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课堂设计导问课件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443113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PPTX 页数:13 大小:1,020.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课堂设计导问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荷塘月色》课堂设计导问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荷塘月色》课堂设计导问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荷塘月色》课堂设计导问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荷塘月色》课堂设计导问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课堂设计导问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课堂设计导问课件(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荷塘月色,朱自清,从音乐美、色彩美、修辞美三方面对文本进行阅读,画出你认为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并且进行赏析。(小组交流自学内容从三方面汇总本组自学成果),音乐美,(一)句式整齐却不呆板不雷同 如:“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荷塘月色作者描写天上的满月,由于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而不能“朗照”的夜景时,就用了对偶句式“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如果仅把淡云遮月描写成“小睡”,而不用“酣眠”与之相对,其艺术效果就不会这样强烈。 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荷塘月色作者十分巧妙地把四个排比分成两部分

2、,一方面适应了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雷同。第三句中没用“我”字,使句子精炼而不杂沓,匀称而不呆板。,(二)长短句相间如音乐之节奏变化,绿这段的句子是一短一长,一短两长,一短一长,两短一长。这种节奏起伏很具美感。 如“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淡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春中“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牦,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排比的修辞手法,长短句相间与整齐中又有变化,不仅是得文

3、字有了节奏感,也突出了作者想要描写的对象的特点。 匆匆在长短句的变化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 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如今又到了哪里呢?”,音乐美,(一)朱自清运用色彩的基调是淡雅的,很少用浓墨重彩。,荷塘月色整个景物描写就是以淡雅的月色为背景的,突出了月下荷塘的清冷,静寂。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泛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朱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但淡淡的

4、冷色,不能朗照的云。 春的色彩虽鲜艳但却不奢华: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雪。” “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二)在色彩的描写上,运用对比的手法。,朱自清对散文的色彩描写表现在写景状物之时,常常能运用独到的眼光捕捉独特的瞬间。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进行色彩描写,给人以新奇之美感。 在背影一文中,作者自然巧妙地用冷暖色相比。 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

5、难。”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父亲的黑帽,黑大马褂,深青色的棉袍,颜色都是深而冷的,隐隐地露出了当时的悲伤,惨淡之情。接着,作者在全文中安排了一个唯一的亮色“朱红”。在对比中,红红的桔子异常突出,恰似父亲那颗赤红的爱心。在家遭不幸,祸不单行,父子离别之际,这红色的反衬,增加了凄凉的色彩,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令人潸然泪下。,音乐美,1比喻的大量使用,“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塘月色 一组新奇的比喻,把荷花描绘得圆润有光泽,显得那么娇美、洁白。一个平凡而荒凉的荷花塘,到

6、了朱自清的笔下就被描画成一个令人目眩神摇的境界,显得那么秀丽迷人。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塘月色作者在写荷叶时,把“高出水面田田的叶子”比成“亭亭的舞女的裙”,不仅写出了荷叶之“态”、之“色”,也赋予荷叶以情,似乎荷叶就要翩翩起舞了。,2通感和联想的连用,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从表面上看,这些比喻都没有合常理。“清香”怎么会像“歌声”呢?月光下的“荷塘”像一“梦”,也

7、令人惊讶。 把“光与影”比喻成“名曲”,更使人觉新奇。但读者如果仔细揣度一番,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生妙笔的神奇之处。以第一句为例:“清香”是断断续续的,“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也是隐隐约约的,这两者都有幽雅迷离、疏忽飘渺的韵致,作者抓住的正是两者的神似之处。因此,这些通感手法的运用,在“无理”之中蕴涵着者匠心独运的精妙。作者是运用通感和比喻的手法造成感觉的转化,创造出鲜明的形象美。但感觉的移动是联想所起的作用,正是联想把沁人心脾的荷香同悠扬飘渺的歌声联系起来;把光影朦胧的月色与小提琴的美妙琴声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较高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享受。,通过这节课的阅读,我们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感受到了他作为语言大师的魅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继承了古代文学作品讲究音乐美的传统,每一篇散文,都是优美的乐曲,诵读起来都如行云流水一般,或一咏三叹,或回环往复,或一泻千里,每一个字、词、语句,都是跳宕的充满灵性的音符。朱自清先生是语言大师,他善于运用色彩的搭配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他的修辞艺术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出神入化。课下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朱自清散文,领略大师的风采。,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