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5534037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教材分析 1 、八年级上册概况 本册书共分为七个单元 22 课,另外还有 5 节活动课。 近代中国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其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主线;其二是中国近代化的主线,即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国家的发展和富强两条主线。两条主线虽互为表里并呈现出相互缠绕交叉之势,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变化,历史的发展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介绍 这是本册教材中的第一个学习单元。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华民族与外国列强的矛盾日趋激烈,中国人民在

2、国势日益沉沦中顽强抗争,这是鸦片战争后至 20 世纪初年近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鲜明主线。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从洋务派为富国强兵、以图自救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开始,经康梁维新派发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继而孙中山领导开创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到新文化运动掀起对封建思想文化批判的思想解放运动,呈现出明显的层层推进、急速深入的历史特征,即从最初学习西方的军工、民用生产技术,到追求政治体制的变革,到思想文化领域的自觉性革命。这是一个持续的、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的高度来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3、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开端到发展兴盛起来,有着一个艰难的过程,其中既有革命高潮的涌动,如北伐战争等,也有失败的痛苦和艰辛,如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等。从时间断限上,它又包含了中国革命史上两次重要的转折 - 从大革命失败到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这一学习单元力图反映的就是中国革命这一艰难历程。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资本帝

4、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因此,这一单元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是关系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决战,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走向胜利的阶段。与中国近代史的其他几个学习单元相比,这一学习单元涉及的时间较短,线索也较为简单。 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 本单元讲的是近代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变革,传统的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史实。民族工业在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着。 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将科技文化等内容集中在一起的编写是人教版的一个特点,但我们应引导学生

5、将历史人物置身于历史的过程中,与民族、社会的发展和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对之有一个合乎实际的认识和评价,对历史人物的成就与贡献有一个历史的全面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以往撇开历史背景而空谈历史人物的不足,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感。 二、教学中的问题、困惑: 1 、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每日的课堂上,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 您的教学环节是否过于饱满?您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吗?您真的关注学生了吗?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如何变化? 教师真的要等到把所有的知识都掌握了,把所有的材料都查齐了,才有信心和把握去上课吗?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如何整合? 2 、在教师的

6、教学观念方面: 第一,受定势思维影响,教学观念和教学传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第二,城区和农村教师差距很大,限制了对新课改的理解和消化。 3 、在课改的配套措施方面 : 第一,可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料、手段严重缺乏,配套的音像资料也很少,尤其是农村,学生手中的资料更少,让学生感觉太枯燥。 第二,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现在的班额都很大,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4 、在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方面 : ( 1 )教学活动中如何理解和把握标准、教材、教学用书的地位及其使用方法的问题。 ( 2 )课堂教学中,在处理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的关系上存在着困惑。 ( 3 )教学中学生活动时间与教学时间的比例问题。 ( 4 )课堂教学中过程中材料的补充程度,部分重要概念的解释程度问题。 5 、在教材把握和使用方面 : ( 1 )在历史学科体系完整性减弱的情况下,如何使学生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 ( 2 )对于在教材中出现的带有文学色彩的描述语言和历史专业术语的处理问题。 ( 3 )对于重要史实和重要人物,要求掌握的程度问题。( 4 )对于目前新的历史佐证和新的考古发现与教科书中已有的结论的矛盾如何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