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482648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无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家妇难为阿母为汝求 B.誓不相隔卿相见常日稀C.虽九死其犹未悔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D.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2.对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指少年时代。B“十六诵诗书”中的“诗书”指诗经和尚书。C“越陌度阡”中的“阡”指南北向的田间小路。D“寂寂人定初”中的“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点至23点。3.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季羡林先生曾在八十述怀中

2、说:“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活到八十岁,如今竟然活到了八十岁,然而又一点也没有八十岁的感觉。岂非_!我服从任何人的调遣与指挥。只敢规规矩矩,不敢乱说乱动。然而我的脑筋还在,我的思想还在,我的感情还在,我的理智还在。我不甘心成为_,我必须干点事情,二百多万字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就是在这时候译完的。”季老的话让读者感觉到他文章的语言没有八十岁的_,反而多了一些活泼与生动。A.出人意料 行尸走肉 老气横秋 B.咄咄怪事 酒囊饭袋 老态龙钟C.咄咄怪事 行尸走肉 老气横秋 D.出人意料 酒囊饭袋 老态龙钟4.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l)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

3、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A.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B.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C.南辕北辙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D.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元末农民起义以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制定了许多与发展生产休戚相关的政策。B.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薪尽火传,在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中,始终处于正统地位

4、。C.一些老师担心,如果学生满足于网上搜索素材,很容易使写作流于复制和拼贴,这并非杞人忧天。D.上山路上,我们常打开等高线图察看,有的同学还用军事望远镜煞有介事地东张西望,引来不少人围观。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这篇文章经过他们一改,被弄得面目全非了。B从“杀声震天”打败仗到“悄无声息”打胜仗,这在部队官兵中引起了波澜。C学习需要专心致志,实实在在,不能心猿意马,想一些虚无缥缈的事。D饭菜不合口,即使是索然无味也要入肚,人是铁,饭是钢嘛!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

5、养。B王夫人丧子后好不容易再次得子,无论从母性本能还是从自身权益出发,王夫人对宝玉都弥足珍贵。C有些老师在收取学杂费、班费时,为防止收到假币,要求学生把姓名写在人民币上,对这种不爱惜人民币的违法行为,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D20世纪后期,学者们有条件广泛接触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尽管在对其介绍和评价等方面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但他们取得的成绩还是应当肯定的。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几年,社会对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的关注以及城管执法中一些事情的发生,促使大家思考和转变执法理念:城管队伍形象不仅仅代表了政府形象,其实也代表单位。B“星光大道”栏目因为没有任何限制,广泛吸纳多种表演形式,

6、所以前来报名的选手各年龄段都有,他们展示的绝活也异彩纷呈。C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新著。D“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人居”,60多年来吴良镛先生上下求索、学以致用,践行着“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住房保障是中央高度重视的一项民生工程,是由政府提供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其对象主要是面向中低收入及住房困难家庭。B最近众多的准妈妈提前赴港待产,引起了媒体关注,主流观点多从基本保障的角度来评论这一现象,也有媒体提出了异议,我认为是正确的。C有些同学读书迷信权威,

7、对文本的理解不是建立在对文本深悟、慢泡、细嚼的基础上,而是轻松地做了权威的奴隶。D.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大自然赋予女性双倍的感知红色光谱的基因,这个惊人的发现表明,女性眼中的世界的确比男性眼中的更加美丽。10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坐上画舫游清江,如行画卷之中,江水清澈,绿树蓊郁,自然与人,和谐相依,随风生长,好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B游览三峡大瀑布时,我们从倾泻而下的水帘中狂奔而过,尖叫声、嬉笑声响成一片,那真是充满刺激的难忘体验!C当今已经很少有人会像以前那样的闲情逸致,拿出一本小说,从头到尾地阅读一遍,欣赏其委婉动人的故事。D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

8、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而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3题。(14分) 乡村宁静 郭军平身处乡村,耳边既没有汽车的喧哗声,也没有城市楼房建筑的轰鸣声。乡村当然也有声音,但是这一点声音恰似来衬托乡村的宁静的,而不是给乡村带来热闹的。细听乡村的声音,是田间那一声又一声忽长忽短的蟋蟀的清鸣,是唤起儿时记忆的“知了,知了”的鸣叫,是隐藏于绿树草丛里的一声又一声的锦鸡的“咕咕”声或“嘎嘎”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用来形容乡村的声音是恰好不过的。 有了宁静的意境,也就有了一幅淡泊的味道。是的,身处乡村,灵魂仿佛一下子清净了许多,那些功名利禄啊,那些争长论短啊,那些

9、燥烦啊,一下子好似鬼魅一样跑的无影无踪。然而,当乡村从眼前消失的时候,那些鬼魅却又不知怎么神不知鬼不觉地钻了出来,占据你的心灵,啃噬着你的宁静和淡泊,以至于让你无法安静下来好好地读一本书。乡村的宁静看来是具有极大地调节心灵的作用。这也难怪那些古代的大儒大贤在著书立说之时,常常喜欢隐居于乡村。环境塑造心灵。乡村的宁静有利于内心的安静。倘若要解决一个冥思苦想而不得的问题,或者是在灵感无法到达自己身边的时候,我想最好的办法还是回到乡村。在这里,也许一切复杂的想不开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也许干涸的心灵之田也会遇到一股清清的艺术之泉的浇灌。乡村是无言的大书,是老子的大道归真、道法自然。宁静的乡村让你可以放

10、下所有的恩怨、所有的负重,在宁静的乡村里你会变得目光清澈,心胸开阔。身处宁静的乡村,也许我们就能很快走进那些古代田园诗人们的心灵,享受他们诗文里营造的意境,与他们一起欣赏斜阳,倾听天籁。而这一种美,远远不是城市里的人们在阳台上弄弄花盆,在鸟笼里养养鸟儿的享受。走到乡村,方才感到这是一块纯天然的自然风景,这里的树木高大无比,直逼苍穹,也许在它们的生命精神里,有着一种野性的光芒。这里吹来的是带着乡间泥土气息的、带着花木香气的风,而不是城市里高速运转的电风扇吹出来的阵阵热风。要说乡村里的宁静,也许是更多的树木带来的,更多的繁茂的庄稼林带来的。远看,乡村是被树木包围在一片绿色的海洋里。是的,走近乡村,

11、田野里是长势喜人的高过人头的包谷林,或者是一片又一片绿油油的红薯蔓,就是村头村尾也是高大的杨槐类的树木,浓荫遮蔽。难怪乡村这样宁静,恐怕都是草木们把所有的噪音都吸收了,只剩下了一片悦耳的鸟鸣与蝉唱。相比之下,可惜城市没有这样的荣光。城市有的是树木,但僵硬的路面是来来往往的车辆。城市的树木显得无能为力,爱莫能助。有水环绕的乡村更宁静,水的哗哗流动声,不仅驱散了人们一天的疲劳,而且给你精神上的审美享受。古代田园诗里的意境是能够体会到的,无论是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意境或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的描绘甚或王维的“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的画面在这里似乎都可以寻觅得到。“绿遍山原白

12、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倘若真遇到了乡村里的绵绵细雨,看着那燕子翻飞、子规啼鸣,你才会真的感觉到宁静的乡村真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在这样美妙的画境里,你真会陶醉了,不愿走出画面来。(选自诗意语文游牧心灵)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以动写静,通过描写蟋蟀的清鸣,知了的鸣叫,锦鸡的声音来衬托乡村的宁静,与写城市的声音不同,作者对乡村的声音充满了喜爱之情。 B作者热情赞扬了乡村里的树木,认为它们高大无比,与繁茂的庄稼一起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乡村宁静的美。C环境塑造心灵,宁静的乡村能够调节心灵,让人淡泊名利,容易沉浸学问,做出不凡的成就。D.本文多处引用诗文名句,这些诗句显然增强了文章的诗意境界,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假若去掉,文章表达效果上恐怕要大打折扣。12阅读全文,说说宁静的乡村美在哪里?(5分)13作者在文中交替使用“你”和“我(或我们)”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4离骚中的“_ ,_”两句说明屈原为了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去多次也决不后悔。15屈原在离骚中借先贤能够坚守正道来鼓励自己的两句是“_,_。” 16屈原在离骚中通过“_,_”两句写“我”的芬芳和光泽混杂,可纯洁的品质并没有亏损,以此表现自己的洁身自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