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辨析练习题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45335276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义词辨析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同义词辨析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同义词辨析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同义词辨析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同义词辨析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义词辨析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义词辨析练习题(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贫、穷 这两个字都有“景况不好”的意思。“贫”的反义词是“富”,指缺乏衣、食、财。如“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端淑为学)。“穷”的反义词是“通”或“达”。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穷”除了上述义外,还作“尽”讲,如“子子无穷匮也”(列子汤问) 疾、病 “疾”,常指一般的生病。如“君之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非子喻老)。“疾”也表示快,这个意义今天仍用,如“大声疾呼”。“病”,生病,常指病得很重。如“(君之病)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出处同前)。 饥、饿 “饥”指一般的肚子饿,与“饱”相对。如“饥渴而顿踣”(柳宗元捕蛇者说)。“饿”指严重的饥饿,指没有饭吃

2、而受到死亡的威胁。如“家有常业,虽饥不饿”(非子饰邪)。 盗、窃 “窃”是指“盗窃”,偷东西。如“窃货日益”(苟子修身)。“盗”相当于今天的“贼”;古书中的“盗”,多是古代统治阶级对起义的奴隶或农民的称呼。如“岁凶荒,人饥为盗,尤甚”(旧唐书黄巢传)。“窃”除指“偷”以外,还表示“偷偷地,暗中”,如“窃载与之齐”(史记膑列传)。 荫、蔽 二者都有“遮住”义,但是围大小差别很大。“荫”只能从上遮住,而且指遮住。如“树林荫翳,鸣声上下”(欧阳修醉翁亭记)。而“蔽”遮的围更大,可以从前后左右遮住,也可以从上遮住。如“项伯亦以身翼蔽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诽、谤 这两个词与“讥”都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或

3、短处,但是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别。“诽”是背地里议论、嘀咕,如“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非十二子)。“谤”一般指公开地指责。如“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上)。而“讥”则是微言讽刺。 购、买 “购”是指重赏征求。如“太宗尝出御府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旧唐书褚遂良传)。“买”指拿钱换东西。古代“购”和“买”不是同义词,“购”的东西往往不是商品,跟“买”的性质不相同。商、贾()这两个词都指做买卖的行为和做买卖的人,但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商”指往来行商,“贾”指设店售货。白虎通商贾:“行曰商,止曰贾。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周礼地宫司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布。”

4、玄注:“居卖物曰贾。”说文:“贾,坐售卖也。”由于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古代有“行商坐贾”之说。 门、户这两个词都指房屋的出入口,但所指对象有异:说文:“门,闻也。从二户,象形。”“户,护也。半门曰户,象形。”玉篇:“门,人所出入也。在堂房曰户,在区域曰门。”“户,所以出入也。一扉曰户,两扉曰门。”由上述材料可知,“门”和“户”的差别是:“门”是两扇的,“在区域”,即大门;“户”是一扇的,“在堂房”,即房门。 书、籍这两个词都是指“书本”。但“书”偏重于文字容,“籍”偏重于簿册档案。说文解字叙:“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正字通:“凡载籍谓之书。”说文:“籍,簿书也。”释名:“籍,籍也,所

5、以籍疏人名户口也。”作动词用时,“书”强调“书写”,“籍”强调“登记”。 府、库这两个词都指收藏物品的库房,但“府”指收藏文书财物的库房,“库”指收藏兵车武器的库房。说文:“府,文书藏也。”“库,兵车藏也。”尚书大禹谟:“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孔颖达疏云:“府者,藏财之处。”礼记曲礼下:“在库言库。”玄注云:“库谓车马兵甲之处也。”吕氏春秋分职:“叶公入,乃发太府之货(财物)与众,出高库之兵(武器)以赋民。”句中“府”、“库”的差异十分清楚。 哭、泣、号、啼这四个词都指“哭”,但是其方式状态不同。“哭”指有声的哭,说文:“哭,哀声也。”论语先进:“颜渊死,子哭之恸。”史记高祖本纪:“汉王闻

6、之,袒而大哭。”“泣”一般指无声或低声的哭,说文:“泣,无声出涕曰泣。”段玉裁注:“哭下曰:哀声也。其出涕不待言,其无声出涕者为泣。此哭、泣之别也。”“号”的本义是高声呼叫,引申指带着言词诉说的呼号,汉书向传:“而号曰:骨肉复归于土,命也。”颜师古注:“号,谓哭而且言也。”颜氏家训风操:“礼以哭有言者为号。”庄子养生主:“老聃死,失弔之,三号而出。”“啼”指放声大哭,悲痛之声甚于“哭”,庄子骈拇:“枝于手者,龁之则啼。”(“枝于手”指大拇指旁歧生一指,成六指;“龁”是“咬”、“咬掉”之义。) 观、察、看、望这四个词都有“看”义,但“看”的方式不同。“观”指有目的地细看,说文:“观,谛视也。”段

7、玉裁注:“审谛之视也。”谷梁传曰:“常事曰视,非常曰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重耳)及。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愈答正夫书:“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察”指翻来覆去细细审看,力图看出究竟,说文:“察,覆也。从宀、祭。”徐锴说文系传:“察,覆审也。从宀,祭声。”段玉裁注:“从宀者,取覆而审之;从祭为声,亦取祭必详察之意。”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看”的本义是以手加额遮目而望,说文:“看,睎也。从手下目。”桂馥说文义证:“九经字样:凡物见不审,则手遮目看之,故看从手下

8、目。”徐锴说文系传:“以手翳目而望也。”“望”指向高处、远处看,释名释姿容:“望,茫也,远视茫茫也。”玉篇:“望,远视也。”诗经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执、秉、操、持、握这几个词都表示用手拿,但“拿”的特点不同。“执”的本义是拘捕罪人,引申为“拿”,强调把东西拿紧握牢,勿使丢失。如:左传成公十六年:“文子执戈逐之。”诗经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秉”的本义是“禾束”,“从又持禾”会意,引申为“拿”,它的特点是只表示用手拿,不强调是否拿得紧,如诗经邶风简兮:“左手执龠,右手秉翟。”(龠指舞龠,三尺长、六个孔的管状乐器;“翟”指

9、作舞具的山鸡羽毛。)“操”的本义是“把持”,即用手抓住,其特点是强调拿得稳,掌握得熟练。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今吾子爱人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由此引申出“操纵”、“驾驭”之义,重在“稳”、“熟”,庄子达生:“津人操舟若神。”“持”所表示的“拿”义,强调托扶、保持不变,如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庄子渔父:“左手据膝,右手持颐(托着下巴)。”其引申义“掌管”,仍强调“维护”、“保持”,如乐府诗集陇西行:“健妇持门户,一胜一丈夫。”“握”的词义特征,是强调把较小的东西握在手掌之中,如诗经小雅小宛:“握粟出卜,自何能谷。”玄笺:“持粟行卜,求其胜负,从何能得生。

10、”楚辞九章抽思:“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粟”、“瑜”均是小物,故用“握”字。 眷、顾这两个词都有“回头看”的意思,但程度不同。“顾”指一般性的回头看,说文:“顾,还视也。”诗经桧风匪风:“顾瞻周道,中心怛矣。”毛亨传:“迴首曰顾。”“眷”指深深地回头看,说文:“眷,顾也。”段玉裁注:“顾者,还视也;眷者,顾之深也。顾止于侧而已,眷则至于反。”诗经大雅皇矣:“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周、比这两个词都有“与人亲密”之义,但“周”是褒义词,“比”是贬义词。“周”的本义是“密也”,从用口会意,引申为“亲密”,表示人与人的关系;“比”的本义是“密也”,从二人会意,专指人与人的关系亲近。论语为政:“

1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何晏注:“孔(安国)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杀、弑这两个词都有“杀死”之义,但“杀”重在叙述事实,是中性词;“弑”是臣子杀君,儿子杀父,重在“正名”,古代是贬义词。说文:“杀,戮也。”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史记项羽本纪:“项伯杀人,臣活之。”说文:“弑,臣杀君也。”段玉裁注:“述其实则曰杀君,正其名则曰弑君。春秋,正名之书也,故言弑不言杀;三传,述实以释经之书也,故或言杀、或言弑。”周易坤卦:“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左传宣公十八年:“凡自虐其君曰弑,自外曰戕。” 征、伐、侵、袭这四个词都指发动军事

12、进攻,但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征”是褒义词,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有道”攻“无道”。尚书胤征孔安国传:“奉辞伐罪曰征。”孔颖达疏:“奉责让之辞,伐不恭之罪,名之曰征。”墨子七患:“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伐”本是中性词,指敲钟击鼓公开宣战,诗经商颂殷武:“奋伐荆楚。”玄笺:“有钟鼓曰伐。”孟子告子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焦循正义:“讨者,上讨下也。伐者,敌国相征伐也。”“伐”常同“征”连用,因此也发展成褒义词,如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侵”是贬义词。“侵”指不宣而战,侵犯别国,如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夏,人侵许。”左传僖公四年:“四

13、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句中“侵蔡”是不宣而战,“伐楚”是公开征讨。“袭”则是中性词,指秘密偷袭,乘人不备以轻兵锐卒发起突然袭击。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袭”也用于贬义,如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夫人将启之。” 抑、按这两个词都表示用手向下压,但轻重程度不同,“抑”的语意重于“按”。说文:“抑,按也。”“按,下也。”“按”的词义重心在“下”,即把原来高的压低,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抑”的词义重心在“按压”,用力更大,如吕氏春秋适威:“若玺之于涂(印泥

14、)也,抑之以方则方,抑之以圜则圜。”引申为“抑制”,如史记公子列传:“遂乘胜逐军至函谷关,抑兵,兵不敢出。” 知、识这两个词都有知道、懂得、了解之义,但“识”的语意重于“知”。“知”表示一般性的知道、晓得,如论语为政:“子曰:由(人名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史记项羽本纪:“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识”则强调“认得”或比较深刻的了解、识别,如史记刺客列传:“(豫让)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论语子:“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官、吏这两个词都有“官员”、“官吏”的意思,但词义适用的围不同。“吏

15、”的词义围小,只用来表示官员,说文:“吏,治人者也。”斯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汉代以后,则专指小官和差役,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杜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官”的词义围大,可以表示职位较高的官员,说文:“官,吏事君也。”周易系辞下:“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孔颖达疏:“其诸侯以下及三公至士,总而言之,皆谓之官。官者,管也,以管领为名。”也可以表示“官府”,如礼记玉藻:“凡君召,在官不俟屦,在外不俟车。”注:“官,谓朝廷治事处也。”也可以表示“官职”,如左传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摄官承乏。”等等。 躬、身这两个词都有“身体”和“自己”、“亲自”的意思,但词义围不同。“躬”的词义围小,只表示人的身体,如史记司马相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