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II部高三语文《论语孟子选读》教案(第五课时)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337573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II部高三语文《论语孟子选读》教案(第五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省II部高三语文《论语孟子选读》教案(第五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省II部高三语文《论语孟子选读》教案(第五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苏省II部高三语文《论语孟子选读》教案(第五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II部高三语文《论语孟子选读》教案(第五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II部高三语文《论语孟子选读》教案(第五课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课时教学内容:仁义礼智教学目标: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重点难点:1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2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教学方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欲仁,斯仁至矣”,请问“仁”有怎样的三个境界?回答后教师明确。一是仁者爱人,主要是人与人的关系,怎样去做人;二是推己及人,推亲及众;三是在生死关头,“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不惜牺牲生命以保全“仁”。今天我们学习:“仁者爱人”板块的仁义礼智。二、整体感知教师点拨,学

2、生概括。明确:第10则,说明“仁者、智者”与“仁”的关系。第11则,说明“仁者”与“智者”的不同特征。第12则,成为君子的途径和方法。第13则,论述怎样处理仁和智的辨证关系。第14则,论述了勇和义的辨证关系。第15则,指出仁和义是人们行为的准绳。第16则,表明仁义礼智之心能使人愉悦。第17是,揭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三、文本研读具体分析每则内容:(10)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评析】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

3、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1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12)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译文】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

4、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1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译文】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14)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译文】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

5、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15)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 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译文】 孟子说:“自己糟蹋自己的人,和他没有什么好说的;自己抛 弃自己的人,和他没有什么好做的。出言使低毁礼义,叫做自己 糟蹋自己。自认为不能居仁心,行正义,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仁, 是人类最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光明大道。把最 安适的住宅空起来不去住,把最正确的大道舍弃在一边不去走这 可真是悲哀啊!”(16)孟子曰

6、:“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译文】孟子说:“仁的实质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是顺从兄长;智的实质是明白这两方面的道理而不背离;礼的实质是在这两方面不失礼节、态度恭敬;乐的实质是乐于做这两方面的事,快乐就产生了;一产生就抑制不住,抑制不住,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17)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译文】孟子说:“人类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很少(仅在于人懂道理),可是一般人还抛弃这些区别

7、,只有高尚的君子能保留它。舜能够明了各种事物的道理,体察各种人物的心情,是因为他按照仁义去做,不是把仁义作为工具来使用。”四、讨论、质疑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结合你个人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2试举出我们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明“仁”内“义”外的观点。 五、思考、感悟1孟子对孔子“仁”的学说做了哪些发展?明确: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学主张,具体概括成为“仁义礼智”四个字。他认为:“仁义礼智根于心”,是人心所固有的,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有的人能扩充它,加强道德修养,有的人自暴自弃,成为品格低下的人

8、。因此,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2“仁义礼智”它们各自的关系如何?“仁与义”、“仁与礼”、“仁与智”哪种关系最为重要?为什么?明确:“仁与义”的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本质和核心,“义”是评判事物的价值准绳,一个人是否“仁”,是否“礼”,是否“智”最终都由是否知“义”来裁决。“仁”内而“义”外。六、课时总结“仁”: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

9、,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意,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

10、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我们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七、课堂练习(30分)1默写名句(4分)(1)仁者安仁,知者利仁。(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3)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2阅读下

11、文,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读后感。(16分)五代史冯道传论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妙啊,管子善于立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到了这种地步,那便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末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呢?然而在这四者之间,“耻”尤其重要。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耻,对没有耻而感到羞耻,那么就没有耻辱了。”又说:“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搞阴谋诡计耍花样的人,是根本不能用耻来形容的。”其所以如此,因为

12、一个人的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因此士大夫的无耻,可谓国耻。读后感: 。3.(文科必做)阅读材料,完成各题(10分)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 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用斜线(/)给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多划1处扣1分)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本段材料体现了孟子怎样的观点,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4分)答:指出仁和义是人们行为的准绳。教育人们不可自暴自弃。(2分)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仁”比作是人们最安全的住所,将“义”比作人们最正确的道路。(2分)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