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3.8.2 登高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458881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语文】3.8.2 登高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3.8.2 登高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3.8.2 登高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3.8.2 登高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3.8.2 登高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中语文】3.8.2 登高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语文】3.8.2 登高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8.2 登 高 教学设计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1.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2. 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有效提问,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3. 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

2、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4. 品读经典,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杜甫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1.理解诗歌的主旨,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忧国爱民之情,提高文学修养。2. 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1.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格律诗相关知识。2.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杜甫生平创作及文学成就。3.查找资料,了解写作背景。4.自读课文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一、导入:积累杜甫名句,导入新课。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白4.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

3、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蜀相6.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7.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8.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赠花卿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10.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1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1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1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14.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16.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17.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18.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

4、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19.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2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弟舍二、文学常识:1.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

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有杜少陵集。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为“诗学宗师”“诗圣”。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曾自负地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杜甫一生却在苦难和穷困中度过,这使他更接地气,“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人生的痛苦和民众的疾苦,增添了他内心的辛酸苦累和伤感,忧国忧民的情绪。2. 律诗

6、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三、写作背景1.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

7、(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2. 名家点评:宋杨万里诚斋诗话:“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一联蜂腰,后一联鹤膝。明

8、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变。昔人谓两联俱可裁去二字,试思“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成何语耶?好在“无边”“不尽”“万里”“百年”。四、内容研读:(一)整体感知: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翻译全诗。明确:白话译文: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二)诵读体味:范读、指名朗读、自由朗读相结合,把握节奏,画出朗读节奏,体味情感。明确:朗读节奏登高风急/天高/猿

9、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三)鉴赏结构:思考,自由朗读诗歌,思考,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是哪个字?这首诗可分为几层?哪几句是写景?哪几句抒情? 明确: 感情字:悲层次:全诗分两层: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描绘了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秋景。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长年飘泊的孤苦愁绪。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

10、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四)赏析前四句1.找出诗中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表现出杜甫诗歌语言的什么特点?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 诗歌意象及对应特点:风急天高猿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落木萧萧 长江滚滚语言特点:精炼。意境:描摹出了一幅秋风萧萧,万木凋零,江水滔滔,落叶飘飘,鸟鸣猿哀秋肃临天下的秋景图。意境特点: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2.思考,你认为这四句诗中哪个字或词语用的好?为什么?(可从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的角度分析)明确:示例: 急首先,秋天本来是个容易刮风的季节,而江边的风要比其他地方的风要大得多,江边高处的风就更大,再

11、加上诗人年老多病,当然会感到秋风特别猛烈,所以,用了一个“急”字,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季节的特点。其次,这个“急”字,还寄予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秋风本来就是凉的,江边高处的风就会特别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彻透骨。这种寒凉,不仅是诗人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高秋的天空是高远的,明澈的。对于心情好的人来说,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感觉,对于像杜甫这样一位被家愁国难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老人来说,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所以,一个“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哀猿鸣凄切,有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

12、,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渚清“渚”是江中的小洲,站在高处朝下看,水中的沙洲显得既小又空,在萧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白“白”是冷色调,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那种凄凉的情感。回“回”字写出了鸟在风中吃力地盘旋,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战乱年代,诗人却有家难归,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无边、萧萧下此句写山景。“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也不能不让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想到自己和这黄叶一样,快要结束的短暂的一生,是多么的悲凉啊!这写出了秋景的萧索。不尽、滚滚此句写江景。“不尽”写出了

13、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永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显得短暂。3.小结前四句: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登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的基调。对仗工稳,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颔联从大处落笔,仰头写山景: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写江景: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14、。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而又高昂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历来被视为千古佳句。(五)鉴赏后四句1.思考,这四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万里”指远离故乡;“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

15、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致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2.小结后四句: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横写“万里悲秋常作客”,再纵说“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横一纵,承上启下,点出了全诗感时伤世、羁旅飘沦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极为沉郁顿挫。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说:“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可见诗人内心深处是何等的愁苦沉痛。尾联两句是悲叹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写诗人备尝艰难之苦,白发丛生;对句写自己困顿潦倒,疾病缠身。国难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艰难”,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全诗就在这忧愤无奈的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