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369178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课件(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意义和议题,意义: 农民是中国最大的人口群体,农民的安居乐业事关农民生活和整个社会稳定。 中国农业承载的人口过多,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之一在于减少农民。 议题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模型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与政策,第一节 二元经济模型,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illiam Lewis)发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开创了对不发达经济的二元结构分析。 他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假设,发展中国家存在“二元经济”(Dual Economy):先进但弱小的现代工业部门与庞大但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 经济发展依赖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传统农业部

2、门则为此提供丰富和廉价的“无限劳动供给”。,二、说明,“无限”的含义:“最低生存费用”决定了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是一种“不变制度工资”,在这个工资水平上,现代工业部门能够得到它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进一步的说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劳动力丰富,新增劳动力以“自然就业”的形式进入生产。 农村总是按总人口平均分配总产量,维持自己和家庭最低限度的生存消费“最低生存费用” (图5-1射线OF上的斜率)。 传统的农业部门没有资本,土地有限,根据边际生产率递减原理,有一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低至零,即“零值劳动力”(图5-1L2L3),是多余的。 一部分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虽然大于零,但小于

3、最低生存费用,这部分劳动力也是多余的“伪装的失业(图5-1L1L2)。,总产量曲线(TP)与边际产量曲线(MP),MP是TP上点的切线的斜率。,图5-1“零值劳动力”(L2L3);“伪装的失业(L1L2),经济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工业部门积累资本,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发展和壮大现代工业部门。 另一方面,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自身提高效率。 经济发展的结果:“异质的”二元经济转变为“同质”的一元经济。,二元经济模型(图5-2),三,工业化与城市化,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基本含义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内容,也是现代化的过程。 工业化:指现代工业部门发展壮大,在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

4、的过程。一般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工业化率)衡量。 城市化: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口和社会生产力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市化率)衡量。,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 工业化引致人口和生产力向城市聚集。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推动器”: 城市为工业提供规模和廉价的基础设施服务。,一个经典说明: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钱纳里和塞尔昆“多国发展模型”,3,城市化滞后与超城市化,城市化滞后,是指城市化发展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水平型滞后,表现为农业劳动力和人口转变为工业和城市人口滞后于工业发展,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不对称;

5、二是功能型滞后,表现为城市规模和结构不协调,不能为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 超城市化,指城市膨胀超过了现代部门提供的就业和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城市病”)。,第二节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一,计划经济时期 吸取农业剩余积累工业化资金,阻止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极其微弱。 1952-1978年,26年间我国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份额由45.4%下降到20.4%,年平均下降3%,而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由83.5%下降到70.5%,年平均下降仅0.5%。 1978年我国第二产业占GDP48.2%达到“半工业化国家”,但农业劳动力份额高达70.5%却是农业大国。,二、

6、改革以来:8090年代,1,转移数量 农民有了择业自由,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呈加速趋势。 改革20多年,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量1.5亿左右,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份额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1999年的50.1%(至今差不多是这个水平)。 2003年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1.7亿,约占农村劳动力总量32%,占全国二三产业从业人员55.4%,2、转移模式: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the pattern of both peasants and workers,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呈明显的封闭性:农村内部转移,80%以上是转移到农村非农产业。 农

7、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行业上高度集中,主要转入农村工业部门。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浓厚的兼业色彩。,3, “离土不离乡” 模式的历史意义,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不同于经典的刘易斯模式,着力点在农村,发展农村工业和农村城镇,被称为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这是一个创举:开辟了第二条道路。,“离土不离乡”模式的历史合理性,首先,适应了城乡分割的社会经济体制 其次,就业“门槛”低,易于解决资金,并最大限度地以劳动代替资金。 最后,农民可以兼营农业。,4,“离土不离乡”模式的弊端,割裂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具体: 农村工业分散发展,村村冒烟,家家办厂。 小城镇数量多,经济

8、功能差,是放大的村落。,农村工业分散化发展,1992年,全国乡镇企业集聚在县城的仅占1%,在建制镇的占7%,在集镇的占12%,其余80%分散在自然村落。 90年代后期状况没有根本好转。,小城镇的落后,小城镇主要指县以下的建制镇和乡镇,以及少数非乡政府所在地的乡镇(集镇)。 数量多。1978年我国乡镇52534个,其中建制镇2176个,占4.1%。2002年乡镇总数39054个,其中建制镇19811个,占50.7%。 城区面积小。1996年全国平均每个镇区面积2.2平方公里。 聚集人口少。2000年全国建制镇平均非农业人口6871人,很多在2000人以下 。 服务功能差。城镇规模太小,难以形成合

9、理的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规模。,“农村病”,“马路经济”:街道就是穿镇而过的公路,以路为街,以街当市,日出而聚,日高而散,停留在赶集水平。 “空城计:非农业人口少,工商业不旺,平时冷冷清清,农忙时甚至不见人影。 放大的村落:经济功能很差,远看像城市,近看是农村。,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比较:钱纳里和塞尔昆“多国发展模型”,城市化滞后的后果,首先,削弱对工业化支持。 其次,削弱了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份额13.1%,而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高达50%。 最后,延缓了现代化的进程,三、近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转移特点 1,转移量平稳增长 19921

10、995年年均转移540万人左右;19951997年年均转移360万人左右;19982004年年均转移380万人左右;预计今后几年年均转移400500万人左右 2,中西部地区是主要输出地 2004年外出劳动力占全部农村劳动力%江西46.0%,福建41.5%,安徽34.4%,重庆31.3%,河南30.0%,湖北29.9%,四川29.0%。 以上9省占全部外出劳动力71.3%,3,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较高 以年轻人为主:2002年平均33.4岁,2004年平均30.1岁; 初中和高中学历为主: 2004年分别占63.3%,12.1% 4,女性劳动力比重不断提高 2002年占29.9%;2004年占3

11、4.6% 5,县域经济为主 2004年,转移到县占65%,地级以上城市占35%。 在县域经济中,转移到县级市占12.4%,建制镇占6.6%,乡镇地域占81%。 在城级以上城市中,转移到直辖市占17%,省会城市占34%,地级市49%。,6,跨省转移地主要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2003年,广东占10.1%,北京占4.2%,江苏占4.0%,上海占3.2%,浙江福建占3.0% 7,就业主要在第三产业 2004年,转移到第二产业占40%,第三产业占60% 8,转移的组织性有所增强 2004年,亲友熟人介绍占56.8%,自己碰运气占17.5%(比上年下降);市场中介组织组织占14.0%,用人单位招聘占1

12、1.7%(比上年提高) 本节参阅:课题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用对策,中国农村经济,2005(8),(二)主要问题,1,城乡二元体制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 转移劳动力成为游离于城乡之间的“两栖人口”:一方面,转移劳动力不能成为城市人;另一方面,农民割不断与土地的“脐带”。 主要体制障碍: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居住;医疗;失业;养老),2,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 太低的工资水平;恶劣的工作条件;过长的工作时间;拖欠工资;甚至缺乏基本的人身安全保障;社会管理缺失。 3,农民工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农民工文化素质低,主要从事简单和繁重的体力劳动(建筑、搬运、矿

13、山、餐饮)。,第三节 新世纪新思路,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估计韩纪江: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5期,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改变“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模式,走城乡统筹发展的道路 ,加快改革城乡二元体制。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二、三产业就业46.5%,第二产业占57.6%,建筑业占80%)。要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对农民工歧视性政策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流动。城市政府要把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要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农民工权益。要制定更加积极的

14、政策,鼓励农民流动。,三,具体政策措施,1,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各种准入限制,一视同仁,平等竞争。 2,取消专门面向外出农民工的就业证明,简化手续。 3,清理整顿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乱收费。 4,保障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5,在公共卫生领域给农民工市民待遇。 6,规范企业用工制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7,做好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 8,将农民工的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 9,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就业和定居的条件。 10,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参阅:韩俊:棋子,边缘人,产业工人,农业经济问题,2004(8),讨论,议题 青年农民工问题 女性农民工问题 农业劳动力剩余与民工荒 方法: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 每个班选2个发言人,发言10分钟,补充3分钟 每个班选1个评论员,评论5分钟 成绩 评选优秀发言人和优秀评论员,加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