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阶提升同步导学案八年级第3单元第11课《短文两篇》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469100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69.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阶提升同步导学案八年级第3单元第11课《短文两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三阶提升同步导学案八年级第3单元第11课《短文两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三阶提升同步导学案八年级第3单元第11课《短文两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三阶提升同步导学案八年级第3单元第11课《短文两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三阶提升同步导学案八年级第3单元第11课《短文两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阶提升同步导学案八年级第3单元第11课《短文两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阶提升同步导学案八年级第3单元第11课《短文两篇》(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1课 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重难点答谢中书书1掌握“四时、交辉、歇、颓”等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体会作者的高雅情怀。3感知山川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记承天寺夜游1积累“念”“相与”“空明”“但”等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答谢中书书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2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记承天寺夜游1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景物描写,抒情语句的深刻内涵。要点填空知识要点1陶弘景, 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 ”。他

2、的 ,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苏轼,字 ,号 ,北宋著名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 、弟弟 合称“三苏”,均在“ ”之列。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 ,往往通过 、 、 、 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 。(答案详见“知识要点”)1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

3、了豪放词风,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2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记承天寺夜游背景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州,寓居于承天寺。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这一时期,这篇仅为80余字的短文真实地记录了苏轼当时谪居生活的一个片段。答谢中书书背景陶弘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

4、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答谢中书书1给加点的字注音。欲颓 ( ) 沉鳞 ( )能与其奇者(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晓雾

5、将歇 ( )沉鳞竞跃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一词多义。欲夕日欲颓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4古今异义古来共谈(古义: 今义:谈论)四时俱备(古义: 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 今义:休息)夕日欲颓(古义: 今义:消沉)5解释下列词语 与: ( ) 奇: ( )歇: ( ) 颓: ( )四时:( ) 夕日:( )沉鳞:( ) 欲界:( )五色交辉:( )记承天寺夜游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1)欣然起行: ( )(2)念无与为采者:( )(3)遂至承天寺: ( )(4)怀民亦未寝: ( )(5)积水空明: ( )2一词多义至:遂至承天寺。 ( )寡助之至。 ( )寻:寻张怀民。 (

6、 )未果,寻病终。( )3古今异义但(古义: 今义:但是)闲人(古义: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中庭(古义: 今义:庭子中间。)4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 ) 怀民亦未寝 ( )5特殊句式(1)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省略句解衣欲睡( )(3)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6答谢中书书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7记承天寺夜游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并用简练的话予以概括。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

7、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答谢中书书1诵读断句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8、,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其奇者。2翻译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再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自主质疑(1)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哪一个字总领全文?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

9、时候的景物? (4)写了哪些景物? (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6)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晴,当一次小导游,用“我从,看到之美,尤其是字用得好。”的句式造句。 (7)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概呢? (8)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1诵读断句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

10、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入堂屋的门户,(于是我就)欣喜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我)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淡泊闲静的人罢了。3自主质疑(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有何感受? (3)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为什么?(A丛中蛙鸣不断。B村中狗吠鸡鸣。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4)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景物描写中必然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答谢中书书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