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文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339667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文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文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文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文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文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文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文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古代散文,形象:文艺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否具有形象性,是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一)创造形象,艺术形象在不同艺术样式、不同艺术作品中有复杂的表现形态。诗、词、曲、赋、小说、戏曲,这些艺术体裁创造艺术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其中的艺术形象的特征也并不相同,有的表现为栩栩如生的人物,有的表现为生动曲折的故事,有的表现为情景交融的意境,还有的表现为物象、情景、情绪好的艺术形象都是审美物象和审美意象的统一,能够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感悟其理。,(二)诗文有别,诗歌:中国古代诗

2、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创造的形象蕴涵了更为深远的意旨,或者说形象能够引发超出形象本身的更为深远的情蕴 。 因此欣赏诗歌需要仔细品位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散文: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不同的散文类别中,艺术形象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方面不同散文类别中的艺术形象 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山水游记类散文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 山水风物 人物传记类散文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说 理类散文直观准确的事实论据 叙 事类

3、散文细致生动的事件 抒 情类散文真挚感人的情感,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陆游简介: (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因为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所以他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仕途不是很顺利.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93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一百三十首词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而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写作背景:,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

4、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小孤山以其小、险、独、奇而著称。其山势峭拔,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号为“楚塞吴关”、“海门第一关”,至今尚有古炮台、烽火台等遗迹。,大孤山: 在鄱p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赏析要点一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富含趣味, 为避免行文单调重复,作者用精彩变 化的笔墨,抓住了各处景物的特征进 行描绘。,阅读第一段,思考如何描写烽火矶?,舟中远望,“突兀而已”,移远就近,大石特写

5、,“杰然特起”的巨石,近景,丹藤翠蔓,罗络其上, 如宝装屏风,这种远近对比的写法: 不仅使人的认识一步步真正认识到烽火矶的佳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4、勾画二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烽火矶至沙夹一段所见。 小孤山和澎浪矶。 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5、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 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 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

6、了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6、第三段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彭蠡口江面的宽阔,四望无际。,7、第三段写景是写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重点写大孤山的景色。,8、那么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9、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 过烽火矶过彭浪矶、小孤山晚泊沙夹遂行泛彭蠡口始见庐山及大孤山晚抵江州,泊湓浦,内容分析,小结

7、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 如宝装屏风。 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澎浪矶:虽无风,亦浪涌。 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寥寥数笔即描绘出各景物鲜明独特的形象。,赏析要点二,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的长江山水图。,在写景的过程中,

8、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赏析要点三 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捏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了诗的灵气,文的雅

9、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总结,景物,2,议论抒情,3,传说,前人诗句,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A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绘(多角度),注意景点间的联系:均与江水晖映以游踪(移步换景)为线索,体现作者的情趣,为景物添彩生色,丰富作品内容,具有思想深度,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之情,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

10、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对比阅读,苏诗简洁地写了山色水貌、江阔山小,山势险峻、江水汹涌。轻盈点染,凌空飘飏,给人一种空朦迷离的感觉,并将传说 以浪漫之笔写得煞有其事,启发我们展开 想像的翅膀。 陆文则脚踏实地,从不同角度、多 个侧面,作了细致真实的描写,使我们 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者差异明显,却无高下优劣之分。,小结,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距离比较大,多有跳跃和省略,能让我们想象飞得更高。 散文交待具体,描写细致真实,给人具体逼真的感受

11、,与实际生活更贴近,能让人身临其境。在语言表达上要规范一些。,诗文有别,散文较之诗歌更为具体逼真,与实际生活更贴近,在语言表达上要规范一些。,散文: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小说: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诗歌:一个人给大地弹到月亮里,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清 吴乔 诗写意,文写实,作业:改写成散文,体会诗文的不同,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春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