅笔写在书页空白的地方。大胆地去写,不要害怕自己的幼稚与错误。带着这样的问题,第二天上课的时候,与老师碰撞。看一看,自己哪些地方与老师英雄所见略同,哪些地方还有差距,哪些地方自己理解错了,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答题方法相关文章:1.2020中考语文复习:阅读理解答题技巧2.2020中考语文复习最佳步骤方法3.2020中考语文备考全攻略4.2020年中考初中语文学习方法5.2019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记叙文语言鉴赏题怎么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