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医学)医学人文与职业精神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5362112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医学)医学人文与职业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优质医学)医学人文与职业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优质医学)医学人文与职业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优质医学)医学人文与职业精神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优质医学)医学人文与职业精神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质医学)医学人文与职业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医学)医学人文与职业精神(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医学人文与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的冰山底座,2,疾病体验对于医生心灵的洗涤1,疾苦体验与咀嚼的丰富细节,超越了教科书和执业经历中的感知,对疾病自我认知的突破。 疾病叙事揭示了生物医学视域之外的社会关系的震荡与破裂:疾病角色的罪感萌生(连累他人与家人),家人、同事、朋友心态与姿态的改变(过度关注、零度诊疗,厌恶、躲避、虚伪、欺瞒)。对社会支撑(心理倾诉、灵魂安抚)的渴望 开掘出疾病关注之外的生命(职业)信心、信念的崩解,对生命未来的失望与绝望。生命坦荡、豁达的稀缺。 凸显出更丰富的个体死亡想象:如死亡逼近的读秒感,死亡恐惧与重生渴求、现世眷恋。,3,疾病体验对于医生心灵的洗涤2,撞击出医生对医学

2、功能、技术价值,医生角色、医院服务内容(手术、药物)的重新认识,疾苦与死亡的反思与忏悔。职业冷漠、技术傲慢、贪婪(滥用冗余技术)的批判。自我诊疗、评估,诊疗代价的掂量与认知。 通过医-患角色转换,医生世界(客体、观察的)与患者世界(主观、体验的)视域交融(fusion of horizon),医生对患者的疾痛、苦难从抽象同情(知情-移情,感同身受)到体验同情(共情,感即身受),导致道德感、使命感的升华,灵魂的向上与向善,替代由道德训导到伦理自觉的传统路径,完成从生命(痛苦)自觉到文化(道德)自觉的转化。 病人身份的终结与医生身份的复归过程(再次社会化,新医生的诞生)。,4,职业精神本质上是生死

3、态度,灵魂向上,向善,这里灵魂不是幽灵,是道德化的生命境界。 知识不是信仰,信仰不是社会理想,是生死的态度,是否豁达,坦然。决定其一生是否从容、优雅、高洁。 一个人唯有向死而生,才会敬畏生命,怜惜痛苦,转身去爱, 只有明白生寄死归的道理,方知立德、立言、立功可以永生,是非高于利害,操行先于技术。智慧永远也无法弥补道德的缺陷。 一个人的生死态度决定其面对人生、职业、医学、痛苦、救疗的态度。职业精神本质上是生死的态度。,5,医生的生死境遇,医生面对生死境遇,比普通人更丰富 1.他死:病人的死亡,只是技术的应对 2.你死:亲人的亡故,情感+技术的应对 3.我死:自己的死亡,灵魂+意志+情感+技术的徘

4、徊 医生理应对死亡有更丰富的体验,更深的理解,更洞彻的领悟,更豁达的面对,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医生的生死观也很苍白,很单薄,无法承受职业之重托。,6,初级医生面对临床死亡,1.震撼感:临床死亡的无限丰富性完全超越教科书的技术教育范畴,让心灵为之震撼。 2.失败感、挫折感:死亡宣告医疗救助无效,心情犹如战场上战败的战士。感叹医学如此无能,职业尊严受挫。 3.无助感、无力感:医学是助人的职业,如今兵败而归,助人不成,自己也无助起来。 4.忧郁、无奈、不忍,惋惜与遗憾:受病人家属情绪的感染。 5.反省与内疚:反思为何“愈治愈糟”,“越忙越乱”。 6.倒霉感,害怕(恐惧)感:觉得自己运气不好,摊上危重病

5、人,回天无力,担心患者家属不理解,怪罪、责伐自己。 7.无言,逃避,烦恼与麻木:深知再怎么努力也救不活病人,也难以得到家属的肯定。自信心、同情心、悲悯心衰减,不如得过且过,任其自然。,7,资深医生面对临床死亡,适度关切,自我保护 1.平常心:生死是自然规律,坦然面对,处乱不惊,已尽己责,问心无愧。 2.有意撤出情感牵挂:理性与情感切割,侧重于经济考量。观念上坚守视病如友,不接纳视病如亲,保持距离,以求心安,以防情感过度颠簸。 3.对医学的极限与能力早有评判,失治在意料之中。 4.身经百战,激不起更多的心灵震撼。,8,临终关怀医生的体验,9,辛格:死亡是深刻、超越的,在陪伴过数百位临终病人之后,

6、我的观察是:死亡是更高的能量渗透生命的时刻。 陪伴体验是珍贵的,我感觉自己被超越个人的巨大力量所撕裂,也感受到无限的慈悲与智慧。 通过陪伴,更多地理解死亡,对生命旅程的认知也更加深刻,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大气,更完整,更开阔,也更真实。 庄严神圣的陪伴不是置身事外的观察,想象和自我诠释,而是与病人同在,通过对话更加懂得病人,对病人的苦难有一种深度的共感。,10,奇妙的临死体验:灵然独照,死亡是一个肉身与自我感崩解消融,逐渐转向内在灵性的过程。 内在灵性可能展现出别样的生命品质来:这种品质包括空灵的圆满,无边的浩瀚感,不受拘束的自在感,内在的光芒、安详、慈爱,和一种可以与他人分享的神性。 可归纳为:

7、放松感、退出感、光明、内在性、静默、神圣、超越、知悟、融合、体验圆满。 对于未经历这个过程的生命个体难以言说,是一份满溢的恩宠,是一次惬意的灵然独照。,11,临终体验的三大特征,临终时刻是心灵转化的时刻,临终时,人们经历了感受悲剧到体验恩宠的心灵转化。 就人的一生来说,临终体验是一段意义深远的生命时光,它的本质是人的内在心灵转化。 医生应该将这个时刻设定为“重新融合”的时刻,人的灵魂在此时返归本源,重新融入圆神意识(前个人意识=个人意识=超个人意识),12,奥斯卡与玫瑰夫人,影片中,玫瑰夫人以智慧和真诚打开了绝症病人奥斯卡的心。她没有把奥斯卡当做一个危在旦夕的病人,而是当作平等对话的人。 技术

8、化时代,人们太看重技术在挽救生命中的作用,太看重生命的物质延续,忽略了绝症病人本身的感受。医生和家属努力用技术去对抗死亡,如果不成,就干脆放弃,他们不知道在对抗与放弃之间仍然可以大有作为,那就是陪伴。 陪伴或许改变不了疾病本身,改变不了疾病恶化的进程,但是,那种温暖、那种支持、那种无限的爱心与耐心,却可以将一个病人的绝望变为希望,焦灼变为宁静,痛苦变作哲思。,13,观影感悟:陪伴的意义,好医生不是能够彻底消灭疾病和死亡的人,而是能够帮助病人面对疾病与死亡威胁却仍然充满幸福感的人 好父母不是能够替孩子遮蔽一切风雨的人,而是能够永远站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的人。 绝症病人最绝望的事不是疾病本身,不是病

9、痛本身,而是极为强烈的被抛弃感,让他们感到无比痛苦。 陪伴给病人和陪伴者都带去了魔法般的礼物:在陪伴中让病人与死亡和解,在陪伴中让陪伴者发现生命的意义。 当物质的生命再也无能为力的时候,陪伴,让精神的生命无限地升华。,14,从救治者到陪伴者,陪伴者如何跳出纯技术语境,转入灵性语境? 恶疾不再只是细胞、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而是身-心-灵的蒙难,痛苦不再只是肉体的疼痛与止痛问题,而是熔炉般煎熬的精神苦楚(恐惧、忧伤、沮丧),生命的张望与绝望。 陪伴者灵性语境的开启,话题、语汇、语气、道具。陪伴形式(陪他,陪你,陪自己) 陪伴者自身的灵性成长。 生命终末期的“灵然独照”,“善终与送别”。 反思技术

10、时代的死亡与救助,呼唤与重建新的豁达的生死观。,15,医生如何面对亲人、挚友亡故?,1.极度悲伤:视亲情程度而定,但悲痛程度大于患者的死亡 2.内疚:觉得身为医生无法救疗亲人,深深自责 3.矛盾(心理,行为):在许多临终处置上陷入两难,积极救助与无谓救助,减轻痛苦与增加痛苦 4.遗憾:无力回天,亲情割裂,无缘再见。 5.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存在失误(差错)、不周(存在纰漏),不果断(迟疑),16,医生难过生死关,2010年3月16日,南京军区总院肾病专家黎磊石院士从自家住所14楼飞身跳下,当即身亡。 黎老在遗书中表示,自己身患不治之症,不愿意也不需要浪费与占用国家的医疗资源。如果采取其他方式结

11、束自己的生命,抢救中会产生更大的代价。 黎磊石10年前已被诊断出身患癌症,并且转移到骨组织,在上海手术治疗前,生性刚烈的他曾对学生表示,“如果不能工作了,我立刻死。”手术治疗后,已是75岁高龄的他又再度为病人诊病,长达10年之久。去年,黎磊石癌细胞再度扩散,不能再到病房工作。 三个主要原因:恶性肿瘤的极度痛苦,不愿意接受无谓的治疗,消耗社会资财,作为医学家的个体价值丧失,灵性照顾的缺失,安乐死立法进程的迟滞。,17,当医者身临绝境,一个真实故事:王大夫德术皆优,很有成就感,50岁时被检查罹患胰腺癌,接受放化疗,痛苦不堪,但病情稍有好转就回到病房为病人服务穿越恶疾,他的心绪十分矛盾。 一方面自知

12、来日无多,希望多与亲友联系,更重视亲情友情的牵挂。另一方面,他希望以最有尊严的面目示人,当他在疾苦与治疗折磨时,他拒绝亲友的访问,以免让他们目睹自己虚弱与憔悴的病容。 一方面觉得身为医师,要始终保持职业的荣耀,时刻坚守在医疗岗位上,一直到生命的终点,如同战士死在战场上,另一方面,他又深知行医是一项高强度的劳作,会加重病情,而且自己的病容会被病人窥探,知道自己身患绝症,会降低病人对自己的信任感。,18,当医者身临绝境(2),一方面告诫病人要顺从、配合医生的治疗,严格遵医。另一方面,他自己却是一位不严格遵医的病人,对于主治大夫的治疗方案常常有所更改。还瞒着主治大夫。 一方面拒绝病人的安乐死请求,并

13、以不合法来制止病人的思绪。另一方面,他在自己遭逢巨大痛苦时,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脱,打一针就睡过去,不再醒来。 一方面以院为家,并认定病后就应该住到医院接受正规系统的治疗。另一方面,他患病后深怕住进医院,一直要求回家治疗,并认为家才是天堂。 一方面常常鼓励病人要鼓起斗志与病魔抗争,自己也表现出不屈不饶的劲头。另一方面,他常常感到羸弱,希望与命运求和,向死神投降。,19,现代医疗技术对死亡的干预与意义重审,在我们今天这个技术崇拜的时代里,不仅“死亡是什么”需要重新定义,同时,“我们如何死亡”也在重新建构,死亡的意义更需要重新诠释。 死亡已经绑定医疗技术,尤其是器官替代与支持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讲,今

14、天的死亡就是关机时间,拟或是停电时间,而不是生物器官或生命体的瞬间自毁进程,意念中的油尽灯灭(寿终正寝),宗教及民间传说中的阎王爷、上帝或者死神“吹灯”的时辰。 ICU技术延长了死期,使衰竭的生命垂而不死,多米诺骨牌,斜而不倒,造就了“不死不活”(植物人)的境地。即生理性(生物学意义)存活,思维、情感、尊严丧失的社会性死亡(PVS)。,20,死亡:从顺从走向反抗,“死亡是个体生命无法抗拒的归宿”,即海德格尔所称“人是向死的存在”(being towards death),后来被简约归纳为“向死而生”, 中国文化也常常讲“生寄死归”,视死如归在传统文化里是一种安宁的存在,人们通过村头的葬礼学习接

15、纳死亡的课堂,人人都知晓本体生命的归宿,那就是归天(田),那一天意味着黑夜到来,星空降临,和逝去的祖先会合,或归于大地母亲的怀抱(入土为安),无需反抗,欣然追随。 今天的技术打碎了传统的死亡文化,给予人们不断推迟甚至逃避死亡的理由(不知所终),于是,反抗(通过技术干预)死亡成为时髦。,21,一切死亡都是过错(非正常)?,技术时代,这种景象不再,无论多么高龄故亡都是“因病抢救无效”,这不是讣闻中的套话,而是一种社会意识。 “一切死亡都是病魔作乱的非正常死亡”,都有抢救的空间,都应该借助技术的力量予以抵抗和阻断。 再也没有圆寂,没有寿终正寝,唯有高技术抗争。救过来,皆大欢喜,救治失败,无限遗憾,人

16、财两空的局面更是无法接纳与平衡,于是便很自然地归罪于医生的误治、失职、医学的无能。 造就了技术支持下生存的植物人状态,欲生不能,欲死不甘,家人与社会投入巨大花费,而患者的生命质量与尊严低下。,22,生命何以神圣?,生命神圣,包含两重意思,一是生命无比圣洁,二是生命的历程神秘莫测。生命之花如此美丽,又如此凋零,生命之火如此炽热,又如此微弱,生命力如此坚强,又如此脆弱,人类生命如此伟大,又如此渺小,因为神圣,才会有对生命的敬畏。 医学有新知、有奇术,但生命依旧无常(生存的不确定性, 偶然性),虽然疾病可防可治可救,但生命的进程绝对不可逆。 现代医学如此昂扬、自信,也如此无力、无奈,究竟是道高?还是魔高?无法言说,“膏肓”之幽,“命门”之秘,无法抵达。生命不过是一段旅程,肉身无法永恒,死亡是肉体生命的归途。,23,道德楷模=医生病人,困惑 为什么我们树立的道德楷模可敬不可爱? 为什么我们树立的道德楷模可敬不可学? 为什么在道德楷模与普通员工之间有一道“玻璃天花板”? 怎样将道德楷模的人格力量和心灵感动挖掘出来?,24,赵雪芳(首届白求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