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2020年九月).pptx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5363257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PPTX 页数:23 大小:147.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2020年九月).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2020年九月).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2020年九月).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2020年九月).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2020年九月).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2020年九月).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2020年九月).pptx(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海 无 涯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过从学生喜欢的 课本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然后通过组织学生实践操作,帮助学 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 的宽,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 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我叫孩子准备好了要用的学具,曲别 针和一角的硬币 7 个。课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用 不同的长度作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的

2、长度,接着又用不同的长度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 的长度。在这一个活动中有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直尺去测量课桌的长,然 后再用曲别针去测量数学书的宽。显然教材设计者充分考虑教具的实用性,让孩子能够比较 方便。而且是为了让学生的比较容易进行比较,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的。但是孩子在测量课桌 的长的时候,由于学生用的尺子长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但是这一活动 恰恰又让学生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 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不轻松。而且,每次总有个 别学生不带学具,不认真听操作要求,这也是个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

3、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 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的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 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 手能力。 这是一节实践性较强的活动课。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如:设计了观察直尺,利用学生 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认识 1 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

4、次让学生在直尺上 找出 1 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 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 1 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牙齿、 开关、纽扣、小奖品的宽度等等,我想对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 用手势比划出 1 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1,2,学 海 无 涯 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 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今天课堂上学生都用 “把物品左端对准 0 刻度,右端对着刻度

5、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 确的测量方法。在这里我让学生比较了两种不同的量法,学生认为第 2 种量法从刻度 3 量起 比较麻烦,要数或者要算。但也是可以的,我想体现方法多样化,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在量 一量,填一填这个活动中,留给学生很大的实践空间,既让学生测量已知物体的长度,又让 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物体来测量它的长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达到了在玩中 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 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利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 准“0”刻度。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

6、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 的程度,同时也要对少数落后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对于这节课中涉及的估测内容学生们完 成得不好,估测能力差,大部分学生是靠用尺子量来完成估算习题的,比较依赖测量工具。 我必须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还有一个不足之 处是第二种方法也是一句话带过,有的没有掌握好。,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了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整节课下来,我感觉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需要 值得自己反思和借鉴。 1、情境的创设由生活中的乘车问题导入,数学源于生活,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处境生 情,以乘车情境作为导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通过自己

7、的独立思考,同位 的交流,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由于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很显然提出的乘 车方法也就很多,但针对这节课的设计,我只是选择了其中的一组方案进行学习。情境的导 入,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2、探索新知由乘车方案入手,让学生尝试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对于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口算的方法、摆 小棒的方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课堂上孩子们基本上应用了口 算的方法,只有几个孩子用了列竖式的方法进行了计算,针对孩子的做题方法,只是让孩子 展示了口算的算理,对于笔算,指了一名学生进行了板演,此时让孩子认

8、真观察孩子的笔算 方法和过程,并且让板书的学生说了自己计算的过程。此时的我,有了新的想法,立标课有 一定的模式,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竖式的写法也是一种模式,学生的第一感觉非常重要, 所以在教学竖式的写法时,我在黑板上进行了板演,让孩子们接触模式般的印象。 3、展示交流根据板书的竖式,但对于如何计算,便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孩子,先让学生 同位之间交流算法,然后学生展示,在展示的时候,有的学生从个位算起,有的学生从十位 算起,对于这些竖式的计算方法,我并没有提示孩子非得从个位加起不行,而是给学生留有 了下一步学习进位加法的计算空间。在教学进位加法时,学生对于从个位加还是从十位加产 生了疑问,有的学生

9、说,从十位加好,有的学生说从个位加好,并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从十 位加太麻烦了,个位进的 1 要加上,还得把十位上的数再擦掉,不如从个位加起方便。给予 学生所说,学生进行了练习,从中体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3,学 海 无 涯 4、巩固练习以基本的笔算开始,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笔算 算理的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 加法。设计这节课时,我觉得依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自主 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用小棒、计数器、凑十法都在我的预 料之中,但是用竖

10、式计算出现的几种情况,我真没有预料到。 这就是新旧课程的不同之处!使用旧教材这部分知识时,大多数学生是按照教师的要求 一步一步来进行操作,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学会、记住计算的方法。整个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新授 10 分钟结束,剩余 30 分钟就进行各项,在反复的练习和强化中,学生的计算终于 有了较高的正确率。而本节课,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用了大约 25 分钟,只有 15 分钟的练习时间,一节课结束,全班计算正确率竟达到 99!而且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 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比较前后教学的差异,我认为教师在使用新教材,实施新课程的 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

11、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 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 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 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的机会,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让学生自 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 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 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正确 的方法、答案。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数学课程标准指

12、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 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听讲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上处于一种 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所要求的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 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 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本节课就注 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小组讨论中,有机会 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

13、互启 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目标主要是: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的能力。2、引导学生学习由旧知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方法,向新知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 方法进行知识迁移,进而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该课按照自己的设计比较圆满的 完成了。 数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如:严谨的思维习惯、扎实的解题作业习惯等。 这是我以前没有意识到的。在学习完笔算减法的方法后,我让学生比较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与,4,学 海 无 涯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相同点,却没有比较不同点

14、,这不能说不是个遗憾,因为有的 孩子是容易不看加减号的,一个数位上加,另一个数位上减。 在本节课中我采取了一次学生合作学习,但放在练习环节,如果放到学习例题时,效果 应该更好。课中小结时不要过于放开,应对从哪一位算起给与一个规范的说法:笔算时从个 位算起! 我对主体部分的钻研比较注重,对练习的处理相对毛躁,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做, 然后及时面批,缺乏对习题的对比引导。如 98-80=和 98-8=,如果不拎出来让孩子们比一比, 这个习题资源就浪费掉了。对练习形式的处理也不够灵活,只是直接用了书上的,在该 课快结束时插入一些变化题型,可以一扫孩子们的疲倦,再次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两位数减两位数

15、退位笔算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 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笔算 (包括不进位和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 100 以内笔算减 法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讲授 新知识前充分复习了旧知识,出示了一些十几减几的口算,学生直接抢答,从而从认知上、 思维上让学生做好准备。在新知识的传授中,当学生自主得出算式“5618=-”后,继续 向学生提出质疑“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不退位减法个位上 6 减 2 是够减的,可今天这道题个

16、位 上 6 减 8 不够减,怎么办?”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新知,并且通 过学具的操作与演示,对重点和难点进行层层突破。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我认为我们教师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 法。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相信学生,承认学 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5618=”该怎样计算,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实践操作去 发现方法。在合作、交流、汇报自己的方法中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达到互相启发、共同 进步的目的。列竖式计算学生也出现了不同的思路,我再次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发 现,整个教学过程都突出了学生经历、参与、探讨的过程。 学生出现的问题: 个别学生相同数位对不齐。这几个学生要进行单独辅导,让他们认清数位,知道数位 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个位不够减,知道从“十位退一”,在个位上加十再减,但是计算十位和十位相减时, 学生不把借的“一个十”给还上再减,致使整个计算结 果多了十。 个别学生在列竖式时,落写减号,等号后的得数忘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