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通用培训}良好心理素质养成与心理辅导技能培训讲义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5380844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PDF 页数:59 大小:928.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通用培训}良好心理素质养成与心理辅导技能培训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企业通用培训}良好心理素质养成与心理辅导技能培训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企业通用培训}良好心理素质养成与心理辅导技能培训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企业通用培训}良好心理素质养成与心理辅导技能培训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企业通用培训}良好心理素质养成与心理辅导技能培训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通用培训}良好心理素质养成与心理辅导技能培训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通用培训}良好心理素质养成与心理辅导技能培训讲义(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通用培训良好心理素质 养成与心理辅导技能培训讲义 企业通用培训良好心理素质 养成与心理辅导技能培训讲义 教师/ /企业培训师 职业技能训练 良好心理素质养成与心理 辅导技能训练 精品课程 教师要完成教书育人的艰巨任务,真正担当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 不但要具备基本的业务技能,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和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 一方面,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乐观地面对生 活,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另一方 面,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要有一定心理辅导能力,当学生面临心理困惑 时教师要能理解和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教师要 重

2、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识与自我调节的方法,确保自身 的心理健康;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一定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 练方法,促成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一节科学的健康观念 关于健康内涵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正在发生着极大 的变化,那种认为只要身体没有疾病、生理机能正常就是等于健康的观念正在被一种“立 体健康观”所替代,即健康应由心理尺度、医学尺度和社会尺度来评价,健康的概念已从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走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1948 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健 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

3、好状态或完全安宁。 并提出了健康的十条标准: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 不感到过分紧张;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善于休息, 睡眠良好;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能够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 染病;体重得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反应敏锐,眼睛明亮, 眼睑不发炎;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牙龈颜色正常;头发有光泽、 无头屑;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匀称。11 11黄希庭主编:心理学与人生,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由这十条标准可以看出,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二者相互影响,相辅 相成,缺一不可。1

4、989 年 WHO 又将健康的概念补充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社 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对于正在成长发展中的青少年学生而言,身体健康固然 重要,但心理健康更有着其突出的地位。“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的理念正在被越来越 多的人所接受。从对健康这一概念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为了实现完满康宁的健康状态不 仅要讲究生理卫生,还要讲究心理卫生,那么,准确地认识心理健康的内涵和标准,有 意识地规划、调整自己的心理发展,主动改善心理健康状态,就成了健康心理学研究的 首要问题。 其实,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心理学家荣格就曾经提醒人们,要防止远比自然灾害 更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他认为,随着人们对外部空间

5、的拓展,人们对心灵的提 升却停止了;人们在智力方面收获过剩,心灵方面却沦丧殆尽。精神生活的深度不安折 磨着现代社会中最敏感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在学习、生活、 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问题,苦闷、孤独、焦虑、冷漠甚至精神崩溃,自 杀、杀人等恶性事件频频发生,马加爵事件更是发人深思,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世 纪性”的问题,抑郁症就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世纪病”。 第二节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心理健康(mentalhealth)的概念是由心理卫生(mentalhygiene) 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 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

6、究心理健康的学问。 近代心理卫生运动是本世纪初美国人比尔斯倡导的。他毕业于耶鲁大学,其兄患癫 痫症,他害怕自己也患此病,整日忧心忡忡,精神失常而自杀,得救后被送进了精神病 院。住院三年期间,他亲眼目睹了精神病人所遭受的种种冷漠与非人的生活以及社会对 精神病人的误解、歧视和偏见,不胜悲愤。出院后他将自己在精神病院的生活与感悟写 成自觉的心(AMindThatFondItself),于 1908 年 3 月出版。得到美国著名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高度评价和支持。1908 年 5 月由比尔斯发起,成立了“康涅狄 格洲心理卫生协会”。这就是全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发起人除比尔斯本人外,还有 大学教

7、授、医生、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教会牧师审判官、律师、社会工作者以及康 复的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此协会工作的目标,有下列五项;保持心理健康;防止 心理疾病;提高精神患者的待遇;普及关于心理疾病的正确知识;与心理卫生有 关的机构合作。其活动的对象已扩展到了整个社会,从而奠定了心理卫生的坚实基础 22。 经比尔斯和同行们的继续努力,于 1909 年 2 月成立了“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 1917 年全国总会出版的心理卫生季刊为科普读物,宣传心理卫生常识,流传很广, 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各种不定斯刊物和小册子,供群众免费阅览。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1946 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

8、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 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33 精神医学者孟尼格尔(KarlMenninger)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 间具有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感,或是能愉 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俱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 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44 心理卫生学者阿可夫(AbrArkoff)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具备:“有价值心质”的人, 即:有幸福感;和谐(指在情绪平衡,以及欲望与环境之间协调);自尊感(包 含自我了解,自我认同,自我接纳与自我评价);个人成长(潜能充分

9、发展);个 人成熟(个人发展达到该年龄应有的行为);个人统整性(能有效发挥其理智判断力 及意识控制力,积极主动,能应变);保持与环境的良好接触;从环境中自我独立 (独立自主,自由而自律);有效适应环境。55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来定义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 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 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顺应 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22黄希庭、郑涌等著: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33郑日昌主编:大学生心理诊断,

10、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44章志光,赵玲编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55段鑫星,赵玲编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946 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身体、智力以及情感 十分调和;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 活。66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有充分的 自我安全感;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能与周围环境保持良 好的接触;生活的理想切合实际;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 学习;能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

11、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在不 违背团体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能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适度满 足个人的基本需求。77 台湾学者王沂钊历经多年的研究,认识到唯有健康的心理,才会有健康的生活习惯 与身体的健康,能在社会上保持较高的效能,而提出以下六项衡量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 准则:要有工作而且乐于工作(这是人性最高的心理需求和快乐的来源);要有朋 友而且乐于与他人交往(透过与人分享心情,体会爱的幸福感,能够稳定情绪)要适 当的了解自己并且悦纳自己;能客观地评估他人与认可他人;能与现实环境维持良 好的接触;经常保持满意的心情。 台湾学者黄坚厚在 1982 年提出了衡量心理健康的四条标准:

12、乐于工作,能在工作中 发挥智慧和能力,以获取成就和满足;乐于与人交往,能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与人 相处时正面态度多于反面态度;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和悦纳的态度;能与环境保持良 好的接触,并能运用有效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以上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的理解,角度有所不同,但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其 实,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概念,从不健康到健康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正常与异常是相对 的,不像生理健康那样具有精确的、易于度量的指标。人的心理健康可以从相对不健康 变得健康,也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 是固定不变的。目前公认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正

13、常。智力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前提,心理健康的人能在工 作中保持好奇心、求知欲,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 获得成就。 66贾晓明,陶恒著:大学生心理健康走向和谐与适应,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年 77周家华,王金凤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2、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能对自己的优缺点作恰当的评价, 不苛求自己,生活的目标和理想切合实际,对自己基本感到满意,很少自责、自卑、自 我否定,心理相对平衡。 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情绪 状态总是占优势的,虽然也免不

14、了因挫折和不幸产生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 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善于适度地表达、调节 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 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心境积极乐观。 4、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乐意与人交往,与人为善,对他人充满理解、同 情、尊重、关心和帮助,有良好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并能在其中分享快乐,分担痛苦, 社会支持系统强而有力。 5、独立、自主、有责任心。对周围的人与事均有独立自主的见解,不盲从,热爱并 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学习、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并能在负责的工作中体验生活的充 实和自己存在的价值。 6、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

15、力。能正确地认识环境和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能保持与 环境的良好接触,善于将自己融入到不同的环境中,是自己的心理需要与社会协调统一, 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第三节心理问题及其类型 一、什么是“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的标准为我们的对心理健康的追求指明了方向。但对于自己是否存在心理问 题,很多人还不能把握。心理问题通常指所有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的情形。心理的“正常” 和“异常”之间没有明确和绝对的界限。一般认为,人的心理及行为是一个由“正常”逐 渐向“异常”、有量变到质变,并且相互依存的连续带。因此,生活在现实中的每个人都 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即人的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

16、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二、心理问题的类型 根据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通常把它分为心理困忧、心理障碍和精神病。88 88心理素质:成功人生的基础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组织 编写 2005 年版 北京出版社 (一)心理困忧。主要发生在正常人身上,不可能延续很长时间,没有对正常生活造成多 少影响的心理紊乱叫心理问题。如:适应、应激、婚姻家庭、人际关系、考试焦虑、升学 就业问题等,它是心理咨询所要解决的主要对象。 (二)心理障碍。主要指神经症、人格异常和性心理障碍等轻度心理失调。 神经症是一组由精神因素造成的非气质性的大脑神经机能轻度失调的心理疾病。如: 神经衰弱、焦虑症、歇斯底里症、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人格解体综合症、疑病症等。 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的 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主要包括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样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癔症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等。 性心理障碍也称性行为变态,是指与生殖活动没有直接关系,以异常行为作为性满足 主要方式的一组性行为障碍的总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