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第4课%E3%80%80中古时期的亚洲-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下)教学课件(共14张PPT)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546462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3.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单元第4课%E3%80%80中古时期的亚洲-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下)教学课件(共14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2单元第4课%E3%80%80中古时期的亚洲-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下)教学课件(共14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2单元第4课%E3%80%80中古时期的亚洲-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下)教学课件(共14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2单元第4课%E3%80%80中古时期的亚洲-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下)教学课件(共14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2单元第4课%E3%80%80中古时期的亚洲-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下)教学课件(共14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单元第4课%E3%80%80中古时期的亚洲-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下)教学课件(共14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单元第4课%E3%80%80中古时期的亚洲-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下)教学课件(共14张PPT)(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 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学习目标,1. 了解默罕穆德创立伊斯兰教;了解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掌握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及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理解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 了解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过程;理解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影响。 3. 了解印度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的发展;了解日本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背景;掌握日本幕府统治的建立、发展和影响;了解朝鲜半岛国家的发展变迁。,重点 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难点 日本幕府政治的兴起。,重点难点,课前预习,一、阿拉伯帝国 1. 背景 (1)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2)7 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3

2、)穆罕默德建立政权及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2. 帝国建立:8 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3. 鼎盛 (1)政治:最高统治者 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 (2)经济: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陆上和海上贸易繁荣;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 (3)文化 阿拉伯人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教材知识清单,哈里发,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 兴起过程 (1)13 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2)14 世纪中期,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3)1453 年,灭亡拜占庭帝

3、国。 (4)16 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 统治 (1)政治:最高统治者 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2)经济:1516 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 (3)外贸: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苏丹,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 南亚 (1)笈多帝国 政治与经济: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政令不够统一。 宗教: 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苏丹国:13 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2. 东亚

4、 (1)日本 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从 646 年开始,日本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庄园制与武士: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印度教, 幕府统治 a. 建立:12 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 时期。 b. 政治统治: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 c. 锁国政策:德川幕府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2)朝鲜 基本统一:7 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

5、家。 高丽王朝建立:10 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进行统治。 迁都改号:14 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维护主权:16 世纪末,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幕府政治,问题探究,一、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的内容和积极作用 1.交流的内容 (1)贸易交流:阿拉伯帝国曾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扼三洲要冲,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有海上贸易和陆上贸易。 (2)文化交流: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上取得重要成就,又将它们贡献给了人类,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东西方文化发展产生了 巨大影响。 (3)技术

6、交流 阿拉伯的三角帆船传到西方,推动三桅船制造,有利于新航路的开辟。 阿拉伯人将许多中国的发明,如指南针、火药等传到西方,推动西方社会的转型。,2. 积极作用 (1)对西方 阿拉伯人把东方的技术,尤其是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有利于西方社会的转型; 为西欧探索新航路提供了技术支持。 阿拉伯文版本保留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译成拉丁文重回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的 到来。 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 (2)对中国:阿拉伯的文学、天文学、医药学和数学等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 产生背景 (1)10 世纪,庄园的形成、发展导致班田制被破坏和地方豪强势力增强,彼此争夺利益,

7、社会动乱,皇权式微。 (2)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2. 等级权力 (1)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2)日本社会分为士、农、工、商等不同的身份等级,士是统治阶级,上至将军、大名(地方封建主),下至一般武士。 (3)幕府将军和守护大名联合,形成幕藩体制;将军由同一家族的人世袭担任,大名享有世袭统治权但听命于将军。 (4)将军和大名都养有自己的家臣即武士,武士从上一级获得封地和禄米,但必须效忠 上级。,二、日本幕府统治 ,3. 影响 (1)导致日本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 (2)使手工业、农业技术得到进步;城镇逐渐形成;加快了内外贸易,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3)德川幕府严格的等级制和锁国政策保

8、护了封建制度,但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也 失去了利用工业革命等海外优势条件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例 2016天津卷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 A. 中国商人 B. 阿拉伯人 C. 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 奥斯曼土耳其人,走向高考考场,解析:B 对,根据所学知识,四大发明从中国传到欧洲,阿拉伯人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 据此类推,题干中所述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也是通过阿拉伯人。 A 错,在古代,世界各大洲长期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中国与欧洲的直接往来较少,因此不

9、是主要通过中国商人。 C 错,马可波罗来华是在元朝时期,此时四大发明已经基本传入欧洲,因此不可能主 要通过马可波罗等人。 D 错,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后阻碍了传统的东西方商路。,B,课堂练习,1.2019金星原创恩格斯指出:“伊斯兰教这种宗教是适应于东方人民的,特别是适合阿拉伯人的,也就是说,一方面适合从事贸易和手工业的市民,另一方面也适合于贝都因游牧民族。”这表明伊斯兰教 () A. 缓和了阿拉伯半岛复杂的矛盾 B. 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望 C. 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 D. 是阿拉伯人生活的精神支柱 2.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影响了亚非欧交会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其主要表现在 () A. 造成

10、意大利城邦国家的衰落 B. 阻碍了英法等西欧国家经济发展 C. 造成巴尔干地区关系复杂化 D. 控制地中海,推动亚欧商路兴盛,C,C,3.2019金星原创笈多帝国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由此可知 () A. 等级制的附庸臣属关系形成 B. 土地封赐程序极其严格 C. 君主由此确立权力至尊地位 D. 使帝国内政令能够统一 4.2019金星原创有学者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6 世纪末 7 世纪初,在东亚大陆,隋、唐帝国的先后建立既给日本提供了学习样板,也使大和朝廷倍感“国际压力”;而新罗灭“任那

11、日本府”并交好大唐王朝,进一步加深了其“民族危机感”。这预示着 () A. 隋唐的发展经验增强了日本的紧迫感 B. 日本需要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进行社会变革 C. 新罗与唐朝发展友好关系对日本造成严重威胁 D. 日本需要挽救统治危机以跻身东亚强国行列,A,B,5.2019金星原创678 年,唐高宗一度想再次起兵讨伐新罗,但侍中张文瓘认为:“今吐蕃为寇,方发兵西讨,新罗虽云不顺,未尝犯边,若又东征,臣恐公私不胜其弊。”高宗只好作罢。由此可见 () A. 唐朝因吐蕃而断绝了与新罗的关系 B. 唐政府注重轻重缓急处理相关事务 C. 客观上为高丽王朝建立提供了条件 D. 双方关系经历了冷淡到缓和的过程,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