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精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精编(3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集(362页)【初一初二教案全套】七年级上册教案目录七年级上册教案目录I1.1 正数和负数(1)11.1 正数和负数(2)41.2.1 有理数61.2.2 数轴81.2.3 相反数101.2.4 绝对值121.3 有理数的加减法141.3.1 有理数的加法(1)141.3.1 有理数的加法(2)151.3.1 有理数的加法(3)171.4 有理数的乘除法191.4.1 有理数的乘法(1)191.4.1 有理数的乘法(2)201.4.1 有理数的乘法(3)23第二章 一元一次方程252.1从算式到方程30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332.2从古老的代数书
2、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35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3)37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二)39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三)41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四)432.4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1)452.4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2)47七年级下教案目录515.1相交线53521 平行线575.2.2 直线平行的条件 (第2课时)59522直线平行的条件(一)615.3平行线的性质(一)655.3平行线性质(二)675.4平移696.11有序数对706.12平面直角坐标系74621
3、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77622 用坐标表示平移797.3.2 多边形的内角和827.4课题学习镶嵌888.1 二元一次方程组928.2 消元(1)958.2 消元(2)998.2 消元(3)1028.2 消元(4)1058.3 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1)1078.3 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2)1098.3 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3)1129.1.2 不等式的性质(1)1179.1.2 不等式的性质(2)1209.1.2 不等式的性质(3)122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1)124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2)126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3)1289
4、.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130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1329.4 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13510.1 平方根(1)13810.1 平方根(2)14110.1 平方根(3)14310.2 立方根(1)14610.2 立方根(2)14910.3 实数(1)15110.3 实数(2)154八年级上教案目录15611.1.1变量15811.1.2函数15911.1.3函数图象(一)16211.1.3函数图象(二)1641121 正比例函数1671122 一次函数(一)1731122 一次函数(二)1781122 一次函数(三)18111.31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1841211 条形图与
5、扇形图1871213 直方图19312.2.1用扇形图形描述数据19712.2.2用直方图描述数据20112.2.2用图表描述数据(三)204131全等三角形205132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20813.2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21013.2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21213.2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4)2151331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一)2171332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二)220141轴对称22514.2 轴对称变换23014.3.1等腰三解形233143 等腰三角形23514311 等腰三角形(一)236八年级下教案目录242第十六章 分式244161分式24416.1.2分式的基本
6、性质246162分式的运算2481621分式的乘除(二)2501621分式的乘除(三)2521622分式的加减(一)2541622分式的加减(二)2561623整数指数幂258163分式方程(一)260163分式方程(二)262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26417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26417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26617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268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1)270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2)271第十八章 勾股定理274181 勾股定理(一)274181 勾股定理(二)277181 勾股定理(三)279181 勾股定理(四)282182 勾股定理的逆
7、定理(一)285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二)288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三)290第十九章 平行四边形29319.1.1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一)29319.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二)29719.1.2(一)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30119.1.2(二)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30519.1.2(三)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三角形的中位线30919.2.1 矩形(一)31319.2.2 菱形(一)32019.2.2 菱形(二)32419.2.3 正方形328193 梯形(一)335193 梯形(二)340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347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34720.1.1平均数(第二课时)350
8、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353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35520.2.1极差35820.2.2 方差(第一课时)359 1.1 正数和负数(1) 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设置情境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
9、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X,身高1.69米,体重74.5千克,今年43岁我们的班级是七(2)班,有5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也可以出示
10、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
11、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分析问题探究新知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
12、想法。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课堂练习教科书第5页练习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1、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
13、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本课作业教科书第7页习题1.1 第1,2,4,5(第3题作为下节课的思考题。作业可设必做题和选 做题,体现要求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节课时引人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引人币的举例就是这个目的 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
14、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使学生接受生活生产实际中确实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并且所举的例子又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当学生接受了这个事实后,引入负数(为了区分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这个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书本中的图片和例子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的事实,学生容易接受,所以应该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并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就可以了。1.1 正数和负数(2)教学目标1、 通过对数“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2、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