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寂静的春天教案 粤教版必修3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532379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寂静的春天教案 粤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寂静的春天教案 粤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寂静的春天教案 粤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寂静的春天教案 粤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寂静的春天教案 粤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寂静的春天教案 粤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寂静的春天教案 粤教版必修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寂静的春天(教案)普宁华侨中学 秦淑珠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说明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2.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 。3. 培养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学习雷切尔卡森以非凡的个人勇气发出的保护环境的呐喊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2.认识化学药品对自然及人类的危害。教学难点:抓住使用对比手法的句子 ,把握作者对环境污染的情感倾向。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要点:1. 通过介绍作者及其作品的影响,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2.把握全文的内容,并分析层次。3.理解文题和重要句子的含义。4.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1.导入课

2、文:我国清代时期的洪亮吉提出:人们无不愿意做盛世之民,但盛世人口激增,吃的问题、住的问题、穿的问题等无法解决,写作了治平篇让皇帝思考这个问题。但当时的朝廷没有想出好的应付办法,只好不了了之。英国人马尔萨斯向全世界公布他的人口理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财富以算术级数增长,他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控制人口是必需要做的事,我国的马寅初则在解放初期就正面提出计划生育的问题,当时中央的观点是“人多力量大”,“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够创造出来”。马寅初自然遭到了彻底批判。无独有偶,远在大洋彼岸的科学家雷切尔 卡森1962出版寂静的春天,结果引出了轩然大波,化学工业界对寂静的春天

3、及其作者进行了有组织的攻击,他们指斥该书,说它“比它所谴责的杀虫剂毒性更大”。他们贬损卡森,指称她是“歇斯底里的病人”,甚至以她终生未婚进行人身攻击。“为什么一个没有结婚的老处女会如此关心遗传基因的问题?”他们都是站在人们思想的前列提出问题的学者,是人类的先知,可是他们都不被理解,甚至受到批判。 当然,他们的心血也没有白费。我国新时期即着手开展计划生育工作,1964年,美国提出环境保护问题。美国人把卡森寂静的春天与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相提并论,认为两本珍贵的书都改变了他们的社会。 2.作者作品简介:雷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是当代环保运动的先驱。1962年完成

4、寂静的春天一书。这本书首次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界为追逐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对美国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杀虫剂而造成生物及人体受害的情况进行了抨击,使人们认识到农药污染的严重性。1964年因癌症和遭受空前的诋毁、攻击而与世长辞。而人们对她的这本书的评价是: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解读:第一部分:介绍说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概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但是,相对于地球的漫长历史,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人类对环境的改变令人不安。介绍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之大,而且其隐蔽性极大。 着重介绍漫长的发展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与平

5、衡,然而现在的环境变化太快了,人类无法适应。 介绍了人类的急躁轻率使新情况不断产生。 人类来不及适应这些化学药品。 简介这些化学药品被利用于人类对自然的战争。 各种化学药品被广泛应用。 化学药物的使用陷入了恶性循环。 第二部分:小结本文内容,指出不进行环境保护的后果是“我们的一大灾祸”,是“打击整个地球”。 (附板书) 寂静的春天 第一部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生物的环境的相互作用 污染空气、土地 化学药品对人类的危害 人类没有时间适应世界变化 人类创造化学物质 化学物质被人类使用 这些化学物质的危害 导致恶性循环 第二部分: 小结全文:使用化学药品,是“打击整个地球”。4.精读课文,独立思考:

6、 (1)标题的含义。明确:“寂静的春天”指人类滥用化学药物在杀死昆虫的同时,必将危及地球上其它生物乃至人类的生存,最终会导致春天里出现“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的毫无生机、死气沉沉的可怕现象。这种文题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体现了作者对人类乃至整个地球命运的担忧。(2)作者借标题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明确:作者借这个标题向世人发出警告:滥用化学药物破坏自然,必将遭到报复。(3)请你发挥想象力,描述一下“寂静的春天”的景象。(让学生自由畅谈)(4)仔细体会下列句子,谈谈它们所表达的情感。(见课文)A、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是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

7、生物的根本性质。B、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C、这些化学药品不应该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D、这门科学在使用这些武器对付害虫的同时也在打击整个地球。(5)课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找出两三处,结合上下文来谈谈效果。对比手法的运用是课文的一大特色: 例1:漫长历史中生物对环境的微弱影响 (对比)20世纪中叶人类对环境的巨大改变突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在很大的程度上,地球上动植的形体和习性是由环境造成的,相对于地球的漫长历史,反向作用即生物对其环境的实际影响较小。/ 只有在20世纪较短的时光瞬间中,一个物种,人才获得了有效力量去改变他所在世界的大自然。) 例2:滥用化学药

8、品对自然有污染破坏(对比)众所周知的核污染突出化学药品的危害 (由核爆炸释放到空中的锶90以放射性尘埃的形式随雨水或漂浮物落到地球上,留在土壤里,进入地上生长的草、玉米或者小麦等植物体内,最后钻进人体,停留在骨骼里直到人死去。/ 同样,喷洒在农田、森林或者花园里的化学药品长期留在土壤中,进入活的生物体内,在一种毒性和死亡的连锁反应中从一个生物体传到另一个生物体;或者随着地下溪水神秘地流淌直到冒出地表,通过空气和阳光的化合作用构成新形式,毒死植物,使牲畜得病,对那些饮用原本纯净的井水的人们造成不知不觉的危害。)例3:人对自然环境适应缓慢(对比)人类发明制造化学药品速度惊人突出人类无法适应被污染的

9、环境 (要生成现今栖居在地球上的生物需要亿万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生物不断发展进化,种类越变越多,达到一种同其环境相适应、相平衡的状态。/ 单是在美国,每年就有约500种新的化学药品需要人的动物的身体以某种方式去与之适应,它们完全超出了生物学经验的范围。) 5.拓展延伸:(只要言之成理即可)(1)除课文提到的因素外,你认为还有什么因素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2)为了防止出现“寂静的春天”这种景象,你认为人类需要做些什么?(开放性题目,可以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来回答,如队野生动物的过度捕杀,生态平衡的破坏,水资源的缺乏,空气的污染,臭氧层被破坏,温室效应,白色污染,等等。为了防止这种现

10、象,必须加强环保工作,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6.课后练习:写作训练:为儿孙留一片净土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附加材料:世界环境污染“十大事件” 从1972年至1992年间,世界范围内的重大污染事件屡屡发生,其中著名的有十起,称之为“十大事件”: (1)北美死湖事件 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是西半球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2500多万吨。其中约有380万吨由美国飘到加拿大,100多万吨由加拿大飘到美国。七十年代开始,这些地区出现了大面积酸雨区,酸雨比藩茄汁还要酸,多个湖泊池塘漂浮死鱼,湖滨树木枯萎。 (2)卡迪兹号油轮事件 1978年3月16日,美国22万吨的超级油轮“亚莫克?卡

11、迪兹号”,满载伊朗原油向荷兰鹿特丹驶去,航行至法国布列塔尼海岸触礁沉没,漏出原油22.4万吨,污染了350公里长的海岸带。仅牡蛎就死掉9000多吨,海鸟死亡2万多吨。海事本身损失1亿多美元,污染的损失及治理费用却达5亿多美元,而给被污染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3)墨西哥湾井喷事件 1979年6月3日,墨西哥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南坎佩切湾尤卡坦半岛附近海域的伊斯托克1号平台钻机打入水下3625米深的海底油层时,突然发生严重井喷,使这一带的海洋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4)库巴唐“死亡谷”事件 巴西圣保罗以南60公里的库巴唐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死亡之谷”知名于世。该市位于山谷之

12、中,六十年代引进炼油、石化、炼铁等外资企业300多家,人口剧增至15万,成为圣保罗的工业卫星城。企业主只顾赚钱,随意排放废气废水,谷地浓烟弥漫、臭水横流,有20的人得了呼吸道过敏症,医院挤满了接受吸氧治疗的儿童和老人,使2万多贫民窟居民严重受害。 (5)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 原西德共有森林740万公顷,到1983年为止有34染上枯死病,每年枯死的蓄积量占同年森林生长量的21多,先后有80多万公顷森林被毁。这种枯死病来自酸雨之害。在巴伐利亚国家公园,由于酸雨的影响,几乎每棵树都得了病,景色全非。黑森州海拔500米以上的枞树相继枯死,全州57的松树病入膏肓。巴登?符腾堡州的“黑森林”,是因枞、松绿的

13、发黑而得名,是欧洲著名的度假圣地,也有一半树染上枯死病,树叶黄褐脱落,其中46万亩完全死亡。汉堡也有3/4的树木面临死亡。当时鲁尔工业区的森林里,到处可见秃树、死鸟、死蜂,该区儿童每年有数万人感染特殊的喉炎症。 (6)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 1984年12月3日凌晨,震惊世界的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发生。午夜,座落在博帕尔市郊的“联合碳化杀虫剂厂”一座存贮45吨异氰酸甲酯贮槽的保安阀出现毒气泄漏事故。1小时后有毒烟雾袭向这个城市,形成了一个方圆25英里的毒雾笼罩区。首先是近邻的两个小镇上,有数百人在睡梦中死亡。随后,火车站里的一些乞丐死亡。毒雾扩散时,居民们有的以为是“瘟疫降临”,有的以为是“原子弹爆

14、炸”,有的以为是“地震发生”,有的以为是“世界末日的来临”。一周后,有2500人死于这场污染事故,另有1000多人危在旦夕,3000多人病入膏肓。在这一污染事故中,有15万人因受污染危害而进入医院就诊,事故发生4天后,受害的病人还以每分钟一人的速度增加。这次事故还使20多万人双目失明。 博帕尔的这次公害事件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因事故性污染而造成的惨案。 (7)切尔诺贝利核漏事件 1986年4月27日早晨,前苏联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一组反应堆突然发生核漏事故,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带有放射性物质的云团随风飘到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等国,瑞典东部沿海地区的辐射剂量超过正常情况时的100倍。核事故使乌

15、克兰地区10的小麦受到影响,此外由于水源污染,使前苏联和欧洲国家的畜牧业大受其害。当时预测,这场核灾难,还可能导致日后十年中10万居民患肺癌和骨癌而死亡。 (8)莱茵河污染事件 1986年11月1日深夜,瑞士巴富尔市桑多斯化学公司仓库起火,装有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毒物随着百余吨灭火剂进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警报传向下游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国835公里沿岸城市。剧毒物质构成70公里长的微红色飘带,以每小时4公里速度向下游流去,流经地区鱼类死亡,沿河自来水厂全部关闭,改用汽车向居民送水,接近海口的荷兰,全国与莱茵河相通的河闸全部关闭。翌日,化工厂有毒物质继续流入莱茵河,后来用塑料塞堵下水道。8天后,塞子在水的压力下脱落,几十吨含有汞的物质流入莱茵河,造成又一次污染。 11月21日,德国巴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