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1.消息二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件(共21张PPT)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518984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PPTX 页数:21 大小:399.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消息二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件(共21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消息二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件(共21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消息二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件(共21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消息二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件(共21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消息二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件(共21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消息二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件(共21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1.消息二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件(共21张PPT)(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复习回顾,试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摧枯拉朽: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风平浪静:,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 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文体知识回顾,1.新闻:又称消息,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 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 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2.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3.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

2、体、背景、结语。,(1)标题:常利用多行形式。分为:主标、引标、副标三种。,(2)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3)主体: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 扩展和阐释。,(4)背景和结语: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 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没有明显标志。,4.新闻的特征:用事实说话(基本特征)、迅速及时、简明扼要。,5.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必不 可少,“ 三特征、五结构、六要素 ”,七 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3、,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 2.理解本文严密的结构、准确简洁的语言. 3.能结合课文说出本则消息的特点,及其划时代的意义,体会蕴涵的感情。,背景材料,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 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 在对长江防线 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 21日, 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 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我三十万 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4、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 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字词检测,要塞( ) 阻塞( ) 堵塞( ) 塞子 ( ) 荻港( ) 获得( ) 溃退( ) 歼灭( ) 阡陌( ) 纤维( ) 锐不可当( ):,si,s,s,si,d,hu,ku,jin,xin,qin,dng,不可抵挡。,课文朗读,听老师范读课文,初步 熟悉课文。 请同学们朗读,结合新 闻文体提出自己的问题?,人民解放军渡江情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

5、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 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

6、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导语,主体,课文分析,1.标题:,简洁、概括 。其中 “百万”、“横渡” 二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7、。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2.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课文分析,3.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 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从渡江人数、战线及渡江区域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不含”,是“不包括”的意思。用在表明地点的句子内,语 意明确,不发生歧义。(因为当时“九江”还没有解

8、放),“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为什么不宜改为“东起江阴,西至 九江”?,答:这样才与主体部分介绍西、东两路大军渡江情况的 顺序相吻合。,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20日夜,安庆芜湖,30 万,甚 微,渡至繁昌,鲁港等地,21日下午 五时,安庆九江 (不含),35 万,甚 微,已占领广大南岸地区,正向南扩展中。,同日下午 五时,南京-江阴,35 万,较 强,摧毁抵抗,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九江,江阴,安庆,芜湖,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35万),(30万),(35万),一、试理清这篇消息的六要素。,人物: 时间: 地点: 原因: 经过: 结果:,人民

9、解放军百万大军,从20日夜起,1000余华里的战线,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合作研讨,第6句“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什么?,因为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已解放,为我军所有,所以用“占领”。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还在敌军手中,不过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这一范围,所以用“控制”这个词来表明。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要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用“封锁”这个词较恰当。,思考: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1.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 2.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

10、3.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4.东路军所遇之抵抗教顽强,为了强调所以单独把它放在最后面来写。,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报道准确,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敌军广大官兵厌战(

11、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二方面的原因则要详议几笔: a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b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两方面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首要条件,而且从行文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看(下文要写的东面敌军抵抗较为顽固更突出“英勇善战”),也以现在的写法为佳。,本文语言有何特点?,准确 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真实准确 迅速及时,1.课后浏览报纸上的新闻报道,加深对消息结构的掌握。 2.完成基础训练阅读部分练习。 3.预习第二课。,课后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