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22.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490350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22.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22.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22.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22.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22.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22.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22.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2.短文两篇教学案陋室铭一、主干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陋室( ) 德馨( ) 苔痕( ) 调素琴( )鸿儒( ) 案牍( ) 西蜀( ) 诸葛庐(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孔子云:“何陋之有?” 4.文学常识填空。陋室铭作者_ _ _,_ 代文学家,哲学家。铭是一种文体,铭文一般不长,多数_ 而且_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 陋室铭参考答案:1

2、.lu xn ti tio r d sh zh2.名:著名,出名。斯:这。上:动词,长上。调:弹,调弄。丝竹: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指演奏的音乐。3.这是简陋的居室,由于我的思想情操而格外美好。这里往来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一般的平民百姓。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4.刘禹锡 唐 句式整齐 押韵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唐德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授监察御史。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朗州、和州等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和柳宗元交谊很深。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5.环境 交往 情趣

3、二、名师导学1.理清结构:山水 比兴引陋室馨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实 对比话生活静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引经据典表态度乐2.语言特色: “铭”,本是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陋室铭就是一篇这样的文章,全文字数不足100,却显得意蕴幽远,诗情盎然, 读之令人玩味难以释卷。文章以骈句为主,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加之文章一韵到底,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3.把

4、握重点:全文分四层意思:第一层:陋室不陋,唯吾德馨。第二层:陋室不陋,唯吾情调高雅。第三层:陋室更显英雄本色,英雄所见略同。“第四层:君子之居,何陋之有?4.攻克难点:本文写法托物言志。刘禹锡借陋室铭言己志。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借以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5.质询疑点:“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

5、“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过程】一、莲花欣赏,交流导入。1、图片展示: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2、作者简介:3、题解: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1、读一读:诵读课文,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2、译一译:圈点勾画,试译短文。三、合作探

6、究,文句品析。1、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1、借花喻人: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2、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 3、归纳主题: 4

7、、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2、课外延伸:背诵默写课文。仿写爱莲说以“爱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参考材料:一、莲花欣赏,交流引读。1、图片展示:学生欣赏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例: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唐诗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交流引读: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

8、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板书课题及作者)3、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4、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三

9、、合作探究,诗句品析。1、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3、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讨论明确: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4、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讨论明确:这是一个反问

10、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讨论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6、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讨论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7、谁爱菊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8、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

11、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9、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讨论明确: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1、借花喻人: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