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同步配套课件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人民版 必修2)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338941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同步配套课件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人民版 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同步配套课件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人民版 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同步配套课件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人民版 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同步配套课件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人民版 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同步配套课件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人民版 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同步配套课件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人民版 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同步配套课件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人民版 必修2)(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知识点一 工作重点的转移与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概况: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 (1)思想路线:确立了解放思想、_的指导方针。 (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工作重点 转移到_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实事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组织路线: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 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_办事等。 3.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开始了以_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 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2)开

2、辟了_的新道路。 (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经济规律,经济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农业集体化后,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中,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2)过程。 自发尝试: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_ _。 中央支持: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_ _的文件,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不会脱 离社会主义轨道。 推广全国:到1983年初,全国实行_的生产 队已达93%。 (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

3、本上改变了农村 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推动因素: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2)全面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_ _。 内容。 意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 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企业活力,经济责任,制,(3)阶段成果。 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 营责任制。 在企业内部进行的以实行_为主要内容的 改革也迅速推进。,厂长(经理)负责制,【史论要旨】 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政

4、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 2.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民自发变更土地使用权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主要运营形式。 3.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制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合作探究】 1.阅读“工作重点的转移”及下列材料: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探究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造成上图状况的原因说明党的工作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由经济建设转变到阶级斗争上来。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党为改变上述状况做了哪些工作。 提示:1978年召开

5、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2.阅读“改革:从农村到城市”“资料卡片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及下列材料: 1978年12月,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到处都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探究分析: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对内改革为什么要首先在农村兴起? 提示: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

6、首先改革。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2)请思考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伴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知识点二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政策依据:实行

7、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基本国策。 2.基本过程:,厦门,海南岛,大连,环渤海,对外开放,3.格局形成: (1)形成: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经济特区_ _沿海经济开放区_的对外开放格局。 (2)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3)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海开放,城市,内地,【史论要旨】 1.我国的经济特区以坚持党和国家的领导为前提,不是独立于国家主权之外的政治特区,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2.中国对外开放是与对内改革同时展开的,其格局具有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等特点,适应了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日益全球

8、化的趋势。,【合作探究】 阅读“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资料卡片经济特区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及下列材料: 邓小平多次谈道,中国在由农业国变为现代化工业国的历史进程中,最突出的困难是建设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探究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与上述材料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提示: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拉大;历史经验证明闭关锁国造成落后;国内经济建设缺乏资金、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2)结合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和影响,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提示:国家的政策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外开放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选择。,一、全面认识

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1)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平均主义,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2.特点: (1)以土地等基本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 (2)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提高了农民家庭生产的积极性。 (3)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3.实质: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改革,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4.影响: (1)调动了农民的生

10、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使得农村行政机构发生变化,人民公社被乡、镇机构取代。 (3)促进了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生产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4)使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和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典题训练1】(2012安徽文综)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解析】选B。

11、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图表解读能力。根据图表所示时间“19791984年”可以排除A(21世纪初)、C(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高于城市,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故B符合题意,而消费水平增长率高低不能说明消费水平高低,故D错误。,【变式训练】1981年10月,承包了28亩棉田喜获丰收的山东高唐县农民王本跃夫妇赶着大车售新棉,当时他所处的情形有 () A.他联合部分农户组织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B.他被定性为走资本主义道路 C.他承包的土地被收回集体经营 D.高唐县推广“包产到户” 【解析】选D。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处于经济体制改

12、革时期,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B发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C与史实也不相符。,二、现阶段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典题训练2】(2013杭州模拟)1985年1月,国家决定把长江三角洲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4月又决定扩大该开放区的范围。国家做出该决定的主要目的是() A.建设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B.配合浦东开发的进程,发挥其龙头、辐射作用 C.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树立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D.深化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并带动内地开发 【解析】选D。国家把长江三角洲的开放范

13、围扩大,说明是要深化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故D正确。A、C应该是经济特区设立的意义,B浦东的开发开放是在1990年,故排除A、B、C。,【变式训练】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迅速提升的GDP数字及深圳的高楼大厦,代表着一种众所期盼的生活方式,“深圳速度”成为中国经济迈向现代化之路的象征。下列对当时深圳形象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代表着一种思想解放、对外合作、快速发展的理念 B.是生活豪华、财富急剧积累的象征 C.始终走的是一条科学发展的健康道路 D.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解析】选A。当时的深圳发展速度虽快,却走了发达国家边发展边污染的高耗之路,后来才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当时的深圳不但开放程度高、发展速度快,更重要的是其思想解放意识强。B显然错误,D虽然正确,但题意要求“最准确”,故选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