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45362545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说明: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主观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第卷选择题(48分)1. 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A. 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B. 凸显出两人不同的阶级立场C. 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D. 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答案】C【解析】由材料“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根

2、据材料“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观点。因此材料反映了两人不同的人生追求,故C项正确. 孔子与老子所处时代相同,故A项错误;孔子和老子都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都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排除BD.点睛:本题需要掌握孔子与老子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对“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的分析理解,结合孔子与老子所处时代和思想主张即可得出答案。2. 战国时期某思想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下列言论与之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B.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C.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

3、弱生于强D.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答案】D【解析】据材料“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法家思想的内容。“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属于墨家思想,故A选项错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也属于墨家思想,故B选项错误;“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属于兵家思想,故C选项错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属于法家思想,故D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学生熟练掌握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重点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对于兵家、阴阳五行家等主张思想也应该有所涉及,据此再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判断,可以得出正确答案。3. 墨子曾提出:“譬如

4、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同掀),然后墙成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这表明墨子主张A. 房屋建筑应该遵循基本规律B. 社会各阶层应相互合作C. 国家应加快生产金属工具D. 国家建设应各尽其才【答案】D【解析】“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同掀),然后墙成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墨子意在说明国家建设应各尽其才,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A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墨子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墨子主张国家应加快生产金属工具的信息,排除C。4.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齐地阴阳、道家、儒学相当发达,楚

5、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这反映了A. 学术思想的地域性B. 儒学正统地位衰落C. 北方文学发展缓慢D. 秦国学术水平落后【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域主导的学术思想不同,故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思想才成为正统,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北方学术思想发达,但不能说明文学发展缓慢,故C项错误;秦国学习三晋文化,且材料未展示不同地区文化发展程度,故D项错误。点睛:这一题用新情境、新材料引导学生得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不仅仅是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进行争鸣,其实同时还有各家之间在辩难的同时,对彼此观点的吸收和融合,所以百家争鸣时期碰撞、交

6、流与融合有机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基础之上,出现了明显的地域特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5. 凯伦阿姆斯特朗在轴心时代一文中认为:800 BC年至200 BC年之间,尤其是600 BC300 BC间是人类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古希腊的先哲和中国先秦百家诸子几乎同时都把关注的目标转向了A. 宗教神学B. 自然哲学C. 社会现实D. 民主与科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提及的时间段(公元前600公元前300年),这在西方属于希腊先哲最早的自然学派和智者学派的活跃时期,在古代东方的中国,这属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无论是孔孟儒学的“仁”还

7、是墨家的“非攻”“尚贤”,这些东西方的思想先哲们无不都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社会现实方面,关注人和人类社会。故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6. 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该材料A. 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B. 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C. 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D. 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地、君臣、阴阳、夫妇、春夏、父子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故D选项正确;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没有反映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故A选项错误;材料

8、也未涉及儒学的民本思想,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伦理纲常思想,不是强调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故C选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最关键的信息“天地、君臣、阴阳、夫妇、春夏、父子”,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伦理纲常思想强调以上概念关系,据此即可正确判断。7. 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B. 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C. 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D. 政治与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答案】A【解析】由关于神灭论引发争论和“朝廷始终没

9、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说明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故选A;结合所学,西汉起,儒学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排除B;由材料“神灭论反对佛教”,不能佐证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排除C;材料“梁武帝亲自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表明政治与学术之间存在矛盾,排除D。8. 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在儒学发展史上,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应该是A. 宗法制度逐步瓦解B. 程朱理学日渐兴起C. 科举制度开始创立D. 吸收糅合诸子学说【答案】B9. 王阳明与友人的书信中说:“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

10、而已。”他有感于“世衰俗降”,发出“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慨叹,遂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的心学论题。据此可知其心学理论A. 核心是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B. 根植于小农经济主导的社会现实C. 主旨是培养君子道德端其志向D. 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答案】C【解析】由材料“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 “心即理”和“致良知”,可见王阳明的心学主张道德良知的重要地位,故选C;心学没有强调认识与实践的问题,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小农经济主导的历史背景,排除B;材料没有从哲学的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排除D。10. 顾炎武在亭林余集三朝纪事网文序中指出:“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

11、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这反映的精神实质是A. 民贵君轻B. 天人感应C. 人皆有私D. 经世致用【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的“当求实学”“天文地理兵农不可不熟究”可知,顾炎武旨在强调实学和对社会实际的研究,这反映了经世致用的思想,D 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天人关系,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人的本性问题,排除C。11. 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由此推断A. 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B. 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C. 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D. 专制统治的

12、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答案】A【解析】据材料“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进行天文观测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元朝政府对天文观测的重视与支持政策,说明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故A项正确;“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元朝专制统治的强化,也不能说明专制统治阻碍了科技的发展,故D项错误。故选A。12. 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表明宋朝A. 儒学得到了较大发展B. 技术革新推

13、动文化发展C. 政府十分重视士大夫D. 儒者地位得以迅速提高【答案】B【解析】据材料“盖传写不给,今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故B选项正确;当时儒学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印刷术的发明,故A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十分重视士大夫,故C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印刷术的发明的作用,不是儒者地位得以迅速提高,故D选项错误。故选B。13. 以下图表内容为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部分)。它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遗产项名称批准时间传统桑蚕织技艺2009年10月宣纸传统制作技艺2009年10月雕版印刷技艺200

14、9年10月中医针灸2010年11月中国珠算2013年12月二十四节气2016年11月A. 技艺先进B. 实用性强C. 体系完整D. 注重实验【答案】B【解析】从图表科技项目可知,都与现实社会实践密切相关,注重实用,故B项正确;A项不适合二十四节气、珠算,故排除;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体系完整”,也不符合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故排除C;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不注重实验,故排除D。14. 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A. 汉字重意境的特征B. 各地文字完全一致C. 中国语言的多样性D. 中

15、华文化的内聚性【答案】D【解析】题干强调的是汉字的作用而不是特点,排除AC;B项“完全”说法太绝对;根据“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可知汉字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内聚性,D正确。15.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从唐末经五代到宋初,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出现平民主义倾向。”能印证该变化的是A. 科技的发展B. 儒学的复兴C. 外贸的兴盛D. 宋词的繁荣【答案】D【解析】 由材料“从唐末经五代到宋初开始出现平民主义倾向”,可见,选项应该能体现反映市民阶层知趣的文化现象。结合所学,随着商业和城市的繁荣,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宋词得到繁荣,故选D;A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无必然联系,排除;儒学的复兴是士大夫为适应统治的需要,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无关,排除B;外贸的兴盛与市民阶层的壮大无关,排除C。16. “他们并不把事情本身认作有效准,而是把事情归结到感觉上面,以感觉为最后因由。”“他们”指A. 智者学派B. 文艺复兴者C. 宗教改革者D. 启蒙运动者【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